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率的影响.设计 系统综述.研究对象 Medline、EMbase、Cochro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一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侧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方法 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上述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期刊和会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来表示.主要指标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率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率.结果 7项研究纳入分析,其中手术眼579眼,对侧未手术眼574眼作为对照.手术眼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率高于对侧未手术眼(OR=1.47,95 %CI:1.09~1.98,P=O.01).手术眼术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率高于对侧未手术眼(OR=1.89,95%CI:1.05~3.39,P=0.03).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会加速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且增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但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β3趋化因子受体CCR1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β趋化因子主要的受体之一β趋化因子受体1(CCR1)在视网膜变性模型小鼠(rd小鼠)的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感光细胞凋亡中的病理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出生后8、10、12、14、16及18天的rd小鼠各10只(共60只)及同龄C57BL/6N对照小鼠各10只(共60只).方法 小鼠断颈处死,取双眼眼球制作冰冻切片或分离新鲜视网膜组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鼠龄rd小鼠及对照鼠视网膜CCR1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CR1蛋白在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的定位表达.CCR1在感光细胞及凋亡细胞中的表达由免疫荧光双标法确定.主要指标 视网膜CCR1mRNA及蛋白的表达、CCR1的细胞定位及与凋亡细胞的关系.结果 CCR1mRNA在对照组及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中均有表达,但在出生后12、14天rd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光密度值分别为0.986±0.17和1.152±0.22,P=0.010和0.008).CCR1阳性染色细胞开始出现于出生后8天的rd视网膜外核层,并于12及14天达到高峰.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无CCR1阳性染色.CCR1与视紫红质、CD11b或TUNEL染色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而非小胶质细胞中,部分CCR1表达于凋亡的感光细胞中.结论 在rd小鼠视网膜中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并随其变性程度加重表达升高.CCR1的活化可能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
NDP基因新突变G113D导致X连锁隐性遗传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目的 对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研究.设计 基因研究.研究对象 一个中国北方FEVR家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sanger测序法对FEVR的致病候选基因LRP5、FZD4、TSPA N12和NDP的全部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将测序结果与Genebank数据库的正常序列进行比对,将所发现的候选基因碱基改变在50个无关正常对照人群中进行PCR和测序验证.主要指标 基因序列.结果 在NDP基因的外显子3发现一个半合子错义突变G113D与家系男性先证者共分离,先证者母亲显示为G113D的杂合携带者,该突变在家系其他成员及正常人群中没有检测到.结论 该家系的FEVR系由NDP基因外显子3的一个新的错义突变G113D导致.
-
山东省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眼科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眼科资源和服务能力,为全省防盲治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设计 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山东省28家三级甲等医院眼科.方法 以信函方式由山东省卫生厅发放中华医学会设计的《眼科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由眼科负责人填写,收集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医护人员数量、医护人员职称与学历、医疗设备数量、门诊量等.结果 2011年山东省28所三甲医院眼科开放床位数875张,病区47个,均为有科主任或者负责人的独立科室.眼科共统计各类设备468件.眼科医务人员总数844人,其中眼科医师、护理人员分别占51.3%和48.7%,平均每所医院的眼科医师15.5人,医师高级、中级和初级及以下职称所占比重分别为47.1%、34.9%和18.0%;省部属医疗机构眼科执业医师数量[(23.7±12.3)人]明显多于市级[(12.1±7.2)人]医疗机构(t=2.364,P=0.00).从2008年到2010年山东省眼科平均年门诊人次从25 289人次增长为27 528人次,科室平均年出院人次从1203人次增长为1423人次,科室平均年手术人次从914人次增长为1133人次,均呈递增趋势;平均住院日从7.49日缩减为7.01日,呈递减趋势;山东省开展的眼科手术每年均以白内障手术居多,从2008年开展8155例到2010年开展10595例,每年均占总手术量的50%以上.结论 山东省眼科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眼科资源配置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资源整合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眼保健服务.
