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英文版)](/imgs/1003-1057/0.jpg)
中国药学(英文版)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중국약학(영문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PLC-DAD-ESI-MSn技术对橘叶(福橘叶)中96个化学成分的快速分离和鉴定
为了对橘叶(福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DAD-ESI-MSn)系统地分离和鉴定了橘叶中的化学成分.终,我们在橘叶中解析了96个化学成分,包括:31个酚酸类化合物,4个黄酮苷元,6个黄酮单氧苷,10个黄酮双氧苷,5个黄酮单碳苷和5个黄酮双碳苷化合物,以及6个黄酮碳氧苷,5个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取代的黄酮苷,1个黄烷-3-醇和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并且初步鉴定出了21个多甲基黄酮类化合物(PMFs).在上述解析的96个化合物中,52个化合物为首次在橘叶中发现,15个化合物为首次在柑橘属植物中发现.同时,我们在橘叶中也发现了9个潜在的新化合物.
-
沙格列汀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二肽基肽酶Ⅳ(DDP-4)抑制剂沙格列汀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目前对于沙格列汀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对于能否提高降糖效果及增加不良反应有诸多争议.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沙格列汀作为单药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其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临床试验注册平台(1990年1月至2013年10月),使用加权平均值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变化.使用相对危险度分析HbA1c<7%的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终纳入了来自16个随机对照试验的18篇文章以及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的一项试验.与安慰剂组相比,沙格列汀各剂量组HbA1c均值自基线的下降显著增加(2.5 mg/d WMD =-0.45%,95% CI,-0.48% to-0.42%;5 mg/day WMD=-0.52%,95% CI,-0.60% to-0.44%),沙格列汀联合治疗组达到HbAlc<7%的比率高于单用噻唑烷二酮、双倍剂量的格列本脲、双倍剂量的二甲双胍,而其对体重的影响是中性的.沙格列汀组低血糖(RR=1.28,95% C1 0.72 to 2.27,P=0.40)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R=1.25,95% CI 0.94to 1.66,P=0.13)与对照组无差异,也未观察到沙格列汀组与对照组在感染不良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因此,沙格列汀单药或者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低血糖和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加以验证.
-
阳荷醇提物降血糖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的UPLC-MS/MS研究
阳荷(姜科)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阳荷对治疗糖尿病和便秘有特效,但其降血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系统分析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将阳荷粗提物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用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其降血糖活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来快速分析阳荷中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阳荷粗提物在HepG2细胞中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活性,并通过比较保留时问、质谱数据及参考文献推定出22个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可行且可靠的分离和鉴定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
-
马甲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对马甲子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ODS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从中共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27-(3,4-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1),桦木酸(2),羽扇豆醇(3),27-O-trans-caffeoylcylicodiscic acid (4),美洲茶酸(5),24-羟基美洲茶酸(6),二氢山萘酚(7),圣草素(8).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3-4,7-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药学轮转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以药学服务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药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临床药学轮转实践是我校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药学方向研究生所特有的临床多科室药学实践技能训练阶段.因此临床药学轮转实践的教学效果分析对于临床药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我校《高级临床药学实践教学指南》和《高级临床药学实践考核记录表》设计问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完成临床轮转实践的2届专业学位临床药学研究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校专业硕士临床药学轮转实践教学的效果优秀,整体评价分值分别为:2011级90.60分,2012级91.83分,全体91.29分,即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学生展现出优秀的技能,实习效果好,达到了教学指南的要求.但临床轮转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本研究可以为我校及全国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CYP3A4*18基因型对唑吡坦在健康回族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研究CYP3A4* 18基因型对唑吡坦在健康回族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PCR-RELP)分析,检测200名健康回族志愿者的CYP3A4* 18等位基因.根据CYP3A4* 18等位基因筛选结果,选择CYP3A4* 1/*1,CYP3A4* 1/* 18和CYP3A4* 18/* 18携带者各6名,单剂量口服给予10 mg酒石酸唑吡坦片,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使用HPLC-FLD法测定唑吡坦血药浓度,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受试者唑吡坦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明显差异.杂合突变组(*1/*18)和纯合突变组(*18/*18)的唑吡坦Cmax分别为野生组(*1/*1)的0.89 (95% CI:0.65-1.12)和0.57 (95% CI:0.47-0.66);AUC0-t分别为*1/*1组的0.74 (95% CI:0.22-1.26)和0.61 (95% CI:0.24-0.98).唑吡坦药代动力学参数呈现明显的基因-剂量效应(P<0.05).本研究证明CYP3A4*18等位基因增强了CYP3A4对唑吡坦的代谢水平,对唑吡坦的人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有显著影响.
-
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在表浅性膀胱癌术后灌注预防复发中的循证药物经济学研究
本文综合评价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在表浅性膀胱癌术后灌注预防复发中的有效性与经济性.通过文献研究,对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在表浅性膀胱癌术后灌注预防复发中的有效性进行规范化系统评价;结合专家意见、文献及获得的成本数据对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文献分析及专家意见都证实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并无差异;若按照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中常用的灌注方案进行灌注,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的经济学评价需按照原研药和仿制药分别讨论,原研药吡柔比星比表柔比星更具经济学优势;仿制药表柔比星比吡柔比星更具经济学优势.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对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并无统计学差异;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经济学优势需分别讨论.
-
利用HPLC测定诃子的两种传统藏药炮制品中多酚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本文以生药诃子为参考,采用HPLC法对诃子的两种藏医炮制品,茜草制诃子和白狼毒制诃子中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后诃子中多酚类成分含量均有增加,其含量由4.54%分别增至5.69%和7.46%这可能导致了两种炮制品药理作用的改变.
-
青岛某医院临床路径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ITS分析
为了探索临床路径在有效控制用药费用中的作用,我们选取青岛某三级医院复杂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路径实施病种,对其药费进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在实施临床路径后总体用药费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用药费用显著降低,对脑出血患者的降低用药费用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对促进用药费用降低有一定作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