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香菇多糖树脂法脱蛋白质工艺研究
目的 用树脂去除香菇多糖粗品中的蛋白质,纯化香菇多糖.方法 以香菇多糖得率和蛋白质去除率为指标,比较5种不同种类树脂(D303、D315、HZ816、HZ801、FPA98)对香菇多糖粗品吸附的情况,并通过单因子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树脂去除香菇多糖中蛋白质的工艺参数.结果 强碱性阴离子树脂FPA98吸附效果好,在pH值为9.0,上样质量浓度为2 mg/ml,上样量为每毫升树脂20 mg,流速为1 BV/h的工艺条件下,香菇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去除率可达70%以上,多糖保留率为80%以上.结论 此工艺操作简单,环保,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HPLC法定量测定酵母发酵上清液中重组新蛭素的含量
目的 建立HPLC技术定量测定发酵上清液中重组新蛭素(EH)含量的方法,用于监测发酵过程中EH的表达量变化与诱导时间的关系,使EH产量大化.方法 利用HPLC技术建立EH的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实验的考察,确立该方法的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对EH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并对酵母发酵上清液进行跟踪检测.实现了对发酵过程中发酵上清液中EH的实时监测.结果 EH在214nm处有较强的特异性吸收峰,其吸收峰面积与含量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95,EH线性浓度范围在0.012 ~ 4.8 mg/ml.该测定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样品多次重复测定的RSD值为1.4227%;加标回收率在95% ~ 98%.应用该方法对EH样品的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样品4℃保存稳定性较好,24 h内样品主峰面积百分比>95%,在20℃条件下,8h内样品稳定性良好,主峰面积百分比>95%.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进行测定时,可根据EH的特异吸收峰,对发酵过程中发酵上清液中EH含量进行实时定量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EH的表达量与诱导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HPLC技术检测EH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发酵过程中EH的实时定量监测,使EH的产量达到大值,为EH的临床样品制备提供有力支持.
-
靶向PLK1 PBD小分子抑制剂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适用于靶向PLK1 PBD小分子抑制剂规模化筛选的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 以pET-28a-PLK1 PBD质粒转化E.coli Rosetta BL21(DE3),诱导表达并纯化PLK1 PBD蛋白.利用荧光偏振原理,以FITC-Poloboxtide作为分子探针,优选分子探针和PLK1 PBD佳工作浓度,建立适用于PLK1 PBD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的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同时采用上述建立的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检测poloxin的抑制活性.结果 成功诱导表达并纯化PLK1 PBD蛋白.选用30 nmol/L分子探针和200 nmol/L PLK1 PBD蛋白建立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其Z'因子可达0.74.基于该方法,检测poloxin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4.27±0.69)μmol/L.结论 成功建立了适用于靶向PLK1 PBD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的荧光偏振高通量筛选模型.
-
肺炎链球菌蛋白PspC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对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C (PspC)进行全基因合成、重组表达、纯化制备和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中PspC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通过密码子优化和全基因合成的方式获得目的蛋白基因,构建无标签、高效重组表达菌株,建立重组蛋白的纯化制备方法,并进行抗原鉴定及免疫原性检测分析.结果 人工合成的PspC基因序列经鉴定与预期一致,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在30%以上,经两步纯化后纯度达到95%.重组蛋白能与肺炎链球菌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小鼠后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蛋白特异性抗体.结论 获得了重组肺炎链球菌蛋白PspC,其具有与天然抗原相似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为今后开展疫苗研制、载体蛋白应用等研究奠定基础.
-
右美托咪啶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围术期给予右美托咪啶,检测血液炎性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对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进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输注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手术前(T1)、术后2 h (T2)、术后24 h(T3)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肌钙蛋白Ⅰ (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浓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T2和T3时血液TNF-c、IL-8、cTnⅠ和CK-MB分别为(15.27±3.13)和(20.32±3.46) μg/L、(14.28±2.76)和(18.28±0.76)ng/ml、(2.21±0.58)和(3.17±0.87) ng/ml、(11.06±3.22)和(25.26±4.31)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PCABG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啶,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下调cTnⅠ和心肌酶水平,对患者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新型基于吖啶酯平台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的建立和评价
目的 拟建立一种新型基于吖啶酯平台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全自动管式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方法 基于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通过抗体配对筛选,体系调整等方法建立HBsAg全自动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并与罗氏试剂进行定量相关性比较,使用不同亚型标本进行评价.结果 研发的HBsAg定量检测试剂定量范围为0~250 IU/ml,与罗氏试剂检测临床标本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2=0.9794),对国家参考品中的灵敏度参考品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试剂对不同亚型的检测性能良好,在0.05~250 IU/ml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r=0.9990),试剂对国家参考品中的准确度参考品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稀释400倍检测的可报告上限为100 000 IU/ml,批内精密度均小于10%,批间精密度小于15%.结论 该研发的试剂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细胞自噬与心肌肥厚
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特有的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代谢过程,通过降解功能异常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及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器来维持细胞能量的提供、物质的循环以及细胞的自我更新.研究发现自噬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而在心肌肥厚中也发现有自噬的发生.Nakai等[1]观察到小鼠敲除Atg5基因后抑制自噬,导致心肌肥厚,并且有多项研究表明,自噬减弱可促进心脏肥厚反应,但两者关系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对近期关于自噬与心肌肥厚的关系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异常糖链糖蛋白检测对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恶性肿瘤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恶性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影像学、内窥镜、穿刺活检等诊断方法对于潜在的恶变风险及早期恶性肿瘤的诊断仍受到很多限制且不易普及,传统物理学检查方法发现肿瘤时,肿瘤体积已偏大或已发生转移.而肿瘤标记物种类繁多,并非与肿瘤一一对应,单一检测肿瘤标记物,敏感性低,准确性差,临床意义局限.为此,有效可行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方法为众多研究者所追求.