-
血栓危险因素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与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的268例CRVO患者组成的CRVO组及年龄匹配的267例CRVO阴性者组成的对照组.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CRVO患者及CRVO阴性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有斑块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状况.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CRVO患者及对照者静脉血,借助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s)、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血浆Hcys、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主要指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血浆Hcys、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结果 CRVO组268例患者中,174例(64.93%)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而267例对照组中有147例(55.06%) (P=0.017);CRVO组中,180例(51.87%)血浆Hcys水平升高,对照组中高Hcys者为99例(37.08%),两组平均血浆Hcys水平差异显著(20.02±17.67 μmol/L vs 15.19±13.15 μmol/L,P=0.0004);CRVO组中,94例(35.07%)血浆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对照组中低维生素B12者为169例(63.30%),两组平均维生素B12水平无差异(P=0.0658);CRVO组中155例(57.79%)血浆叶酸水平降低,而对照组叶酸水平降低者有80例(29.96%),两组平均叶酸水平差异显著(25.06±12.15 nmol/L vs 28.58±11.05 nmol/L,P=0.0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CRVO发生的危险因素(OR=4.049,95%CI:1.751~8.621),血中高Hcys水平(OR =2.695,95%CI:1.477~5.714)及低叶酸(OR=0.354,95%CI:0.237~0.576)也与CRVO的发生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血中高水平的Hcys以及低叶酸与CRVO的发生密切相关,控制这些与血栓有关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CRVO的防治.
-
当归提取液对培养的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当归提取液对体外培养的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加入倍比稀释浓度(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g/L)的当归提取液各50μl,培养至24h和72 h时,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值变化,记录培养液未加入当归提取液以及两次加入当归提取液(两次加药相隔94秒)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的变化,比较首次加药、再次加药及未加药间细胞荧光强度峰值.主要指标 细胞存活和生长情况,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峰值.结果 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培养至24h及72 h时MTT法检测显示,80.00g/L当归提取液对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分别相当于对照组的256%和26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显示,首次加入当归提取液后荧光强度峰值(26.02±7.62)较加药前(4.95±0.02)增加了437%(P<0.001);再次加入当归提取液后荧光强度峰值(54.17±14.15)较加药前(4.95±0.02)增加了997%(P<0.001).表明当归提取液能够显著升高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并使其兴奋性呈波动性变化.结论 当归提取液对成年人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防治视网膜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
长波长前节OCT在睑板腺形态检测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长波长(1310 nm)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在睑板腺形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50岁正常自愿受试者8例(8眼).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非接触红外线睑板腺照相及长波长AS-OCT检查.在睑板腺照相基础上从四个不同位置(睑板腺开口区、近睑板腺开口的腺体分布区、近穹窿部睑板腺区及中央区)进行AS-OCT扫描;利用自行开发“OCT图像增强软件”处理获得的扫描图像,分析睑板腺开口及腺体分布情况.明确睑板腺开口有无阻塞及脂栓形成;使用ImageJ软件半自动模块对睑板腺腺体宽度及距睑结膜位置等相关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及对比分析.主要指标 睑板腺开口有无阻塞及脂栓形成;睑板腺腺体宽度及距睑结膜位置.结果 长波长AS-OCT在睑板腺开口区扫描线可观察睑板腺开口情况,计算阻塞及脂栓形成的睑板腺开口数量;近睑板腺开口的腺体分布区扫描线可清晰显示横断面睑板腺形态,是了解睑板腺腺体形态的佳位置.同时发现,睑板腺开口阻塞者其睑板腺缺失面积较大者残存腺体增粗并距睑结膜位置较深.结论 使用长波长AS-OCT可较好地定量检测睑板腺腺体宽度、清昕地观察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5年发病率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目的 描述“北京眼病研究”人群从2001年至2006年5年随访间非糖尿病老年人中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累积发病率,并分析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设计 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眼病研究”基线人群中参加2006年随访调查者3251人.方法 对每位受检者在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时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全面的眼科检查,其中包括散瞳后彩色眼底照相.每位受检者随机选一眼进行眼底照片中视网膜血管异常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局限性视网膜动脉缩窄(FN)、动静脉交叉压迫征(AVN)和视网膜病变,评价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一般情况、眼部及全身疾病史、治疗史和吸烟饮酒史.随访调查时进行了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并收集空腹血液标本检测血糖、血脂.考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城乡、人均收入、教育程度、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糖尿病、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眼局部可能相关疾病(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和中央份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和屈光状态等.通过对比基线和5年随访时受检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确定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5年发病率和改变情况(进展或消退).根据治疗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血压控制的治疗组、未控制的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血压正常者与高血压病患者、不同高血压治疗情况组间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发病率、进展率和好转率的差异.主要指标 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发病率、进展率和好转率.结果 排除患有糖尿病或任何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等眼局部病变的患者后,2058例受检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1409例(68.5%).平均年龄(53.8±9.5)岁.FN、AVN和视网膜病变的5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1%,1.4%和3.3%.高血压患者中FN、AVN和视网膜病变的5年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P均<0.01).对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进行调整后,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 mmHg,FN、AVN和视网膜病变的5年发病率分别增加1.58倍(95% CI:1.24~2.00;P<O.001),1.55倍(95% CI:1.04~2.32;P=0.03),1.46倍(95% CI:1.12~1.91;P=0.005).对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进行调整后,高血压分级每增加1级,FN好转率减少28%.相应的,血压控制组的FN的好转率(44.4%)明显高于未控制组(22.6%)和未治疗组(11.5%)(P=0.01).结论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与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发病率和进展变化具有强相关性.血压控制理想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发病率较低,局限性动脉缩窄消退率较高.这表明如果高血压控制良好,作为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早期表现,局限性视网膜动脉缩窄是可逆的.
