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稳定性研究

    作者:陆刚;黄健;李宏军;于淼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主要来源于巨嗜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能高度特异性的刺激中性白细胞系的功能活化因子.为了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稳定性,我们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不同PH值,不同添加剂的条件下,对其活性的影响.

  • 宫腔内灌注G-CSF对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谢易冉;田正平;张加苗;王婉雪;欧建平;杨一华

    目的 系统评价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改善薄型子宫内膜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G-CSF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系统搜集宫腔内灌注G-CSF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实验性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6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2个随机对照试验、5个非随机对照实验以及7个队列研究,共9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宫腔内灌注G-CSF可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厚度[MD=1.43,95%CI(0.67,2.19),P=0.000 2]、提高临床妊娠率[RR=2.48,95%CI(1.37,4.51),P=0.003]和降低周期取消率[RR=0.44,95%CI(0.29,0.66),P<0.000 1].而在胚胎种植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0,95%CI(0.99,3.67),P=0.05].漏斗图显示发表偏倚存在的可能性较小.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经阴道宫腔内灌注G-CSF具有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提高临床妊娠率和降低人工周期取消率等优势.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仍应被谨慎对待,并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免疫调节胚胎植入的研究进展

    作者:温惠慧;纪亚忠

    免疫因素介入的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流产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胚胎着床率、降低复发性流产逐渐成为相关研究热点.本文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G-CSF在辅助生殖医学中的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子宫内膜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龙凤;王蔼明;赵勇

    薄型子宫内膜(thin endometrium)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薄型内膜是指子宫内膜厚度不足以能够获得妊娠,即低于胚胎着床的阈厚度.子宫内膜的修复机制涉及女性体内多方面因素,除众所周知的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协同作用之外,细胞因子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起到关键作用,集落刺激因子(CSFs)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s)在子宫内膜增殖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上的正向促进作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作者:麦庆云

    胚胎种植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需要有高质量胚胎、具有良好容受性子宫内膜以及母体在时空上恰当的免疫豁免或免疫改变方可获得成功妊娠.子宫内膜容受性受到类固醇激素、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网络调控.任何~个或几个因子或激素表达或分泌水平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子宫内环境变化异常从而影响胚胎种植导致不孕.子宫内膜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为胚胎在子宫内的存活、生长和发育提供可能的良好环境.目前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TGF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细胞介素1(IL-1)等各种细胞因子被认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1].而近年来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M-CSF)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影响胚胎种植的作用也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作用做一综述.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

    作者:李予;潘萍;陈晓莉;李琳;李轶;杨冬梓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FET)中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FET且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不孕症患者59例,34例在排卵日或黄体酮/HCG注射日行宫腔灌注G-CSF(100μg/0.6mL).应用G-CSF治疗的40个周期作为G-CSF组,49个既往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组,25例未应用G-CSF治疗者80个周期作为对照组. 结果 与自身对照组或对照组相比,G-CSF组内膜准备方案中诱发排卵周期比例高,自然周期比例低,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周期取消率依次为:自身对照组69.39%,对照组48.75%,G-CSF组17.5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是:G-CSF组15.85%和30.30%,自身对照组7.89%和20.00%,对照组13.33%和29.2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G-CSF治疗未能显著改善子宫内膜菲薄的不孕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血清LDH及ALP的影响

    作者:刘金宏;卞咏梅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影响.方法将化疗后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随白细胞升高LDH、ALP的变化.结果白细胞的升高,ALP、LDH亦随之升高.结论当LDH、ALP作为恶心淋巴瘤患者病情变化指标时,应注意与由G-CSF引起的LDH、ALP升高相区分,避免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作出错误的判断.

  • 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CSF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夏国光;王丹琪;王艳霞;赵斌;张冰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临床意义,加深对哮喘本质的认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法,对42例哮喘发作期患者、4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36例,取外周血测定G-CSF水平.结果:哮喘组G-CSF为0.195±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OPD组G-CSF为0.383±0.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哮喘组与COPD组G-CSF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测定G-CSF这一细菌感染指标,说明哮喘与COPD发病机制上存在气道非特异性炎症与特异性炎症之分,治疗手段不同.Cr CSF测定亦可做为临床对哮喘或其它疾病细菌感染与否的参考指标.

  • 中医益气健脾法对卵巢癌患者化疗后升白细胞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驰东;章彦生;姜笃新;韩淑霞

    目的探索中医在治疗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例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年龄18~75岁)随机分成两组,均进行6次化疗,在每次化疗后第3天,西药组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肌肉注射150βg/d×3 d,中药组辨证给予中药益气健脾方×7 d,分别观察两组在化疗的各个疗程中的白细胞数量、波动曲线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化疗后第7天,西药组和中药组患者血白细胞数均明显增高(P<0.01).化疗后第3天和化疗后第10天,中药组的血白细胞数比西药组下降明显缓慢,而化疗后第7天西药组的血白细胞数比中药组上升显著.服用中药后,中药组化疗后第3天血白细胞数量保持正常值(40×109/L)的总例数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且化疗后第10天血白细胞数量保持正常值(40×109/L)的总例数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两种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肿瘤复发和转移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健脾法与G-CSF升白细胞作用比较,其升白细胞作用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有效、安全、经济,尤其适用于基层推广使用.

