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非肢体血管瘤手术中阻断血供的应用

曾凡伟;岑瑛;崔正军;刘勇;段伟强;陈俊杰

摘要: 目的探讨非肢体血管瘤手术治疗时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 方法 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共收治非肢体血管瘤49例,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3个月~63岁.毛细血管瘤14例,海绵状血管瘤25例,蔓状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根据血管瘤的性质和不同部位选择不同阻断血供的方法.头面颈部蔓状血管瘤扪清搏动的滋养血管后,于其一侧血管约1 cm处用7号丝线深缝一针,暂时缝扎致血管远端搏动消失再切除血管瘤;腹股沟及大腿上份蔓状血管瘤于瘤体组织近端腹股沟韧带上切开分离出髂总或髂外动脉、或在其远端切开分离出股动脉,通过无创血管夹阻断血流,再切除血管瘤;头面颈部、躯干部的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用7号丝线间断缝扎,暂时阻断周围滋养血管,再切除血管瘤. 结果通过阻断血供,血管瘤组织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4年,49例中47例完全愈合,无复发,外形满意,功能恢复正常.有2例因术后第2天出血行二次手术止血,术后伤口愈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手术切除非肢体血管瘤之前阻断血供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为尽可能彻底切除血管瘤、减少复发创造了条件.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举玉;杜威;卿黎明;吴攀峰;周征兵;俞芳;庞晓阳;曾磊;潘丁;肖勇兵;刘睿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合并深部死腔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6月,收治6例合并深部死腔、骨缺损或骨关节与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60岁,平均4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轧伤1例,重物砸伤1例.损伤部位:下肢5例,上肢1例.创面范围7 cm×4 cm~ 26 cm×10 cm.合并骨缺损3例,骨关节及肌腱外露3例,慢性骨髓炎2例,主干动脉损伤2例.采用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塞深部死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肌瓣切取范围5 cm×2 cm~20 cm×5 cm,穿支皮瓣切取范围10 cm×5 cm~28 cm×11 cm.供区直接闭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与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重建的主干动脉通畅,患肢末梢血运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股四头肌肌力正常,膝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 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不仅能实现创面的立体修复,而且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是修复四肢合并深部死腔、伴(或不伴)受区主干动脉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对创面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作者:胡承浩;李东宇;庞宗超;李惠斌;东野玉辉;吴佳妮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糖尿病足后,创面组织中TGF-31及其Ⅱ型受体(typeⅡof TGF-β-receptor,TβRⅡ)表达的变化,分析VSD加快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40).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的同时,VSD组创面给予VSD治疗,对照组给予外用油纱换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足部溃疡面积以及Wagn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创基准备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7d时取创面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TGF-β1、TβRⅡ表达阳性指数.结果 VSD组患者经1~3次VSD治疗后行植皮术,平均2次;对照组患者经1~6次换药后行植皮术,平均4次.VSD组患者创基准备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46,P=0.036;t=-12.831,P=0.041).两组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治疗前VSD组TGF-β1、TβRⅡ表达阳性指数分别为5.3±2.4、14.0±2.6,对照组分别为4.4±2.3、14.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P=0.263;t=1.231,P=0.409).治疗7d后,VSD组TGF-β1、TβRⅡ表达阳性指数分别为34.3±2.9、41.7±3.7,对照组分别为5.8±2.0、18.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15,P=0.003;t=23.725,P=0.002).结论VSD可提高糖尿病足创面组织中TGF-β1、TβRⅡ的表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

  • 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作者:蒋治远;游晓波;蔡震;刘全;杜丽平;崔玮;陈再洪;盛阳

    目的 探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8例Binder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6~31岁,平均22岁.患者面部均呈Binder综合征典型表现.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将肋软骨雕刻为鼻背盖板、鼻小柱支撑及鼻基底填充进行移植.手术前后摄患者正面观、侧面观以及基底观标准照片,测量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术式修复Binder综合征的疗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急性期感染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出现上唇异物感,1例发生胸廓切口瘢痕增生.术后患者鼻部形态明显改善,鼻与上唇及面部的协调关系恢复.6例完成术后参数测量,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小柱-小叶比、鼻额角、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率、鼻根突出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鼻尖突出率和鼻根突出度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柱-小叶比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修复Binder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鼻部及中面部外观,效果稳定.