关键词: -
PD-1/PD-L1/PD-L2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8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且增长态势显著,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显示免疫系统在人体自身稳态的维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较多肿瘤免疫药物被FDA批准上市,该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因此,2013年《科学》将其选为当年“重要的突破”[1],2015年又将肿瘤免疫联合治疗列为“值得关注的四项科学进展”之一.在肿瘤免疫治疗突破性进展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成熟,特别是靶向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其配体(PD-1/PD-L 1/PD-L2)检查点蛋白的抑制剂,疗效佳且治疗肿瘤类型多.因此,本文总结了近些年在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中有关PD-1/PD-L 1/PD-L2检查点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极具潜力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展,为众多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依据.
关键词: -
人脐带血体外扩增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974年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脐带血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并在1988年进行了全世界首例脐带血移植,且成功治愈了一位范可尼贫血患者[1],证明了脐带血移植的临床应用潜能.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脐带血移植案例已超过4万例.脐带血作为一种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体,具有来源广泛、易于采集、对供体无伤害、HLA配型要求低、造血干/祖细胞(HSPC)含量高等优点.而且,脐带血的制备时间相比于从一个匹配的无关供者体内获得造血干细胞所需的时间要短4~5周[2].此外,脐带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后的病情复发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相比于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较低的[3-4].
关键词: -
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近况
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除了造成机体四肢瘫痪和半身瘫痪外,还可能产生其他继发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目前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尚未找到确实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手术减压、冲击疗法、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措施来控制早期原发性脊髓损伤进一步发展成继发性脊髓损伤,配合日常的康复训练和有效的护理恢复脊髓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1].但是,这些方法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 -
采用细胞质特异性定位的荧光探针观察细胞多核化现象
细胞多核化是指一个细胞的细胞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胞核[1-5].细胞多核化现象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处于基因组复制中的细胞,其染色体运动发生异常,形成了不同大小的细胞核.这些大小不一的细胞核均被核膜包裹,对于比较小的细胞核,通常称为微核或核片段.细胞多核化现象既存在于病理状态的细胞,也可以存在于生理状态的细胞中.研究发现:细胞多核化现象与多种疾病相关.病理检验中发现多核化的巨型细胞的存在与慢性炎症有关[6-7].另外,细胞多核化提示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所以细胞多核化现象也频繁出现在肿瘤细胞中[8-9].
关键词: -
补体分子C1q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的性能验证
C1q是补体C1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重要识别分子,能够启动经典途径,并且在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发挥主要的连接作用.近的研究发现,C1q能增强多种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增强对于细菌、免疫复合物、凋亡细胞、损伤的脂蛋白等的吞噬清除.此外,C1q也可以调节白细胞炎症反应和信号传导[1].C1q在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防御自身抗体产生及免疫自稳的作用[2].当C1q缺失、消耗过多或功能低下,会诱发肾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C1q与衰老相关.因此,监测血清C1q水平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作为疾病疗效评估和预后观察的有效指标[3].
关键词: -
前列腺大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样本库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男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恶性肿瘤[1].近些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目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金标准[3],术后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肿瘤分期及切缘侵及情况,进而指导术后的随访及治疗.相比于传统的术后病理学诊断,前列腺大组织切片技术具有能够分层、全面观察前列腺组织等优势[4],能够进一步确定肿瘤TNM分期、明确病灶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减少切缘阳性漏诊率,能够更好地指导前列腺癌术后的随访治疗及为前列腺癌的局部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
甘精胰岛素外源性DNA残留量的荧光染色法检测研究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表达得到的一种重组蛋白类药物,是具有长效作用的人胰岛素类似物.该药物在皮下注射后立即聚合,溶解度降低,形成微沉淀物,使吸收、分解和作用时间延长,相当于基础胰岛素的无峰值分泌,发挥长效平稳降血糖的作用[1].宿主细胞残留DNA因有潜在的致癌或传染风险,是基因工程重组产品需要严格控制的杂质.《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2种外源性DNA残留检测方法:DNA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色法.DNA探针杂交法操作周期较长,干扰因素多,重复性较差,宿主菌DNA的种属和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荧光染色法是利用双链DNA荧光染料与双链DNA特异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波长480 nm激发下产生超强荧光信号,用荧光酶标仪在波长520nm处进行检测,在一定的DNA浓度范围内以及荧光染料过量的情况下,荧光信号与DNA浓度成正比[3-4].荧光染色法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宿主DNA作为模板,能够检测出重组制品中全部DNA污染,因而可广泛用于重组蛋白药物残余DNA的检测.
关键词: -
非酒精性脂肪肝样本库质控体系的建立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成人的NAFLD发病率是20% ~ 33%,肥胖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5%,目前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慢性肝病.现有研究表明脂肪肝不仅可以在数年后引起肝硬化,甚至与肝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人们预期的寿命[2-3].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
生物样本库临床及随访信息的采集和管理
样本库的建设在疾病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患者的临床样本是研究人体疾病的重要材料.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加深,研究人员发现,样本和样本捐赠者疾病诊治和转归的信息在研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疾病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中,首先通过对病变组织的DNA、RNA和蛋白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获得疾病的基因/蛋白表型;而后通过患者的诊治及转归信息,获得疾病的表型;后通过分析疾病的基因/蛋白表型和疾病表型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下一步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所以,能够同时收集样本和样本捐献者的诊治和转归信息是样本库为疾病研究提供的两种重要研究资料,两者对于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缺一不可[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