-
高分辨率OCT测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30例早期青光眼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方法 应用Cirrus-HD OCT进行黄斑区及其分区域GCIPL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测量.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参数区分正常眼与青光眼的能力.主要指标 GCIPL与RNFL的厚度和两者的AUC值.结果 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GCIPL和RNFL各参数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平均GCIPL厚度分别为(85.43±5.27)μm和(69.30±7.71) μm;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0.98±7.98)μm和(78.80±10.38)μm(P<0.001).GCIPL参数中诊断效能高者是小值(minimum)和颞上区域(superotemporal),AUC均为0.985;其他AUC较高的参数依次为平均值(average) (0.971)、下方区域(inferior) (0.941)、颞下区域(superotemporal)(0.934)和鼻上区域(0.907).视盘周围RNFL参数中诊断效能高者是平均值(0.990).结论 Cirrus-HD OCT测得的GCIPL厚度参数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参数类似,具有较好的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能力,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有用工具.
-
胺碘酮性角膜色素沉着一例
患者女性,50岁.因“双眼视物模糊半年”于2013年7月就诊.双眼无红、痛,无畏光、流泪;无视物变形、变色等不适.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合并房颤3年,2年前曾在当地医师建议下开始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每日1次,每次0.2 g至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无糖尿病、精神病史.无长期口服氯喹、氯丙嗪、吲哚美辛等药物史.查体:视力:右眼0.1,矫正0.9;左眼0.3,矫正1.2.双眼眼压均为13 mmHg.
关键词: -
一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复明之路
患者男性,64岁.左眼红痛、视力下降6个月余于2013年2月21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患者8个月余前在外院行左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2个月出现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当地医院诊断左眼角膜溃疡,予抗真菌治疗,病情无好转,来我院就诊,门诊真菌涂片(+),予0.5%氟康唑眼液1次/小时、0.3%左氧氟沙星眼液1次/2小时,6日后复诊见角膜溃疡已穿孔(图1A),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结膜充血(+++)、水肿(++),鼻侧角膜椭圆形溃疡灶约6 mm×5 mm,边缘呈灰白色糜烂状,中央穿孔直径约4 mm,虹膜嵌顿、膨出,纹理模糊.鼻侧前房消失,中央及颞侧前房变浅.瞳孔向鼻侧移位.
关键词: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眼底晚期表现一例
患者女性,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年,加重1年”就诊.2个月前在外院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无明确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全身检查:上肢血压测不出,脉搏不能触得.2年前因双眼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1年来视力又继续下降.眼部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手动/30 cm,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3 mmHg.双眼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轻度混浊.眼底(图1):双眼视盘界清、右眼色稍淡,左眼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未见,静脉不均匀扩张,动脉细,颞上及颞下方动静脉闭锁,呈白线.
