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病毒介导SOX9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细胞中的基因表达

    作者:白洁玉;梁大川;程鹏;杨自权;卫小春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OX9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观察小鼠SOX9基因在小鼠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含有小鼠SOX9基因的质粒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连接目的基因与经Age-Ⅰ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对质粒进行扩增,筛出阳性转化子,经293T细胞包装,收集病毒后,通过基因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的方法对质粒进行鉴定.Lenti-SOX9-EGFP体外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同时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SOX9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SOX9基因慢病毒载体,Lenti-SOX9-EGFP能高效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经SOX9基因转染的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结论:利用慢病毒介导SOX9基因成功地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而且SOX9基因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得到表达,这为SOX9修复软骨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何红云;邓仪昊;张本斯;杜赵康

    目的 探索灯盏花素注射液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第4代细胞行表型鉴定后,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诱导,每6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不同浓度灯盏花素注射液诱导后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NSE、GFA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诱导18h后BMSCs胞体开始收缩,有突起伸出,24h后突起增多形成网络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阳性表达率为(48.7±3.4)%,GFAP阳性表达为(56.8±4.2)%,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24h后的细胞NSE及GFAP蛋白表达量均较未诱导组升高,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NSE、GFAP mRNA,未诱导的细胞则不表达.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张伟;杨默;陈志峰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刺激引起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应用CD3+磁珠分选T淋巴细胞,从骨髓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经照射后与T细胞共培养过夜,经PHA(5μg/ml)作用72小时后,应用BrdU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Annexin V/PI的水平.对未经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用PHA处理72小时后收集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以及CD4和CD25的表达,同时设立未经PHA处理的T细胞与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及未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组.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引起的T细胞的增殖,但不诱导T细胞凋亡.与未处理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 CD8+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但在PHA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亚群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但CD4+ CD25+细胞亚群显著减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刺激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推测其可能的机制与CD4+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有关,但与CD25+T调节细胞无明显关系.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作者: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肝细胞祥细胞的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纤维生长因子-4(FGF-4)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OF),分别于7、14、21、28 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白蛋白(ALB)、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的mRNA表达.将诱导分化28 d的细胞经DAPI染料染色后,经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经24、48、72及168 h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组织内荧光细胞的分布.大鼠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将1×106及5×106个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经48、168 h采血查肝功,168 h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间充质细胞经上述3种细胞因子诱导后,形态和生物学行为方面都发生向肝细胞样细胞方面的转化,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后,有大量该种细胞在肝组织内分布,24 h荧光细胞多,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可持续7 d.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后,大鼠肝功能有所好转,注入1×106细胞大鼠ALT由注入前238.0±113.5 U/L,48 h后降至189±68.4 U/L,168 h后降至149.0±54.2 U/L,TBIL由注入前2.9±1.6 μmol/L,48 h至3.0±1.4 μmoI/L,168 h至1.3±0.3 μmol/L;注入5×106个细胞者(ALT)由注入前238.0±113.5 U/L,48 h后降至169.7±46.0U/L,168 h后降至103.7±46.0 U/L,TBIL由注入前2.9±1.6μmol/L,48 h至2.9±1.3μmol/L,168 h至0.9±0.3 μmol/L.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可在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下发生类肝细胞样转化,将转化细胞经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后可在肝组织内存活并对大鼠肝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 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仲蕾蕾;杨冰;黄晓斌;孙元明

    MSC(Mesenchymal stem cell)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增殖能力.在不同调节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多种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1-3].MSC向Osteoblast(OB)分化的过程受到多种通路的调控和影响,如Notch、Wnt、MAPK等信号通路.本文结合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MSC向OB分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 内质网应激与骨细胞及相关骨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宇昂;鲁艳芹;任秀智;韩金祥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作为细胞内重要的膜性结构,负责分泌蛋白与膜蛋白的折叠加工,脂类的生物合成以及钙平衡的调节.当ER环境发生改变,如缺血、缺氧、突变蛋白的大量堆积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启动,并引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超负荷反应和固醇调节级联反应.在应激状态下,ER对维持细胞内稳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ERS有助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长,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并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另一方面在高强度长时间应激状态下,ERS无法维持细胞稳态,会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加速细胞更新.根据近几年已有报道的文献研究整理,在骨质疏松、成骨不全、氟骨症等相关骨病的研究中,ERS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发病早期,ERS通过对多种骨细胞的调节,缓解病情.当病情严重ERS会触发内质网凋亡信号,导致细胞凋亡和生物体的损伤.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ERS与骨细胞及相关骨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脂肪干细胞

