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脊髓炎后遗症案
患者,男,34岁,2013年3月6日以“双下肢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障碍3月余”入院.2012年1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伴酸痛麻木、二便不能控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炎”.经过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针刺、中药等治疗,双下肢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均明显好转.虽继续在当地行口服营养神经药物、针刺及中药治疗,但近1个多月病情无改善.
关键词: -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案
患者,女,68岁,于2012年11月5日就诊.主诉:进行性动作不稳伴吞咽困难、构音障碍8年,加重半年.现病史:8年前开始出现四肢乏力、动作不稳,持物及走路时明显,同时伴有吞咽无力,病情呈渐进性加重,就诊于某西医院,据颅脑MRI确诊为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经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其外婆、母亲、表弟、表妹均确诊为此病.近半年来,四肢动作不稳加重明显,言语逐渐不清,饮水呛咳,生活难以自理,特求治于我院.刻诊:表情呆滞,语声低微,声音嘶哑,四肢发僵感,下肢无力,借助助力器行走,呈醉汉步态,吞咽障碍,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关键词: -
急性喉炎案
患者,女,35岁,初诊日期:2012年12月15日.家属代诉:声音嘶哑2天,失音1天.病史:患者4天前,因感受风寒而患感冒,致使恶寒并周身不适,但并未服药治疗,却外出食用麻辣烫以图发汗散寒,不料食后当晚就咽喉部疼痛,并有憋胀堵闷感,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次日晨起已经无法发声,但无发热及头痛.既往体健.平素做咨询工作,讲话较多.
关键词: -
隔药饼灸干预糖调节受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对照组)和隔药饼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采用隔药饼灸脾俞、胃俞和胰俞.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OGTT2hPG)、空腹胰岛素(H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WC).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PG及OG-TT2hP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FPG[(0.41±0.42)mmol/L vs (0.05±0.08) mmol/L]及OGTT2hPG[(0.85±0.53)mmol/L vs (0.17±0.1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INS、HOMA-IR、血脂、BMI及WC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HNS、HOMA-I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BMI及W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隔药饼灸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明显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水平,降低体质量指数及腰围.
-
调理脾胃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淋巴细胞损伤的修复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44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血海等穴;对照组参照《针灸学》教材取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DN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糖(FB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β2-MG)、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淋巴细胞膜胆固醇、丙二醛(MDA)、羰基(PCO)、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4.29% (59/70),对照组55.56%(4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调节DN患者的糖代谢[(6.25±0.32) mmol/L vs (8.09±0.63) mmol/L]、降低尿蛋白排泄率[(154.43±55.14) mg/24 h vs (268.91±77.65) mg/24 h]、抑制MCP-1过度表达[(137.59±36.15) pg/mL vs (166.89±42.82) pg/mL]、调整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内蛋白的氧化、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性异常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糖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可改善DN患者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其尿蛋白排泄率,抑制MCP-1过度表达,调整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内蛋白的氧化,增加膜的保护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性异常,从而修复淋巴细胞损伤,改善淋巴细胞免疫表达,因而延缓了肾损害.
-
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验证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择时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取穴均为气海、关元、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择时针刺组在巳时(上午9:00-11:00)针刺,针刺组在非巳时针刺,得气后不行任何手法,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采用疲劳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T细胞比例.结果:针刺组治疗后疲劳总积分及体力疲劳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择时针刺组治疗后疲劳总积分、体力疲劳积分及脑力疲劳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择时针刺组对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CD3+、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择时针刺组CD+/CD+明显下降(P<0.05),择时针刺组优于针刺组(均P<0.05).择时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针刺组的80.0%(32/40,P<0.05).结论:择时针刺治疗气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效,尤其表现在缓解脑力疲劳方面,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CD3+、CD4+、CD8+T细胞比例提高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
针刺放血结合青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青霉素、针刺放血结合青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75例轻症患儿纳入轻症区,75例重症患儿纳入重症区.轻症区和重症区再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放血组、青霉素组和综合组,每组各25例.针刺放血组穴取曲池、合谷、大椎针刺,少商、耳尖放血,青霉素组采用青霉素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综合组采用针刺放血和青霉素联合治疗.轻症区3天后、重症区5天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轻症区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0%(24/25),针刺放血组为92.0%(23/25),均优于青霉素组的68.0%(17/25,P<0.05).综合组与针刺放血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区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6.0%(24/25),明显优于针刺放血组60.0%(15/25,P<0.01),也优于青霉素组的68.0%(17/25,P<0.05),针刺放血组与青霉素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放血结合青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全身伴随症状较轻时疗效与针刺放血差别不大,两者均优于青霉素钠静脉滴注;全身伴随症状较重时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放血,也优于青霉素钠静脉滴注.
