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芫花醇提物对不同种属体系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

    作者:郭嫦娥;苗培培;陈红影;陈宁;马鹏凯;李红品;朱虹宇;高兴;张玉杰

    目的 考察芫花醇提物对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为阐释芫花毒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模型,以4-硝基酚为底物检测UGTs活性,以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1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及代谢物含量.结果 芫花醇提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芹菜素、羟基芫花素、芫花素含量分别为6.34%、8.72%、6.06%,UV测得总二萜含量为31.40%.体外实验表明,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和人肝微粒(HLM)孵育体系中,芫花醇提物均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对UGT1A1活性,在RLM、HLM和重组酶(rhUGT1A1)孵育体系中,芫花醇提物均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以羟基芫花素计,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6.32、32.49、8.382μmol/L,抑制类型分别为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和竞争性抑制作用.结论 芫花醇提物对不同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UGTs及UGT1A1活性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存在种属差异性,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芫花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 芫花氯仿萃取物对大鼠及人肝微粒体UGTs及UGT1A1活性影响

    作者:陈宁;苗培培;郭嫦娥;陈红影;马鹏凯;李红品;朱虹宇;高兴;张玉杰

    考察芫花氯仿萃取物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A1活性的影响,为预测芫花致肝损伤可能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模型,分别以4-硝基酚和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s及UGT1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HPLC测得氯仿萃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芹菜素、羟基芫花素和芫花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00%,6.40%,18.38%;UV法测得总二萜质量分数为37.39%.与空白组相比,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孵育体系,氯仿萃取物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而在人肝微粒体(HLM)孵育体系,抑制作用不明显;对UGT1A1,在RLM和HLM孵育体系中,氯仿萃取物均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以芫花素计,IC50=8.76,10.36 μmol·L-1);抑制类型分别为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综上,氯仿萃取物对UGTs及UGT1A1活性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存在种属差异性,推测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芫花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 6种黄连生物碱对鼠肝微粒体UGTs及UGT1A1活性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赵园园;苗培培;苗青;郭嫦娥;陈红影;陈宁;张玉杰;马双成

    为探讨黄连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对6种黄连生物碱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及UGT1 A1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考察.采用大小鼠肝微粒体,以及生物碱小鼠体内诱导后的肝微粒体,构建微粒体体外孵育模型,以4-硝基酚(4-NP)为底物检测UGTs活性,β-雌二醇为底物检测UGT1 A1活性,利用UV和HPLC测定底物或代谢物含量.结果,在大鼠体外实验中,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及药根碱均能显著抑制UGTs活性,其中表小檗碱抑制作用强;对UGT1A1,药根碱表现为弱的抑制作用(IC5o≈227 μmol·L-1),而黄连碱和巴马汀则呈显著的激活作用.小鼠体外实验中,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和巴马汀对UGTs均呈显著的抑制作用;而6种生物碱对UGT1 A1均表现为显著的激活作用.小鼠体内诱导实验中,只有小檗碱对UGTs,药根碱对UGT1 A1活性呈现显著升高作用,其他生物碱的作用不明显.综上,黄连生物碱在对UGT的作用上显示出明显的种属和体内外的差异,同时生物碱结构的变化对UGT活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黄连与其他药物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原因之一.

  •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调查

    作者:蔡贞;温淑娟;郑磊

    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患者UGT1A1基因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方法 收集我院8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启动子和第1外显子基因片段,直接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位点野生型TA6/6为55例(68.75%),杂合突变型TA6/7基因型22例(27.50%),纯和突变型TA7/7有3例(3.75%);UGT1A1*6位点突变型211GG基因型57例(71.25%),211GA基因型22例(27.50%),211AA基因型1例(1.25%).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TA6为82.50%,TA7为17.50%,211G为85.00%,211A为15.00%.同时携带TA7和211A等位基因共6例(7.50%).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6和UGT1A1*28分布频率均较高,在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时应同时检测这两个突变位点.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作者:原振龑;闫涵;李琴;刘文婷;曹邦伟