关键词: -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眼毒性反应四例
病例一:男性,46岁.于2008年4月12日以双眼不适、视力下降就诊.既往史:曾被诊为“虹膜炎”,治疗后症状未减轻;患精神分裂症病史11年,服用氯丙嗪药物史近9年(400~500 mg/日).眼部检查:视力:右0.4;左0.3;矫正视力:双眼0.8,双眼睑结膜轻度充血,角膜后壁呈棕色细小颗粒样沉着,以下方1/2为重,Tyndall征阴性,虹膜、瞳孔正常,晶状体前囊中央部有棕褐色细小点状混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情况:患者精神弱,皮肤暴露部分呈灰褐色,余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氯丙嗪药物性眼、皮肤并发症双眼屈光不正.
关键词: -
频域OCT在AZOOR诊治中的应用一例
患者女性,26岁.因“突然发觉右眼前黑影2天”于2013年1月26日就诊.发病前2周感冒病史,自愈.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8.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未见明显异常.无球后牵涉痛,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阻滞(-),眼压正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双眼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荧光充盈时间正常,血管未见渗漏着染.视觉诱发电位(VEP):右眼在低、中、高三种空间频率条件下P100波振幅中度降低,潜时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电图(ERG):右眼暗视视杆反应b波呈倒置,潜时明显延迟,明视大混合反应a波降低,其它各项反应振幅均中度降低,潜时未见明显延迟.
关键词: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俯卧位有必要吗?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中老年女性中心视力丧失的较常见原因.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填充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式.解除黄斑中心凹前后以及切线方向的牵拉是手术成功治疗的关键.眼内填充物也经历了从硅油到长效气体(C3F8、C2F6),再到中、短效气体(SF6、空气)的演变历程.采用更短效气体且术后不用俯卧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大程度恢复黄斑区的形态功能和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终目标.采用非手术的方式促进裂孔闭合、恢复视功能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外伤性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六例
睫状上皮撕裂并发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离中的少见类型,以外伤多见,由于裂孔部位隐匿,且部分病例合并眼部复杂体征,术前诊断困难,常常因裂孔不明确易被误诊为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贻误治疗时机[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例(6眼)外伤性睫状上皮撕裂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征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眼外伤已成为世界单眼盲的首要致病原因,而儿童眼外伤也成为全球儿童主要后天性致盲眼病之一,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导致严重视力损害的儿童眼外伤发病率为2%~14%[2-5].各研究对于儿童眼外伤的性别构成比与致伤性质已有共识,但不同研究对于儿童眼外伤发病年龄高峰范围与致伤原因的研究结果差距较大,发病高峰值从小于5岁到大于14岁不等,致伤原因更是大相径庭[4-8].虽然国内已有不少眼外伤相关报道,但针对东南沿海地区儿童眼外伤特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儿童眼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儿童眼外伤的原因及其发病特点.
关键词: -
带蒂下睑轮匝肌瓣转位修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暴露的疗效分析
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HA)义眼台作为眶内植入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达到良好效果,但这一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义眼台暴露[1],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6%~21%[2],国内报道为8%~18.8%[3].一些患者的义眼台经过反复修补仍然发生暴露,本文采用带蒂下睑轮匝肌瓣转位术对反复发生的义眼台暴露进行修补,经过1年多的临床应用,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 -
湖南省儿童医院2010-2012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双侧性眼病,是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1].在我国,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和新生儿监护设施的完善,早产儿成活率大大提高,ROP发生率也随之显著增高.近期报道,其发生率在欧美国家为10%~34%[2-4],我国为 11.8%~20.8%[5].我们对湖南省儿童医院近2年的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报告结果如下.
关键词: -
常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的塑形作用
当角膜接触镜与角膜形状不一致时,配戴角膜接触镜就会对角膜产生一定的塑形作用.众所周知的角膜塑形镜就是特意将角膜接触镜设计成与角膜形状不同,而产生主动的角膜塑形作用.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是常规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也有塑形作用,而且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为常见,与临床诊疗工作也更为密切相关.下面例举两种为典型对临床非常重要的相关情况.
关键词: -
视神经炎分类与鉴别诊断
视神经炎依据发病机制是否与多发性硬化相关而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非典型性视神经炎又分为多种亚型.由于各类型视神经炎在治疗方法和预后上存在差异,认识视神经炎各类型的临床特征十分重要.此外,视神经炎易与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以及一些视网膜病变相混淆,对这些疾病进行正确的鉴别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典型性和非典型性视神经炎临床特征以及与其他类型视神经疾病和某些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要点,以期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 视神经炎/诊断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