  • 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作用

    作者:梁斌;杨达胜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I/R,B组)、I/RG-CSF+SCF治疗组(C组)、G-CSF+SCF对照组(D组).C、D组于手术后予G-CSF 50μg/(kg·日)和SCF 200μg /(kg·日),1次/日×5皮下注射,于术后第5、10、17、24、31天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CD34+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CD34+细胞表达变化,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C组和D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百分比于第5天达高峰,与A组、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肾组织内CD34+细胞较A组、B组也明显增多(P<0.05);术后第5、10、17天C组肾脏病理学改变均明显好于B组(P<0.05),第24天C组肾脏病理学改变恢复正常,而B组仍异常.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加速肾小管坏死的修复.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辅助生殖技术子宫内膜厚度及临床妊娠率的meta分析

    作者:吴锦;高天旸;汤海瑜;任欣

    目的 系统评价宫腔内灌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a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及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国内相关生殖杂志.检索G-CSF对IVF-ET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或临床妊娠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终纳入5个随机对照研究(RCT),共599倒不孕患者,分干预组(宫腔内灌注G-CSF)和对照组(安慰剂或空白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宫腔内灌注G-CSF可提高临床妊娠率[OR =1.87,95% CI (1.32 ~2.66),P=0.0004],排除其他可能对子宫内膜及临床妊娠率有影响的因素,单纯性宫腔内灌注G-CSF和对照组比较,单纯性宫腔内灌注G-CSF可提高临床妊娠率[OR=2.29,95% CI(1.51~3.46),P<0.0001].宫腔内G-CSF灌注前后比较,使用G-CSF后子宫内膜增加明显[MD =0.68,95% CI(0.27 ~ 1.08),Z=3.28,P=0.001];宫腔内灌注G-CSF与常规促子宫内膜增长方式相结合,宫腔内灌注G-CSF更有利于子宫内膜的增长[MD =0.87,95% CI(0.54~1.19),Z=5.25,P<0.00001]. 结论 宫腔内灌注G-CSF可促进IVF-ET周期子宫内膜生长并提高临床妊娠率.若能与常规促子宫内膜生长方式联合应用,其有效性可能更显著.

  • IL-1和G-CSF对胎膜早破并羊膜腔感染预测的研究

    作者:罗永红;韩静;黄丽萍;李雪莲;张金风

    目的 检测白介素-1(IL-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含量对预测无症状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72例无症状胎膜早破患者(研究组)以及72例同期正常足月孕妇为对照组,同时分别检测它们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作比较,产后均同时胎盘送病检.结果 研究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52.37±37.86)pg/mL VS(80.52±29.90)pg/mL,(109.28±51.67)VS(80.51±23.39),P < 0.05.且对应存在不同程度无临床症状绒毛膜羊膜炎.结论 研究组血清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白介素-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作为无症状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的预测因子.

  • 回顾性分析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李文君;李菲;石亚男;陈晶;姚子龙;刘霞;郑晨;靖彧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某院血液科的118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PEG-rhG-CSF组)25例、B组(rhG-CSF组)57例和C组(PEG-rhG-CSF联合rhG-CSF组)36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严重程度,开始G-CSF支持治疗时白细胞减少程度,G-CSF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药物注射次数.结果 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患者,应用G-CSF治疗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进展情况比较,A组与B组中Ⅰ/Ⅱ级白细胞减少及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者中,治疗后仍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或持续Ⅳ级白细胞减少超过5d)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中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终进展至Ⅳ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分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5例Ⅳ级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患者中有2例为感染性休克(B组和C组各1例);三组患者由于白细胞减少所致发热(不仅限于Ⅳ级白细胞减少时)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共出现G-CSF治疗相关的发热2例(B组及C组各1例),疼痛评分5级以上的骨痛3例(B组2例,C组1例),均给予口服镇痛药物后均可缓解.三组患者的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rhG-CSF对于AL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支持治疗较rhG-CSF更为安全、有效.对于ALL的化疗,推荐在Ⅰ/Ⅱ级白细胞减少时即开始使用G-CSF支持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及感染相关并发症.采用PEG-rhG-CSF治疗或联合应用两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护理工作量.