    作者:严广斌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出的能够贴壁生长、具有可塑性、黏附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中胚层来源的成体干细胞。
      2001年,Zuk等通过脂肪抽吸术,在吸出的人体脂肪悬液中第一次分离得到了多向分化的干细胞。传代后培养的ADSCs,多角细胞逐渐减少,传代至第三代时基本消失,大多为梭形细胞,胞浆核仁十分丰富,与骨髓间充质细胞基本没有区别,多次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也无减慢趋势,显示出ADSCs具有易获得、易扩增、不易衰老的明显优势。 ADSCs表面的免疫标识会随传代的次数而发生改变,其中CD166、CD106、CD90、CD73、CD63、CD44、C29在初表达量较低,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干细胞相关的表面标志CD34一直持续较高的表达水平。 ADSCs一般不表达CD62、CD56等。

  • β1转化生长因子浓度对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构建软骨的影响

    作者:刘天一;周广东;陈瑾君;崔磊;刘伟;曹谊林

    目的 探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对体外诱导猪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影响,明确TGF-β1诱导剂量对细胞分化的作用,为体外软骨构建提供适宜的诱导因子应用浓度参数.方法 抽取8周龄猪髂嵴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个/cm3细胞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直径5 mm,厚度2 mm),7 d后应用不同浓度TGF-β1(A组:5 ng/ml、B组:10 ng/ml、C组:20ng/ml、D组:50 ng/ml)与IGF-Ⅰ(50 ng/ml)及地塞米松(40 ng/ml)组成诱导剂,分别进行体外诱导培养.8周后取材行大体观察,体积、湿重及聚合蛋白多糖(GAG)定量,组织学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结果 B、C、D组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组织学结构较为类似,有明显的软骨陷窝,分布有大量Ⅱ型胶原及GAG;A组软骨陷窝结构较少,胞外基质染色较浅.B、C、D组的组织湿重、体积和GAG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结论 诱导三维支架上的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过程中,10 ng/ml的TGF-β1诱导浓度具有良好的促分化效能,TGF-1的促分化作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 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李欣;费建民;崔颖

    目的 探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高密度细胞球培养体系下CDMP1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21d后观察诱导后软骨细胞表型的变化,分别用阿新蓝染色方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球中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来评估BMSCs是否向软骨细胞分化.结果 诱导后的细胞团可表达特异软骨基质Ⅱ型胶原与GAG.结论 在CDMP1生长因子诱导下,BMSCs体外可向软骨细胞分化.

  • 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牵张力作用下骨膜蛋白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陈金勇;蒋校文;杨孝勤;陈彦泽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在动态牵张力作用下成骨分化过程中骨膜蛋白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应用多单元细胞拉伸装置对体外分离培养小鼠BMSCs施加不同长轴形变量的动态牵张力,检测成骨分化标记物及骨膜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予以外源性骨膜蛋白干预,探讨骨膜蛋白在牵张力下BMSCs成骨中的作用.结果 不同动态牵张力均能够促进BMSCs分泌骨膜蛋白,其中10%形变量的动态牵张力不仅促进成骨的能力强,同时促进BMSCs分泌骨膜蛋白的能力也强,加入外源性骨膜蛋白后,15%形变量下的细胞成骨能力具有明显提高.结论 适当的动态牵张力可促进MSCs分泌骨膜蛋白,外源性骨膜蛋白可以促进牵张成骨.