-
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长毫针深斜刺与常规直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探寻规范刺法.方法:将132例尿潴留症患者随机分为深斜刺组(78例)和直刺组(54例).深斜刺组予长75 mm毫针深斜刺关元穴,直刺组予长40 mm毫针常规直刺关元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深斜刺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0.8%(63/78),直刺组总有效率57.4%(3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深斜刺组中产后尿潴留疗效明显优于骨科术后及前列腺疾病造成的尿潴留,深斜刺组与直刺组同病因所致尿潴留的疗效比较,亦显示明显优势(均P<0.05)[深斜刺组产后总有效率88.6%(47/53),前列腺疾病总有效率50.0%(3/6),骨科手术总有效率68.4%(13/19);直刺组产后总有效率69.4%(25/36),前列腺疾病总有效率20.0%(1/5),骨科手术总有效率38.5%(5/13)].结论: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治疗尿潴留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是针对产后尿潴留患者疗效显著,长毫针深斜刺关元穴可作为治疗尿潴留症的规范刺法.
-
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针灸介入的佳时机.方法:回顾门诊收治的20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发病距离针灸介入的时间分为A、B、C3组.A组为发病1~3天介入治疗者,B组为发病4~7天介入治疗者,C组为发病8~10天介入治疗者.3组统一按分期治疗原则进行针灸治疗,急性期以患侧少针浅刺配合肢体远端取穴为主,静止期以患侧多针浅刺为主,恢复期采用患侧深刺或透刺,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第1、2、3个疗程末统计疗效.结果:第1疗程末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8.8%(40/68)、69.7%(53/76)、46.6%(28/60),第2疗程末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3%(58/68)、90.8%(69/76)、71.6%(43/60),第3疗程末分别为89.7%(61/68)、97.4%(74/76)、83.3%(50/60),同一疗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为B组优,A组次之,C组较差.结论:面瘫发病后4~7天为针灸介入治疗的佳时期.
-
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对照观察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手法整复与单纯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手法组和单纯手法组,每组80例.电针手法组采用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治疗,取阿是穴及疼痛部位两旁的3对夹脊穴,阿是穴直刺,夹脊穴斜刺并连接电针,刺激时间20 min,再根据紊乱部位采用相应手法整复治疗;单纯手法组单纯采用相应手法整复治疗.针刺每天1次,手法整复10天1次,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前后通过对McGill疼痛量表分值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手法组治愈率为56.3%(45/80),优于单纯手法组的18.8%(15/80,P<0.01);电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5.0%(76/80),优于单纯手法组的76.3%(61/80,P<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且电针手法组优于单纯手法组(PRI:4.00±0.97 vs 5.44±1.16、VAS:3.29±0.72 vs 3.87±0.81、PPI:1.07±0.74 vs 1.64±0.90,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整复,可改善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症状,降低病变程度.
-
不同治疗频次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频次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分为每周3次组和每周2次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穴取骶四穴,每次60 min,分别采取每周3次和每周2次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次后尿失禁症状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尿失禁症状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每周3次组优于每周2次组[0(0~4.3)vs 4(0~5),P<0.01].治疗结束时,每周3次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优于每周2次组的76.7%(23/30),(P<0.05).结论: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肯定,每周治疗3次优于每周治疗2次.
-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及其对Th1/Th2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1例,予针刺治疗,穴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每日1次;药物组19例,予口服得舒特及双岐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型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以及IFN-γ/IL-4的比值等.结果:针刺组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即有改善(P<0.05),较药物组临床起效快(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48%(19/21),优于药物组的78.95%(15/19,P<0.05);与药物相比较,患者Th1/Th2失衡状态经针刺后明显向Th2方向转化,有恢复平衡趋势.结论:针刺对D-IBS的临床疗效与其能有效促进D-IBS肝郁脾虚证患者Th1/Th2平衡密切相关.