    目的:系统评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28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评价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腹泻的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应用 Meta 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1.7计算合并的OR值及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3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OR=6.08,95%CI:4.35~8.50;P<0.00001)。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OR=1.85,95% CI:1.26~2.70;P=0.002)。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3~4级腹泻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4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98,95%CI:1.36~2.88;P=0.0004);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41,95%CI:1.11~1.79;P=0.005)。结论 UGT1A1*28多态性能够预测伊立替康所致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的风险;具有UGT1A1*28纯合或者杂合突变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均高于野生型。

  • 恶性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

    作者:王晓飞;马超;龚芬芬;易善永;邢国臣;王凯娟;杨倩;曹巍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UGT1A1?6、UGT1A1?28、UGT1A1?60和UGT1A1?93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3~4级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 141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6、UGT1A1?28、UGT1A1?60和UGT1A1?93基因多态性.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141例患者中,UGT1A1?6 GG、GA和AA基因型分别有71、54和16例,UGT1A1?28 TA6/6、TA6/7和TA7/7基因型分别有105、33和3例,UGT1A1?60 AA、AC和CC基因型分别有52、80和9例,UGT1A1?93 GG、GA和AA基因型分别有105、32和4例.23例发生3~4级迟发性腹泻,56例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6和UGT1A1?60的基因多态性是3~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UGT1A1?6纯合突变型AA携带者发生3~4级迟发性腹泻的风险是野生型GG携带者的3.79倍(95%CI为1.35~10.67),UGT1A1?60纯合突变型CC携带者发生3~4级迟发性腹泻的风险是野生型AA携带者的20.42倍(95%CI为3.52~118.33).UGT1A1?28的基因多态性是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影响因素,UGT1A1?28纯合突变型TA7/7携带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是野生型TA6/6携带者的1.61倍(95%CI为1.44~12.65).UGT1A1?93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3~4级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无关.结论 UGT1A1?6、UGT1A1?28和UGT1A1?60可增加伊立替康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 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96例观察

    作者:李俊

    目的 观察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与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96例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和副反应及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副反应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用药后获得PR58例,SD 24例,PD 14例,无1例获得CR.ORR60.4%,DCR85.4%,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TTP 6.1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88.5%;脱发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为83.3%;迟发性腹泻发生率为19.8%,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12例患者中,(TA)6/(TA)6UGT1A1* 1/*1纯合野生基因型9例,发生腹泻为1例,为Ⅰ度.(TA)6/(TA)7UGT1A1*28/*1杂合基因型3例,发生腹泻2例,其中1例为Ⅲ度腹泻.结论 FOLFIRI方案是治疗常规化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缓解率较高,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其主要不良反应.UGT1A1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杂合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发生严重腹泻的风险.

  • UGT1A1*6和*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关系研究

    作者:张睿喆;闫良;刘晓嘉;张磊;袁文华;张贝贝;张蓓;宋敏;张明智

    目的 探讨UGT1A*6和*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癌症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85例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肺癌或消化道肿瘤等患者的UGT1A1*6和*28基因型.同时观察应用伊立替康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85例患者中,UGT1A1*6野生型G/G有46例(54.1%),杂合突变型G/A有30例(35.3%),纯合突变型A/A有9例(10.6%);UGT1A1 *28野生型TA6/6有64例(75.3%),杂合突变型TA6/7有19例(22.4%),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2.3%).85例肿瘤患者中,*6突变型(G/A和A/A)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12.8% vs 2.2%,P<0.05)的风险;UGT1 A1*6和*288突变型个体,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5)、白细胞减少(P>0.05)等的发生率与野生型相比有升高趋势.结论 中国患者中UGT1 A1 *28突变分布频率较低,而UGT1 A1*6突变分布频率较高;UGT1 A1 *6基因突变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发生3级以上腹泻的风险,而*6或*28突变型个体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和2B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邸晓辉;许茜;宋丽雪;许景峰;稽阳明;马建