  • 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

    作者:张子阳;唐修俊;魏在荣;金文虎;孙广峰;邓呈亮;李海;李书俊

    目的 探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 ~ 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4级5例,S3+级2例,S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 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足母)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 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足母)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作者:黄良库;许玉本;李鹏;夏雷;田钊;陆梦;徐涛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采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10例(10指)手指软组织缺损.男8例,女2例;年龄23~42岁,平均29.8岁.致伤原因:电锯切割伤6例,机器挤压伤2例,玻璃划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8h,平均3h.损伤部位:示指中节掌侧3例,示指末节掌侧1例,中指末节掌侧3例,环指远指间关节尺侧1例,小指末节掌侧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8 cm×0.9 cm~ 2.8 cm×2.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0 cm~ 3.0 cm×2.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痛觉、温觉、触觉均恢复较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3 mm,平均7.5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腕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供区隐蔽、创伤小,皮瓣切取简便、吻合容易,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 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健;唐晓波;董佩龙;李志云

    目的 探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 年 6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 38 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26~6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摔伤 3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8 d,平均 5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4.3±8.4)分, Lysholm 评分为(44.5±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62±12)°.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异物刺激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2 d X 线片检查示,髌骨骨折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3 个月.末次随访,参照 B(o)stman 评分标准评定:优 36 例、良 2 例,优良率达 100%.VAS 评分为(10.2±6.6)分、Lysholm评分为(93.1±6.4)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24±1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59,P=0.000;t=31.099,P=0.000;t=20.727,P=0.000).结论 高强度缝线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均恢复满意.

  • 儿童Gartland 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作者:周庆;孔清泉;高博

    目的 总结儿童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方法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45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先行闭合复位,其中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 Gartland Ⅲ 型闭合复位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3 个月后恢复.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获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获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结论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 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Mustarde双Z形切除术矫正儿童小睑裂综合征

    作者:曲春安;刘悦;王晓雨;李敏;李东岳;唐胜建

    目的 探讨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 Mustarde 双 Z 形切除术矫正儿童小睑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的疗效.方法 2015 年 3 月—2017 年 6 月,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 Mustarde 双 Z 形切除术一期矫正 26 例儿童双眼 BPES.其中,男 16 例,女 10 例;年龄 4~14 岁,平均7 岁.均有典型的小睑裂四联征.7 例伴有鼻梁低平,20 例伴有弱视和斜视.睑裂长度(19.5±4.5)mm,睑裂宽度(2.5±1.6)mm,内眦间距(42.1±6.5)mm,提上睑肌肌力(5.5±1.3)mm.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3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2~12 个月,平均 10 个月.其中 2 例矫正不足、3 例过度矫正,6 例眼睑线弧度欠佳,均无眼睑内外翻和角膜炎发生.其余患儿均成功矫正上睑下垂和内眦赘皮,眼睑线弧度自然.术后 7 d 测量睑裂长度(27.2±1.9)mm,睑裂宽度(12.5±1.3)mm,内眦间距(29.4±2.6)mm;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7,P=0.042;t=0.341,P=0.029;t=0.258,P=0.038).术后无因睑裂宽度、长度回退导致的成角畸形发生.结论 提上睑肌缩短术联合 Mustarde 双 Z 形切除术能达到一期矫正儿童 BPES 目的,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 上臂及胸壁挤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崔浩杰;熊革;张春林;肖滋润

    目的 探讨上臂及胸壁挤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010 年 1 月—2015 年1 月,收治 5 例由于 CO 中毒及饮酒昏迷后自身压迫导致的上臂及胸壁挤压综合征患者.其中男 4 例,女 1 例;年龄 28~46 岁,平均 36.7 岁.左上臂及左胸壁 2 例,右上臂及右胸壁 3 例.受压时间 4~12 h,平均 7 h. 5 例入院后急诊给予筋膜切开减压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后转入 ICU 给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肢体创面行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患者住院时间 26~48 d,平均 33 d.1 例植皮术后皮片部分坏死,经扩创后再次植皮成活;其余 4 例植皮顺利成活,创面 Ⅰ 期愈合.治疗期间无 1 例发生感染.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5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顾玉东提出的全臂丛功能评定标准,5 例均为优,肌力 Ⅴ 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CO 中毒、醉酒与自身挤压 3 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上臂及胸壁挤压综合征病情严重、进展快速.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切开减张,同时行 CRRT 以及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性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 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复合自体骨治疗犬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模型生物力学试验

    作者:晏兆魁;梁羽;方跃;姚相雨;马坤龙;黄富国

    目的 通过将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用于体外犬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模型并行生物力学试验,评价其生物学效能,为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取 8 只成年比格犬共 16 个胫骨平台标本,其中 12 个标本制备胫骨平台塌陷骨折(Schatzker Ⅲ型)模型后随机分为 A、B、C 组,每组 4 个;剩余 4 个正常胫骨平台标本作为空白对照组(D 组).A、B 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复合自体骨和自体骨,外侧钢板螺钉固定;C 组骨缺损处不植骨,外侧直接行钢板螺钉固定.使用 INSTRON-8874 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由股骨髁上方垂直向下连续加载递增负荷(0~1 700 N),记录大失效载荷,根据载荷-位移曲线计算刚度.结果 A、B、C、D 组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 624.72±7.02)、(1 506.57±3.37)、(1 102.00±1.83)、(1 767.64±24.56)N,刚度分别为(129.72±20.83)、(96.54±27.05)、(74.96±17.70)、(169.01±35.62)N/mm,A 组大失效载荷及刚度显著高于 B、C组,但显著低于 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复合自体骨修复犬 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比单纯自体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CSCD核心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