-
耳针配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淋证58例
2008年2月至2012年11月笔者采用耳针配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淋证5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小44岁,大69岁,平均(52±9)岁;病程2~15年,平均(7.2±3.4)年;中医辨证分型:热淋31例,气淋11例,膏淋5例,劳淋11例.临床均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排尿烧灼感,尿潴留,迁延日久出现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
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30例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烧心、泛酸、胸骨后疼痛等反流相关症状.抑酸治疗是针对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一段时间效果较差的病例,称为难治性GERD.此型多见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常伴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往往增加患者就诊率,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应用针刺治疗难治性NERD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难治性非糜烂性反流病 针刺疗法 -
颈夹脊穴深刺为主治疗顽固性网球肘23例
网球肘是临床常见病,通过常规的针灸、推拿、理疗、局部封闭和小针刀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者称为顽固性网球肘.顽固性网球肘患者临床症状一般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有效地缓解肘部疼痛是治疗的关键.笔者从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运用深刺颈夹脊穴方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23例,现报道如下.
-
经脉系统的重构
为科学表达经脉特性与意义,对十二脉与奇经八脉组成的传统经脉系统二元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其构建过程、构建基础和构建理念,指出其存在难以兼顾理论和应用统一的缺陷,提出四肢脉与躯干脉的二元结构,使经脉系统更为符合有关经脉腧穴理论所蕴含的针灸治疗规律.
-
揭秘腧穴的数术原理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腧穴的记述,并与《史记》《汉书》有关律历的内容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腧穴总数源自一年365日的天数,并且,用数术原理可以纠正其中的差讹;热俞五十九穴源自于月象,水俞五十七穴源于“百六阳九”的灾害之数.虽然腧穴与数术有关,但对于热俞、水俞的认定则是来自于临床的效穴.
-
针刺“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促炎因子及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将30只SD大鼠分为脓毒症模型组(A组)、脓毒症模型十电针“足三里”组(B组)、脓毒症模型十电针非经非穴组(C组),每组10只.B组和C组采用相同频率和强度电针分别刺激“足三里”和非经非穴(“足三里”穴外侧旁开0.5 cm)30 min;A组不做任何治疗.于CLP术后6h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然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动物,留取脑组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CLP术后6h,B组大鼠血浆NSE浓度(3.51±0.39)ng/mL显著低于A组(7.72±0.64)ng/mL和C组(8.02±0.72) ng/mL(均P<0.05);而C组大鼠血浆NSE浓度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C组(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大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电针“足三里”减轻脓毒症大鼠脑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血浆NSE水平有关;电针非经外穴则没有相同的作用.
-
基于临床调查的针灸门诊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
目的:了解全国针灸门诊就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为针灸适宜病症的确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调表的形式,对200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6所医院通过整群多级随机抽样,以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各参数的构成比,对此次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针灸门诊适宜病症的年龄分布特征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获得2008年全国六区的36家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患者31 858例,男14 411例(45.2%),女17 447(54.8%),男女性别比为82∶100;平均年龄(50.6±17.7)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就诊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六区之间存在年龄的差异(P<0.05).不同年龄层次患者就诊的临床病症系统不同,针灸适宜病症系统有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P=0.000).结论:现阶段针灸门诊就诊患者在性别、年龄、区域上存在差异,女性多于男性,45岁以上患者比例大.针灸适宜病症系统年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性,这与针灸的治疗优势及人口老龄化有关.
-
王国瑞针灸学术思想探讨
通过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研究,探讨元代针灸医家王国瑞的针灸经验与学术思想.王国瑞继承发扬窦氏针灸学术,倡用应穴,扩充奇穴,首创“透穴针刺”法,丰富按时选穴内容;在临床中重视辨证论治,或针灸并用,或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多泻少补,或多补少泻,皆法随病施,灵活多变,至今仍广泛应用.王氏是一位针灸临床大家,对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穴位是机体信息的“传感器”
基于穴位的结构和功能,结合传感器的定义和原理,认为穴位是敏感元件,对针灸等物理刺激敏感,对病证反应敏感;穴位是传感元件,将穴位处信息的变化,经过复杂的网络传导、整合、调节,产生机体效应;穴位是转化元件,可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生物电或光信号,被机体识别.因此称穴位是机体信息的“传感器”.
-
太冲透刺涌泉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笔者在新西兰中医学院附属针灸诊所工作期间采用太冲透刺涌泉穴治疗偏头痛,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所有29例均为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新西兰中医学院附属针灸诊所就诊的偏头痛患者,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小19岁,大76岁;病程1个月~1年8例,1~5年11例,5~10年6例,10年以上4例;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16例,风寒袭络型7例,痰浊上扰型6例.临床表现为一侧头部疼痛,特点为胀痛、跳痛或隐痛,呈反复发作性,情绪紧张、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加重或诱发,常伴有头晕、眼花、恶心、失眠等症状.