    目的:测定我国健康人与结直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及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提取335例健康受试者和34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样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UGT2B7基因型,研究UGT1A1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受试者和结直肠癌患者的UGT1A1*6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8.07%和16.52%,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001),OR值(95%CI)为3.34(2.12~6.72);健康受试者组和结直肠癌患者组UGT1A1*28的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7.32%和11.50%,有显著性差异( P ﹤0.05),OR值(95%CI)为1.73(1.21~1.84);表明 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有一定关联;UGT2B7-1和UGT2B7-2的基因突变频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UGT1A1*6和 UGT1A1*28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相关联, UGT1A1*6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是结直肠癌高危易感基因。

  • 白花前胡甲素及丙素经hCAR通路诱导UGT1A1的表达

    作者:周许年;毕惠嫦;金晶;邓蓉蓉;应梦佳;王永涛;黄民

    中药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具有宣散风热、降气化痰等功效[1].其主要活性成分白花前胡甲素(PA)及白花前胡丙素(PC)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对外消旋体[2].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 (UDPglucuronyltrans ferase lA1,UGTlAl)是重要的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yltrans ferase,UGT)家族成员,根据序列的同源性,分为UGT1家族,如UGTlA1、UGT1A3、UGT1A4、UGT1A5、UGT1A6亚型等;以及UGT2家族,如UGT2A1、UGT2B4、UGT2B7、UGT2B 10亚型等[3].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性和疗效的关系

    作者:张勇;苏丹;张婷婷;毛志远;白莉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 =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 Nrf2-mediated antioxidant and detoxifying enzyme induction by a combination of curcumin and sulforaphane

    作者:Francisco Fuentes;Yury Gomez;Ximena Paredes-Gonzalez;Avantika Barve;Sujit Nair;Siwang Yu;Constance Lay Lay Saw;Ah-Ng Tony Kong

  • 人孕烷X受体介导的UGT1A1报告基因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王君燕;余露山;曾苏

    目的 建立基于人孕烷X受体(human pregnane X receptor,hPXR)的UGT1A1的报告基因模型,研究中药提取物通过人孕烷X受体途径对UGT1A1的潜在诱导能力.方法 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UGT1A1的远端和近端启动子,连接到pGL3栽体上,构建pGL3-PXRE重组质粒,并与人孕烷X受体表达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从而建立报告基因模型.运用该模型考察了9种常见中药对人孕烷X受体的激活作用,即对UGT1A1的潜在诱导作用.结果 将UGT1A1启动子片段克隆到pGL3栽体上,构建了pGL3-PXRE重组质粒,成功构建了报告基因模型,并考察了多种常见中药的提取物通过人孕烷X受体途径对UGT1AI的诱导作用.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基于人孕烷X受体的UGT1A1的报告基因模型,为人孕烷X受体激活剂的体外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关系

    作者:张勇;苏丹;郭晓川;房慧;白莉

    目的 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中的分布,并评价其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其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其中132例使用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 158例中,UGT1A1*28野生型TA6/6者126例(79.7%),杂合突变型TA6/7者30例(19.0%),纯合突变型TA7/7者2例(1.3%);64例进行UGT1A1*6基因检测,G/G野生型40例(62.5%),G/A杂合突变型23例(35.9%),A/A纯合突变型1例(1.6%).UGT1A1*28基因突变可增加2~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TA6/6者15.0%、TA6/7者34.8%、TA7/7者50.0%,P=0.000);联合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野生型(TA6/6且G/G)患者发生2~4级迟发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13.0%、22.2%、100.0%,P=0.004;8.7%、25.9%、66.7%,P=0.045).结论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单一检测一个位点相比,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

  • UGT1A1和ERCC1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丽雪;许茜;丁媛媛;许景峰;高洁;马建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1家族肽A(UGT1A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型对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提取89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血样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ERCC1基因型,研究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不良反应,ERCC1基因多态性对顺铂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UGT1A1*28 WW携带者,Ⅱ~Ⅳ度迟发性性腹泻的发生率为52.2%,WM+MM携带者的发生率为72.7%,OR(95%CI )为2.1(1.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UGT1A1*28 WW携带者Ⅲ~Ⅳ度迟发性性腹泻的发生率为7.5%,WM+MM携带者的发生率为36.3%,两组比较P=0.000,OR(95%CI )为4.9(3.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RCC1 WW携带者,治疗3个周期后的临床收益率为30.3%,ERCC1 WM+MM携带者的临床收益率为20.2%,两组比较P=0.032,OR(95%CI)为3.2(1.4~9.1)。结论 UGT1A1*28是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的靶基因,可增加伊立替康发生严重腹泻的风险;ERCC1 WW基因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较携带ERCC1 WM+MM基因患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 UGT1A1基因多肽性与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潘儒艳;王芳;顾小燕;张华;邓建忠;陆文斌;金建华

