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Urologic and Reproductive Oncology 현대필뇨생식종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影响因子: 0.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624
- 国内刊号: 42-179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pT1a期肾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术中及术后病理学相关因素对pT1a期肾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168例pT1a期肾癌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单一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对术前一般资料、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病理学参数(肿瘤体积、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61.8±10.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9±11.2)个月,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8.1%.15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但未发现局部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坏死、微血管浸润及Fuhrman's核分级对远处转移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坏死及微血管浸润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微血管浸润及肿瘤坏死为pT1a期肾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0针前列腺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0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直肠10针穿刺活检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在标准6针系统穿刺法基础上改进确定A组穿刺点后,依据前列腺解剖分区,在经直肠B超显示的前列腺冠状切面的两侧外侧区域(B组)及中央区域(C组)增加4针穿刺点,施行前列腺活检,病例标本分别标注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104例患者中4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总阳性率为40.4%.其中所设置的A组穿刺位点阳性25例(占总检出阳性的59.5%),B组位点阳性9例(21.4%),C组位点阳性8例(19.0%).假阴性率为4.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10针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安全、可靠,可以作为临床理想的初次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式之一.
-
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估欧乃影介导的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于双侧腹股沟及阴囊根部皮下真皮层内注射欧乃影,通过三维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增强扫描,采用兴趣区法测量造影后各组淋巴结的信号强度,绘制不同延迟时间引流区域淋巴结信号强度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评估淋巴管及淋巴结增强造影效果.结果 皮下注射欧乃影后,欧乃影迅速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引流区域各组淋巴结显示清晰.皮下注射对比剂9 min后腹股沟淋巴结信号强度达到峰值,而髂内、外淋巴结则于注射后11 min达到大信号强度;各组淋巴结间的峰值信号强度有明显差异.常规MRI扫描辨认淋巴结19枚,欧乃影静脉注射增强扫描辨认淋巴结21枚,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共辨认淋巴结162枚.常规扫描辨认可疑转移淋巴结6枚,欧乃影静脉注射增强扫描辨认可疑转移淋巴结6枚,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辨认可疑转移淋巴结26枚.常规和增强磁共振不能检出的<1.0 cm的转移淋巴结可通过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检出.结论 经腹股沟及阴囊根部皮下注射欧乃影磁共振间质淋巴造影术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安全、可行,该注射途径对盆腔淋巴结的显影更加全面.
-
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9岁,随机分为低浓度腰麻组(A组)、常规腰麻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入0.25%罗哌卡因或0.5%罗哌卡因1.2 ml.观察指标为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时间,麻醉前及注药平躺后即刻、麻醉后15 min及麻醉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SpO2值.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达优良,麻醉后B组患者血压、心率较A组显著降低,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差异,麻醉维持时间A组明显减少.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用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老年患者时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较少.
-
RevoLix 2 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Revolix 2 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2μm激光肿瘤汽化切除,术后24 h内膀胱灌注吡柔比星1次,后续每周1次,共8次,每月1次,共10次,治疗共12个月.术后随访2年,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没有出现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1年.术后随访2年,复发率为18.3%.结论 2μm激光联合吡柔比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而提高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直接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其中1例精索残端及周围脂肪组织可见肿瘤细胞,精索静脉可见肿瘤浸润.术后分别随访24和6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仍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是睾丸间质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总结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比较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66例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3例,2D腹腔镜组23例,对比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尿失禁比例及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66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3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65~12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6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d;术后轻度尿失禁7例(16.28%);术中保留性神经27例,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为37.04%.2D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74~146 min,平均112 min;术中出血66~196ml,平均11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5d;术后轻度尿失禁5例(21.74%);术中保留性神经11例,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为27.27%.66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4~9分,无切缘阳性.术后随访2~23个月,5例生化复发.结论 与2D腹腔镜比较,在高清3D立体视野下完成的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分离更为精细,缝合更为精确.
-
前列腺腺癌患者年龄与血清PSA相关性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腺癌患者年龄与血清PSA的关系.方法 比较前列腺腺癌患者不同年龄组别血清TPSA、FPSA及F/TPSA比值均值,比较不同血清TPSA、FPSA以及F/TPSA比值组别年龄均值,研究患者年龄与血清TPSA、FPSA及F/TPSA比值相关性.结果 <60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血清TPSA均值分别为(45.79±33.35)、(59.52±35.88)、(61.95±42.36)和(36.35±26.88) ng/ml,血清FPSA均值分别为(8.17±7.61)、(13.50±9.81)、(11.25±10.40)和(3.92±2.28) ng/ml,F/TPSA比值均值分别为0.15±0.07、0.20±0.16、0.21±0.16和0.17±0.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前列腺腺癌患者年龄与血清TPSA(R2 =0.683,P=0.000)、血清FPSA(R2 =0.577,P=0.000)和F/TPSA比值(R2=0.656,P=0.000)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前列腺腺癌患者年龄与血清TPSA、FPSA和F/TPSA比值呈曲线相关性,三者先随着年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后随着年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
LRC术中膀胱侧、后韧带及前列腺侧血管蒂处理方法改进
目的 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手术中膀胱侧韧带、后韧带及前列腺侧血管蒂的处理方法.方法 根治术前先结扎髂内动脉分支以减少膀胱及前列腺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对膀胱侧、后韧带及前列腺侧血管蒂的内、外侧缘充分游离后再进行切断处理.结果 按设计的方法在56例手术中完成了对膀胱侧、后韧带及前列腺侧血管蒂的处理,根治手术时间平均170 min,出血量平均160 ml.其中每侧手术时间平均为4 min,出血量10~20 ml,无直肠损伤发生.结论 采用本手术改进方法处理膀胱侧、后韧带及前列腺侧血管蒂,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及避免直肠损伤.