  • 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诱导成骨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盛士虎;何倩婷;刘中华;王安训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问充质细胞(BMSCs)体内外成骨的能力.方法 分离大鼠BMSCs,将原代细胞分别应用普通培养基(CM)、成骨诱导培养基(OM)诱导培养.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结节染色法检测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建立裸鼠成骨模型.测定体内成骨能力.结果 OM组可明显诱导BMSCs成骨分化.表现出高水平的ALP活性和基质矿化能力.OM加骨粉组裸鼠培养8周后.镜下观察到广泛的新骨形成,而单纯OM组或骨粉组未见成骨.结论 OM可明显诱导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与骨粉联合应用能诱导体内异位骨形成.

  • 重编程及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路;韦曦;凌均棨

    细胞分化是由多种特定的分化基因网络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完成的生物学过程,如骨髓间充质细胞矿化,是在TGFβ/BMP、Wnt、Notch和Cadherin等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下,先分化为成骨细胞,随后矿化完成的[1].在一定条件下该程序可逆向编程,称为细胞重编程(reprogramming)或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2-3].

  • 实验用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为核供体生产转基因克隆胚胎

    作者:潘登科;潘求真;牟玉莲;万荣;刘吉;郑茂恩;刘晓;张莉;冯书堂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体细胞对生产转基因克隆胚胎效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到五指山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经过G418筛选后均获得了阳性细胞株.然后分别以两种类型转基因细胞以及未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比较不同类型供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结果 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克隆胚的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8.3% vs.7.1%);转基因胎儿成纤维细胞(9.6%)和转基因骨髓间充质细胞(9.9%)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9.6%vs.9.9%);每一种类型供体细胞转基因与否对克隆胚的囊胚发育率无影响(P>0.05).结论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小型猪骨髓间充质细胞与胎儿成纤维细胞均可有效地生产转基因囊胚.

  • bFGF基因转染MSC目的基因检测

    作者:王彦生;于宁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外源性转染到MSC(骨髓间充质细胞)后,bFGF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SD大鼠,获取骨髓间充质细胞,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外源性GFP)和实验组(外源性bFGF转染MSC),经过体外培养后,应用RT-PCR和ELISE法检测各组MSC的bFGF基因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法显示实验组bFGF基因表达量(0.73±0.15)高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ELISA法显示bFGF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胞浆,实验组bFGF基因表达量[上清为(5.38±0.45)ng/L,胞浆为(8.27±0.82)ng/L]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技术能够将外源性bFGF转染至MSC,并能够成功实现bFGF基因表达。

  • bFGF基因转染MSC的鉴定

    作者:王彦生;于宁

    目的:探讨bFGF(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细胞(MSC)的鉴定方法。方法提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后,随机分为bFGF组(构建bFGF基因病毒质粒,移植到MSC),正常组和阴性组(转染Ad.GFP),通过免疫組化染色法观察MSC的形态,同时应用Western-Blot法分析bF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阴性组和正常组均无转染bFGF,bFGF组胞浆呈黄色,Western-Blot分析可见bFGF特异性条带,其表达量为0.85,高于正常组及阴性组, 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病毒作为载体能够成功实现bFGF基因转染MSC,得到目的基因阳性表达。

  •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通过旁分泌功能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

    作者:张猛;张宏伟;冯文磊;王艳杰;印双红;陈雪玲;吴向未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促进间充质细胞(MSC)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与扩增6~8周龄C57 BL/6小鼠EPC、MSC,提取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条件培养基(EPC-CM)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水平;为探讨EPC和EPC-CM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实验分为MSC/EPC组和MSC组,并根据加入的EPC-CM浓度不同分为0 EPC-CM组、25% EPC-CM组及50% EPC-CM组,诱导14d后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钙盐沉积情况;在50%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分别加入上述6个细胞因子的中和抗体,检测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参与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细胞因子.结果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表面抗原VEGFR2、CD34、CD133的阳性率分别为79.3%、79.5%和76.4%,并且能在基质胶上形成血管样结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分泌VEGF、TGFβ1、PDGF、IGF-1、SDF-1、bFGF;MSC/EPC组矿化结节形成明显多于MSC组,钙盐半定量检测示MSC/EPC组吸光度(A)值大于MSC组A值(0.733±0.032与0.236±0.020,P<0.001);50% EPC-CM组矿化结节形成多于25%EPC-CM组,25% EPC-CM组多于0 EPC-CM组;半定量分析显示50% EPC-CM组A值高于25%EPC-CM组(0.637±0.028与0.336±0.024,P<0.001),25% EPC-CM组A值高于0 EPC-CM组(0.336±0.024与0.239±0.013,P=0.004);在50%血管内皮前体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加入VEGF、TGFβ1、IGF-1抗体的3组矿化结节相对于PBS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可能通过分泌VEGF、TGFβ1、IGF-1促进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

