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芪、三七促进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博华;朱陵群;张娟子;牛福玲;崔巍

    目的:探讨黄芪、三七对骨髓干细胞体外转化并扩增EPC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采集下肢缺血患者骨髓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条件下贴壁扩增细胞.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间杂有少量圆形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黄芪中、低剂量组,三七中、高剂量组CD34+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增加.结论:黄芪、三七能促进EPC的转化和增殖.

  • 人动员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靳海杰;王菲菲;高晓宁;靖彧;刘景华;高春记;于力

    观察动员后的人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变化.采用健康成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经贴壁培养法定向分化为EPC,之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PC表型.结果显示,培养后的贴壁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能够与I型荆豆凝集素(UEA-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UEA-I结合率为92.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KDR、CD62E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粒-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 GM)及CD34表达明显减低,表明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免疫表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丁浩;张文健;温见燕;叶志东;庄乾淑;李建中;娄晋宁;刘鹏

    糖尿病是严重损害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代谢紊乱所引发的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所产生的并发症是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课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或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缺血性坏死并合并感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对其发生机制不完全明了,目前临床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白体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新方法,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机制不明了,疗效不确切,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EPC)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具有修复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因此EPC移植未来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的综述.

  • 外周血中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马丽萍;李伟;李玉林;张丽红;邵明玉

    新血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即造血血管母细胞(hemangioblast)原位分化成内皮细胞并形成原始毛细血管丛的过程[1,2];二是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指由已存在的血管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3,4].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血管形成只发生于胚胎发育时期,在出生后并不存在.1997年,Asahara等[5]发现在人的外周血中存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该种细胞可参与出生后的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中的新血管形成[6],此现象同胚胎时期的血管形成相类似,故称作出生后血管形成(postnatal vasculogenesis).我们采用外周血作为材料来源,建立了一种稳定可重复的分离、鉴定末梢血液EPC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EPC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通过旁分泌功能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

    作者:张猛;张宏伟;冯文磊;王艳杰;印双红;陈雪玲;吴向未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促进间充质细胞(MSC)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与扩增6~8周龄C57 BL/6小鼠EPC、MSC,提取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条件培养基(EPC-CM)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水平;为探讨EPC和EPC-CM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实验分为MSC/EPC组和MSC组,并根据加入的EPC-CM浓度不同分为0 EPC-CM组、25% EPC-CM组及50% EPC-CM组,诱导14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钙盐沉积情况;在50%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分别加入上述6个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检测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参与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细胞因子.结果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表面抗原VEGFR2、CD34、CD133的阳性率分别为79.3%、79.5%和76.4%,并且能在基质胶上形成血管样结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分泌VEGF、TGFβ1、PDGF、IGF-1、SDF-1、bFGF;MSC/EPC组矿化结节形成明显多于MSC组,钙盐半定量检测示MSC/EPC组吸光度(A)值大于MSC组A值(0.733±0.032与0.236±0.020,P<0.001);50% EPC-CM组矿化结节形成多于25%EPC-CM组,25% EPC-CM组多于0 EPC-CM组;半定量分析显示50% EPC-CM组A值高于25%EPC-CM组(0.637±0.028与0.336±0.024,P<0.001),25% EPC-CM组A值高于0 EPC-CM组(0.336±0.024与0.239±0.013,P=0.004);在50%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加入VEGF、TGFβ1、IGF-1抗体的3组矿化结节相对于PBS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可能通过分泌VEGF、TGFβ1、IGF-1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

  • 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多山;葛霞

    肿瘤需要机体血液供应来满足生长的需要和进行播散.经典的血管生成理论认为:当实体肿瘤直径大于2 mm时,需要诱导生成新的血管来获取血供,新的血管生成包括血管再生和血管形成两种方式,前者通过激活瘤体周围的宿主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芽生、向瘤组织内生长形成血管网;后者则是通过动员骨髓中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引导它们在瘤组织内集聚,原位分化成内皮细胞形成循环血管.

  • 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与胃癌的关系

    作者:李波静;曹凡凡;徐莉敏;聂志红;韦庭炫;张林根;张登海

    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s)动员入血,能够到达肿瘤组织,并在局部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Cs),共同参与血管生成.由于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转移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EPCs和ECs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了解胃癌患者外周血EPCs和ECs的变化.

  • 神经胶质细胞对小鼠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迁移的作用

    作者:王丁丁;于强;倪瑶;柳夏林

    目的 探讨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对小鼠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s)迁移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荧光免疫激活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小鼠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分别用神经胶质细胞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作为条件共培养细胞与EPCs细胞共培养24 h后,检测内皮前体细胞通过孔隙的迁移数量;并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VEGF及SDF一1的含量.结果 CD34/VEGFR2双标阳性的细胞为富含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细胞群,约占全部骨髓细胞的0.2%;当EPCs神经胶质细胞共培养24h后,EPCs通过孔隙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时通过的数量(上层存留细胞(20±16)个、vs(170±55)个,P<0.01).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培养系统细胞培养液中VEGF及SDF~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230.28±27.37)pg/mL vs(89.22±11.23)pg/mL,P<0.01;SDF-1:(328.34±57.42)pg/mL vs(62.44±34.35)pg/mL,P<0.01].结论 神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分泌作用增强EPCs的移行,在EPCs参与的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有重要的介导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向诱导分化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蓉;高瞻;高伟

    目的:探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化特性双向诱导分化,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新策略.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用含成骨诱导剂的培养液连续培养2周,形成成骨性细胞膜片.同时将另一部分MSCs向成血管化分化,获得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将EPCs悬液接种于膜片,形成膜片-EPCs复合体.然后将膜片-EPCs复合体植入裸鼠体内,同时单纯植入MSCs膜片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和8周取材,通过Micro-CT、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检查,分析其成骨性能.结果:体外构建的细胞膜片为细胞-细胞外基质聚合体,细胞外基质中沉积有钙化结节.培养获得的EPCs能够形成管腔状结构,CD31染色表达阳性;膜片-EPCs复合体植入裸鼠体内4周和8周后,形成密布血管网的组织工程骨,成骨面积和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掺入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不仅有利于产生丰富血管网,而且能够促进新骨形成.

  •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彬;黄星;门秀丽

    近许多实验表明:成年骨髓是参与出生后血管发生的一个细胞来源。内皮前体细胞(EPC)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够循环、增殖并且通过分化成成熟内皮细胞参与血管网络的发育。Asahara等[1]发现成体CD34+造血前体细胞能在体外分化成内皮表型,这些细胞被命名为内皮前体细胞(EPCs),表达各种内皮标志并能掺入到缺血部位新形成的血管。另有研究表明成年个体循环血中也存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这种细胞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而血管新生是组织修复所必须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促进血管生成也就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仅就内皮前体细胞的来源、特性、分离培养及与临床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