关键词: -
“皂角筋”灸治小儿阴缩
小儿阴缩是指小儿阴茎突然缩小或缩入腹中,并伴有少腹拘急、剧烈疼痛的一种小儿病,多因寒凝肝脉所致.近年来,由于小儿嗜食寒凉较多,体质有所下降,发病者略有增多.刁本恕主任中医师对于小儿阴缩独创了“皂角筋”灸,疗效显著.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笔者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采用“皂角筋”灸法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将124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麻醉组(A组,24例)、经穴2 Hz组(B组,26例)、经穴2 Hz/100 Hz组(25例,C组)、经穴100 Hz组(24例,D组)、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组(25例,E组).A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其余各组行气管内全身麻醉前先行针刺麻醉诱导30 min,取穴百会、印堂、内关,采用G6805-2型电针仪,B组选择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选择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D组选择连续波型,频率100 Hz;E组选择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在穴位处粘贴电极片,连接电针,针刺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运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并记录术前1天、术后第3天的认知功能变化,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并监测患者术前、术毕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A组术后第3天POCD发生率为41.7%(10/24),B、C、D、E组发生率分别为26.9%(7/26)、16.0%(4/25)、33.3%(8/24)、16.0%(4/25),与A组比较,B、C、D、E组的POCD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C、E组POCD发生率低于B、D组(均P<0.05).术毕A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为(0.186±0.027) μg/L,B、C、D、E组分别为(0.165±0.028)μg/L、(0.166±0.027)μg/L、(0.163±0.025)μg/L、(0.164±0.025) μg/L,B、C、D、E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可以减少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术毕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经穴2 Hz/100 Hz及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效果佳,推荐使用.
-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96年1月至2012年10月全部医学期刊,对所获9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临床研究上,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疗效确切,尤适用于肌肉及软组织病痛;在机制研究上,主要从传统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两方面阐释浮针治疗痛证的作用机理,虽然其治疗痛证的作用已得到较多临床研究证实,但对其机制的揭示却有限.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作用机制的阐明,改进研究方法,选取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
美国针灸教育及资格考试体系探析
基于对美国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ACAOM)、全美针灸与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CCAOM)以及相关针灸教育机构公共网站所发布的第一手信息的调研,归纳、整理了全美ACAOM办学资格或相关教育项目认证以及NCCAOM专业资格认证与考试的现状;介绍针灸硕士、东方医学硕士及针灸和东方医学博士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近几年的学生入学和毕业情况;探讨、分析联邦统一的针灸教育、管理以及专业资格认证与考试体系的发展趋势.
-
浙北地区针灸世医凌严施盛四家学术思想探源
探寻浙北针灸世医的学术源流及特点.通过对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世代相传的浙北医家针灸特色进行分析和梳理,表明浙北针灸世医的学术思想以《内经》为理论基础,综合历代各医家的针灸学说,通过不断实践,屡有创新,形成了临床治疗注重针灸疗法的运用、虚损病擅用灸法、急重病针灸服药合用的针灸学术思想.浙北针灸世医的学术思想具有针刺取穴操作独特、灸疗方法齐全、中药针灸合用的特点,形成了江南特色的临床诊疗体系.
-
中风后偏瘫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寻中风恢复期偏瘫的康复优化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康复推拿组、康复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Bobath运动疗法及功能训练,康复推拿组配合推拿疗法,于患侧施攘法、掌擦法,按揉弹拨肩髎、肩贞、曲池、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等穴,点掐十二井穴;康复针刺组配合针刺疗法,穴取百会、肩髎、曲池、手三里、环跳、阳陵泉、解溪等穴.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3周后评定疗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独立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费用和效益,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组均可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推拿组26.00(22) vs37.00(33);康复针刺组30.50(21) vs 39.50(36)]、独立生活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推拿组43.50±22.25 vs 57.50±22.25;康复针刺组52.83±16.59 vs 66.67±12.82)、生活质量(康复推拿组122.23±30.00 vs 145.50±28.14;康复针刺组132.43±23.87 vs 151.47士22.37),两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各项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卫生经济学方面,康复推拿组BI指数每提高5分较康复针刺组少花费688.48元.结论:康复推拿与康复针刺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偏瘫疗效相当.康复推拿方案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更加经济,具有简、便、廉优势.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