    目的 研究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0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接受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提取外周血中基因组DNA,PCR法扩增UGT1A1*6和UGT1A1*28基因的相应片段,双向测序法分析PCR产物,检测患者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情况,并对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化疗方案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60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22例,进展(PD)27例,有效率(RR)为18.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7.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疗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迟发性腹泻、转氨酶异常、血小板减少、疲劳及食欲下降等,分别占51.7%、20.0%、8.3%、11.7%、63.3%,多为I~II级;但UGT1A1*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III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有效方案,UGT1A1*28位点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治疗.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双敲除ABCG2和UGT1A1的Caco-2细胞模型

    作者:龚淑敏;李光明;董莉真;吴志敏;程彬;张斌;朱泽

    目的:构建以Caco-2细胞为研究对象,由慢病毒载体介导ABCG2和UGT1A1基因RNAi干扰的肠道药物吸收和代谢模型.方法: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敲除Caco-2细胞的ABCG2和UGT1A1基因,构建双RNAi干扰ABCG2和UGT1A1的Caco-2细胞系.应用RT-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ABCG2和UGT1A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然后选择干扰高表达细胞株,连续传代监测干扰相应干扰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双干扰Caco-2细胞模型,慢病毒ABCG2和UGT1A1单基因干扰效率分别为75%和88%;分组先RNAiABCG2后RNAiUGT1A1的双基因RNAi干扰效率分别为72.3%和85.7%;分组先RNAi UGT1A1后RNAi ABCG2的双基因干扰效率分别为69.7%和88.7%; ABCG2与UGT1A1基因的RNAi干扰先后顺序与终双干扰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ABCG2与UGT1A1的蛋白水平表达也分别相应地明显减少.结论:第一次应用慢病毒载体在Caco-2细胞上同时干扰ABCG2和UGT1A1基因表达.为研究肠道中ABCG2和UGT1A1对口服药物或外源化合物吸收和代谢的联合作用提供可靠细胞模型.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小细胞肺癌

    作者:蒋庆庆;胡成平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是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活性产物的主要代谢酶,其活性与CPT-11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密切相关,而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可显著降低UGT1A1酶的表达与活性.IP(伊立替康+顺铂)方案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可影响IP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对于指导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在68例小细胞肺癌中的分布

    作者:胡成平;蒋庆庆;李敏;顾其华;曹立明;杨华平

    目的 测定68例小细胞肺癌中UGT1A1* 28基因多态性的频率与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68例中国人小细胞肺癌患者和33名中国正常人外周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荧光标记测序法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胸腺嘧啶-腺嘌呤(TA)序列重复次数,统计中国小细胞肺癌和正常人中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6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51例(75.00%)为(TA) 6/(TA)6型,17例(25.00%)为(TA) 6/(TA)7型,0例为(TA)7/(TA)7型;33名正常人中25名(75.76%)为(TA) 6/(TA)6型,6名(18.18%)为(TA)6/(TA)7型,2名(6.06%)为(TA)7/(TA)7型.结论 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小细胞肺癌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中国人UGT1A1* 28基因多态性发生频率与欧美人群有较大区别.

  • 测定XRCC1及UGT1A的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邹晓宏;何敏;张翠英

    目的 评价分子诊断靶标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60例可进行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治疗的结直肠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检测靶标,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对照组未行基因检测,采用经验用药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获得两组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信息.结果 60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试验组疾病控制率(CR+ PR+ SD)76%,对照组疾病控制率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试验组占其中42%,对照组占58%;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3%,试验组占其中38%,对照组占6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分子检测结果,选择适当的化疗药物,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治疗的毒副反应的发生.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