  • “和血生络法”对心梗模型大鼠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亚利;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方敬;师旭亮;张拴成;潘永梅

    目的:探讨“和血生络法”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心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心痛组、和血生络高、低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药组分别给予和血生络及消心痛水溶液,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3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检测G-CSF的含量.结果:和血生络高剂量组、消心痛组G-CS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和血生络法”促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G-CSF分泌,动员EPC进入外周血,分化为EC实现的.

  • 地榆升白片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观察

    作者:付文华;杨维春;张宏江;田洁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第三大手段,正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和应用于临床.但是大多数化疗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成为化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常使化疗难以按期进行.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其价格昂贵.笔者在化疗同时使用地榆升白片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过临床观察,发现相对经济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 加味当归补血汤预防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梅荣;李冬云;张寅;陈信义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肿瘤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价格昂贵,应用受到限制.为此作者应用中药加味当归补血汤预防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对其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

  • 葛根素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作者:肖立中;高凌俊;马绍椿;赖少燕;林晓云;曾兆俞

    目的比较葛根素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7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常规西药(对照组)、常规西药加用葛根素(葛根素组)和常规西药加G-CSF(G-CSF组) 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心肌梗死面积、血浆G-CS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测定.结果治疗前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与G-CSF、MMP-9、IL-6、TNF-α呈正相关(r=0.45、0.42、0.44、0.42,P<0.01);治疗28天时,葛根素组、G-CSF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1);治疗7天时,葛根素组G-CSF、MMP-9、IL-6、TNF-α均降低(P<0.05),G-CSF组则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葛根素及G-CSF均可减少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但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完全不同.

  • 多种口服升白药物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喜平;张翔;杨红健;邹德宏;何向明;俞星飞;李永峰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评价3种常用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盐酸小檗胺片、芪胶升白胶囊、利可君片(单药、两药及三药)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 ulating factor,G-CSF)皮下注射治疗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将156只昆明系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A组)、模型组(简称B组)、G-CSF组(简称C组),每组24只,及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组(简称D组)、G-CSF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E组)、G-CSF加利可君片组(简称F组)、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G组)、G-CSF加芪胶升白胶囊加利可君片组(简称H组)、G-CSF加利可君片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l组)及G-CSF加利可君片加芪胶升白胶囊加盐酸小檗胺片组(简称J组),每组12只.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腹腔注射法制备小鼠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症模型,以G-CSF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芪胶升白胶囊、盐酸小檗胺片、利可君片3种药物采用单药、单药联合G-CSF、两种或3种升白药物联合GCSF处理模型小鼠,统计小鼠死亡率;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b)水平,解剖小鼠并将其重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结果 各组小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其余各组WBC均明显升高(P<0.01),J组升白细胞及PLT的效果佳,同时可提高Hb及RBC含量(P <0.05,P<0.01).与B组比较,E、F、G、I、J组RBC 均明显升高(P<0.01);C、E、F、H、I、J组Hb均明显升高(P<0.01).与B组和D组比较,含有盐酸小檗胺片、利可君片的组别均可提升G-CSF对红系造血的刺激能力(P <0.05,P<0.01);C、D及G组可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H组可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胸腺指数(P<0.05).结论 治疗化疗相关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或全血细胞减少的佳方案为口服3种常用升白细胞药物联合G-CSF,推测G-CSF、芪胶升白胶囊对CTX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 天癸更年软胶囊对雌性老年大鼠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媛洁;宋天保;赵璇;蔡艳艳;宋鑫;陈东;宋兰兰;魏霞蓁

    目的 探讨天癸更年软胶囊(含沙棘脂肪酸)的脑保护和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老年(16月龄)雌性大鼠,给予低、中、高剂量(0.72、1.80、4.5 g/kg)天癸更年软胶囊灌胃180天,同时设立雌激素、老年和青年(3月龄)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大鼠脑组织的雌激素β受体(ERβ)、酪氨酸羟化酶(TH)、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进行观察和分析.应用尼氏染色监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天癸更年软胶囊可显著增加雌性老年大鼠下丘脑ERB阳性和TH阳性神经元数(P<0.01,P<0.05),使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G-CSF染色明显减弱(P<0.01),并显著增强脑血管的VEGF表达(P<0.05).尼氏染色显示各组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癸更年软胶囊可增加雌性老年大鼠脑组织ERβ、TH和VEGF的表达,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其G-CSF表达,这可能与其神经保护和抗衰老作用有关.

  • 人动员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靳海杰;王菲菲;高晓宁;靖彧;刘景华;高春记;于力

    观察动员后的人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变化.采用健康成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经贴壁培养法定向分化为EPC,之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型.结果显示,培养后的贴壁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能够与I型荆豆凝集素(UEA-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UEA-I结合率为92.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KDR、CD62E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粒-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 GM)及CD34表达明显减低,表明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免疫表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032 条记录 1/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