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后磁共振短T1信号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通过回顾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分析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的分析和推测.方法 分析我院204例脑梗死患者的MR成像资料,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所有病例常规行SE T1 WI、FSE T2 WI、PDWI.结果 204例脑梗死患者中102例出现短T1信号,102例未出现短T1信号.102例脑梗死后短T1信号病例123个短T1信号灶分布3个区,皮质区占60%,皮质下区占30%,基底核区占10%;表现为3种形态:(1)线状,占49%;(2)斑点状,占13%;(3)斑片状,占38%.与脑梗死病灶的病灶的关系有3种:(1)皮质面,占56%;(2)病灶范围内,占34%;(3)白质面,占10%.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不仅在皮质区出现,还可在皮质下区和基底核区出现.缺血性脑梗死后短T1信号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再灌注损伤;选择性的神经元损伤.
-
脑缺血后短T1高信号的临床意义
目的:提高对脑缺血后出现短T1高信号的认识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3例患者脑梗塞后出现短T1高信号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同时行CT检查和随访.结果:病变位于基底节区15例,皮、髓质区5例,小脑3例;基底节区病变呈斑片状短T1信号,皮、髓质区及小脑病变呈散在斑点状短T1信号改变;23例MRI检查出现短T1信号后,立即行CT检查,22例病变中无高密度影,1例枕叶梗塞部位出现少许点状高密度影与MR图像相似.结论:脑缺血后出现短T1高信号并非出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这对临床正确治疗选择很有意义.
-
肝性脑病的磁共振及 CT 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评价磁共振及C T影像在肝性脑病(H E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6例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均为发现乙肝患者病史7 a以上,其中伴H E 36例(H E组),随机选取门诊体检30例健康成人(正常组)作对照。2组均行颅脑磁共振扫描及C T扫描。结果肝硬化组行磁共振扫描32例出现T 1序列扫描示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高信号,T2 WI、FLAIR及DWI(b=800)各序列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4例双侧苍白球区T1影像为正常表现,其中20例出现轻度脑萎缩征象,对照组30例扫描示苍白球区均未见明显短T 1信号,17例两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 V-R间隙,C T 扫描肝硬化组及体检组结果差别不大,苍白球区均未见异常高密度。结论伴肝硬化患者行常规磁共振颅脑扫描时,两侧苍白球区见明显短T1信号,伴脑沟增宽,其他序列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要考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CT颅脑扫描意义不大,但可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