  • 枸杞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树辉;马云胜;曹中伟;秦书俭;郑德宇

    ①目的探讨枸杞多糖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转化的可能机制.②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出贴壁生长良好的骨髓BMSCs.选取第3代细胞,当传代细胞长满瓶底的80%以上时,先用含15%FBS和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预诱导24小时,然后,用不含血清的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Nestin、NF、GFAP的表达.③结果预诱导后,BMSCs没有变化.而经过枸杞多糖诱导后,细胞在4小时后即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细胞变凸,立体感增强,从胞体伸出突起.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Nestin、NF染色阳性,GFAP阴性.④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经过枸杞多糖的诱导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

  • 黄芪甲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思路

    作者:高志红;左亚奇;张晓丽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黑质神经元发生损伤坏死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现在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现有药物主要作用在关键信号靶点以缓解病情,但未能彻底修复变性神经元.近几年细胞治疗技术逐渐渗入到临床试验,已然成为社会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其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已被公认.BMSCs可以应用于PD中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的特征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以及抗凋亡等活性作用.另外黄芪甲苷对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研究亦发现黄芪甲苷在PD模型中发挥保护神经作用.该文就BMSCs治疗PD现状和黄芪甲苷对PD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芪甲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思路.

  • 纳米羟基磷灰石/月交原/聚乳酸复合物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作者:王程越;王伟;张力;艾红军;崔福斋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十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 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三系分化中SOX9与Ⅱ型胶原mRNA的定量

    作者:梁大川;白洁玉;杜少华;程鹏;康宁;王震;黄强开;杨自权

    背景:研究表明,软骨中的主要成分Ⅱ型胶原的基因-Col2a1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与SOX9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正相关关系。
      目的:通过成骨、成软骨、成脂肪诱导干细胞分化,分析3种分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SOX9与Ⅱ型胶原 mRNA含量的变化,探讨SOX9在不同时空分布的表达规律及与Ⅱ型胶原的相关关系。
      方法:取4周龄昆明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并传达至第3代,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共分3组每组设3个时间段,通过成骨、成软骨、成脂肪3种诱导培养液对3组细胞进行诱导,另设不进行诱导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诱导3,7,14 d后收集提取细胞的总RNA,通过RT-PCR进行SOX9与Ⅱ型胶原的mRNA定量检测,同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分化状态及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证实为干细胞,对诱导后细胞进行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证实细胞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细胞。经RT-PCR检测,在3组诱导分化细胞中SOX9 mRNA 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成软骨、成骨、成脂肪,Ⅱ型胶原 mRNA 含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成软骨、成脂肪、成骨。在成软骨分化中SOX9在3,7 d表达不断升高,14 d呈下降趋势。Ⅱ型胶原在3,7,14 d均逐渐升高。在成骨分化中SOX9 mRNA含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而Ⅱ型胶原则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降低。在成脂肪分化中SOX9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Ⅱ型胶原的表达没有规律可循,时间点的延伸及检测未观察到。结果提示,SOX9在软骨分化中作用优于成骨、成脂肪组,且软骨分化中SOX9与Ⅱ型胶原存在相关性,可能在软骨分化的早期Ⅱ型胶原随着SOX9的变化而变化;且软骨分化和成骨分化过程中SOX9可能起到了一个互相协调促进平衡的关键作用。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