-
膀胱癌组织中miRNA-720、miRNA-191差异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miRNA-720、miRNA-191在膀胱癌中差异表达的意义.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24例新鲜膀胱癌组织(T1~4)及1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组织保存于液氮中,Trizol试剂提取总RNA,NanoDrop 2000及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RNA检测,用标记酶Hy3TM荧光基团标记RNA的探针和miRCURYTM芯片杂交,GenePix 4000B芯片扫描仪及GenePix pro V6.0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检测,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比较,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有77个miRNA表达增加,72个表达降低;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有42个miRNA表达增加,104个表达降低.qRT-PCR检测证实miRNA-720和miRNA-191的表达水平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非浸润性和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miRNA的差异表达普遍存在,miRNA-720可以作为膀胱癌检测的一个组织标志物,而miRNA-191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较非浸润性膀胱癌低(P<0.05),可作为膀胱癌是否浸润肌层的一个组织标志物.
-
miR-34a在膀胱癌中下调MTA2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微小核糖核酸34a(microRNA-34a,miR-34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确定转移相关基因2(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2,MTA2)是否为miR-34a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探讨膀胱癌中miR-34a与MTA2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48对膀胱癌根治术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来源于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膀胱癌患者.Real-time PCR检测miR-34a和MTA2在组织中RNA的表达情况;荧光素酶实验鉴定MTA2是否为miR-34a下游靶基因;膀胱癌细胞株T24及UMUC3中转入miR-34a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TA2的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表明,膀胱癌组织中miR-34a呈低表达,并且与肿瘤分期有关(P<0.01);MTA2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MiRanda、Mirwalk、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34a与MTA2的mRNA有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MTA2可能是miR-34a的潜在靶基因.转染miR-34a后,分别检测MTA2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发现MTA2蛋白受到抑制,mRNA表达不受影响.结论 miR-34a在膀胱癌中可能通过作用于其潜在靶基因MTA2而发挥抑癌基因作用.
-
SOX7与SOX9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SOX7和SOX9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47例前列腺癌与2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理组织及临床资料,运用免疫组化实验分析SOX7与SOX9的表达及其作用.结果 SOX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现为低表达(P=0.025),而SOX9为高表达(P=0.043),SOX7与SOX9呈负相关(r=-0.263,P=0.001).将SOX7与SOX9免疫组化评分与前列腺癌病理参数相结合进行分析,发现SOX7在血清PSA水平<10 ng/ml(P=0.048)、Gleason评分<7(P=0.018)、肿瘤TNM分期<T2a(P<0.001)和病理分期T2a~T2c(P=0.002)前列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而SOX9在Gleason评分≥7(P=0.001)和肿瘤TNM分期≥T2a(P=0.005)的前列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检测SOX7和SOX9的水平可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并可以初步判断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
膀胱肿瘤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的前10位[1].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新发膀胱癌386 300例,并有150 200例死于膀胱癌,全世界各国膀胱癌发病率随地区而异,其中埃及膀胱癌发病率高(37/10 000),我国膀胱癌发病率略低于欧美国家[2].但随着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3].
关键词: -
腹膜后巨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梭形细胞肉瘤之一.绝大多数MFH位于四肢及躯干的软组织内,原发于腹膜后临床较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恶性程度高,易侵袭转移,预后差[1],且术前病理类型确诊率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2012年3月收治1例原发于腹膜后巨大MFH,现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诊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上,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了近年来较权威的一些观点,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根据统计学家预测[1],美国2014年将新发膀胱癌病例74 690例,死亡15 580例,约89%的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是男性中在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之后占第4位的肿瘤.在女性常见肿瘤中占第10位.也是从确诊到死亡花费多的肿瘤之一.准确的进行膀胱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依赖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以及膀胱镜活检的质量.对于T1G3的患者强烈推荐进行二次TUR再次评估其分级、分期.需要关注的特点包括肿瘤单发还是多发、有无合并原位癌(CIS)、肿瘤的大小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情况等.
关键词: -
回肠代膀胱扩大术治疗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回肠代膀胱扩大术治疗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行回肠代膀胱扩大术治疗的因服用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的患者6例,从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及出院指导4个方面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回肠代膀胱扩大术是治疗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的有效手段,精心的护理是患者手术成功及术后恢复的必要手段.
-
泌尿肿瘤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诊断、治疗与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深部静脉的血液发生异常凝固,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理状态,常见于比目鱼肌静脉丛(周围型),其次为髂股静脉(中央型),两者可向近侧、远侧扩展,进而累及全肢(混合型).1810年Farriar首次正式报道了DVT病例,如今它已成为医疗工作者所熟知的常见病变,约23%~60%的DVT患者将终发展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1],即慢性DVT状态,被公认为DVT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其以患肢疼痛、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肿胀为特征,有时还可发生静脉溃疡.
关键词: -
泌尿系肿瘤病例讨论
2014年4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对近期诊疗的1例泌尿系肿瘤疑难病例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由泌尿外科主任叶章群医师主持,病理科王曦医师、放射科李震医师、肿瘤科严鹏医师以及泌尿外科全体医师共同参与了讨论,现将讨论内容整理如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