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支气管哮喘和过敏症中的作用
摘要: 变态反应(过敏症)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IDO)既是细胞内催化色氨酸分子沿犬尿酸途径进行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耐受机制缺陷在变应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抗原递呈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DC)表达的IDO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通过增加DC表达IDO而诱导免疫耐受,有望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新靶点.
-
混合螨疫苗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阿罗格混合螨疫苗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1例尘螨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及1年半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1例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患者总计接受免疫治疗注射1 209次,出现185次局部不良反应,3例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30%(185/1 209),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5%(3/1 209),未出现致命性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标准化变应原脱敏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方法 采取医师与患者面对面的问卷形式对我院2013年1月至4月门诊哮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共完成问卷100份,男女比例1∶1,平均年龄(49.5±15.0)岁,哮喘病程为0.25~60年,哮喘患者主要症状:发作性喘息78例(78.0%)、胸闷63例(63.0%)、咳嗽58例(58.0%).经常有感冒症状患者36例(36.0%),近4周出现哮喘症状患者62例(62.0%),近三个月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患者51例(51.0%),来本院就诊的前1年内曾因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急诊室就诊的患者17例(17.0%),曾因病情加重住院治疗15例(15.0%).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89例(89.0%),家庭年收入7万元以上者45例(45.9%),享有各种社会保障的患者87例(87.0%).在职患者64例其中有19例(29.7%)曾因哮喘请假误工,学生6例其中有2例(33.3%)因哮喘影响正常上学.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平均(18.3±4.1)分,6例(6.0%)为完全控制,35例(35.0%)为良好控制,59例(59.0%)为未控制.79例(79.0%)就诊前4周内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结论 我院哮喘患者的控制水平较之前亚太地区以及国内调查结果有所改善,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为提高哮喘控制水平,专科医生需注意哮喘患者咳嗽症状的控制,且需教导患者避免感冒;患者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的提高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提高哮喘控制率.
-
广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变应原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常见变应原,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变应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简称鼻炎)的广州地区5岁以上患儿183例,其中男132例,年龄(8.2±0.2)岁;女51例,年龄(7.8±0.4)岁;哮喘并鼻炎者105例,哮喘患儿58例,仅鼻炎患儿20例.所有对象均进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SPT)及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在入选的183例患儿中,SPT阳性(≥1个变应原阳性)157例(85.8%),各变应原阳性率为5.5%~75.4%,变应原中以屋尘螨致敏的阳性率高,达79.8%,其次为粉尘螨与热带螨,分别为72.7%与65.0%,其余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狗毛48.6%,美洲大蠊47.0%,猫毛34.4%,德国小蠊29.5%,霉菌类19.7%,花粉类15.9%,艾蒿7.7%,豚草5.5%.螨过敏阳性患儿有146例,常合并其他一种或多种变应原阳性(115例,78.8%),而螨过敏阴性患儿(37例,20.2%)中仅有11例(29.7%)合并其他一种或多种变应原阳性(χ2=33.0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发病率特点:高龄组(>7岁)SPT阳性率为82.3%,高于低龄组(≤7岁)(79.3%),两组间SP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入变应原种类的比较中,高龄组在螨类过敏阳性率、猫毛与狗毛阳性率、蟑螂阳性率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霉菌类及花草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哮喘并鼻炎、哮喘、鼻炎3组患儿均以螨类过敏为常见,3组间除蟑螂SP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螨类、动物皮毛类、霉菌及花草类的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敏性因素是儿童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在广州地区哮喘和(或)鼻炎儿童可以通过SPT检查明确过敏原,常见的变应原是屋尘螨、粉尘螨及热带螨.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对吸入性变应原更为敏感.鼻炎、哮喘、哮喘并鼻炎患儿有共同的变应原.研究不同年龄段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关键词: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儿童 -
β2-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关系
目的 通过观察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energic receptor,β2-AR)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小鼠气道壁组织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β2-AR表达水平与气道重塑的关系及观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对小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DZ)、哮喘模型组(MX)和特布他林组(TB).采用0.2%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溶液腹腔注射致敏及2.5% OVA溶液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制作小鼠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同时给予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干预,后一次激发24 h内处死小鼠,取其肺组织,对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以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支气管基底膜周径(Pbm)、总气道壁面积(Wat)和平滑肌面积(Wam),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应用上述图像分析软件检测气道壁组织β2-AR的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 ①各组小鼠总气道壁面积/支气管基底膜周径(Wat/Pbm):MX组(25.37±4.25)与DZ组(12.89±1.71)、TB组(15.98±2.58)相比较,气道壁显著增厚(P<0.01),TB组与DZ组相比较,气道壁厚度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小鼠平滑肌面积/支气管基底膜周径(Wam/Pbm):MX组(7.58±2.16)与DZ组(2.55±0.72)、TB组(3.54±1.63)相比,气道平滑肌增厚(P<0.05),TB组与DZ组相比气道平滑肌厚度无明显差别(P>0.05).②各组小鼠气道壁β2-AR表达的IOD值:与DZ组(24.90±2.42)相比较,MX组(19.88±1.94)小鼠气道壁组织β2-AR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TB组(22.10±1.08)小鼠气道壁组织β2-AR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P<0.01).结论 ①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增殖,减轻小鼠哮喘气道壁增厚,干预气道重塑;②哮喘发生气道重塑时,小鼠气道壁组织β2-AR表达明显下调,同时应用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可下调小鼠气道壁组织β2-AR的表达.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关系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取来我院就诊的68例CVA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进行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观察组患者的嗜酸粒细胞(EOS)计数、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P-IgM阳性率33.82%明显高于对照组14.29%(P<0.01);观察组中MP-IgM阳性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及EOS均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者(P<0.01).结论 MP感染与CVA发病密切相关,MP是诱发CVA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
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治疗中、重度持续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
目的 观测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期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肺功能与哮喘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本院健康呼吸中心就诊的中、重度持续哮喘患者33例(哮喘组)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治疗6个月,测定肺功能(FEV1、FEV1/FVC、PEF),诱导痰中EOS计数,记录哮喘控制得分(ACT)及患者哮喘生命质量评分.哮喘组在治疗开始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重复测定.且以10名健康者做为对照组,同期测定上述观察指标.同时记录吸入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共有33例完成6个月或更长的随访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治疗后1个月,FEV1值明显改善[分别为(2.53±0.46) L,(2.89±0.62) L,P<0.01];3个月后上述变化更为显著达(3.19±0.47) L,与治疗1个月后相比发生显著变化(P<0.05);哮喘组诱导痰中EOS显著升高达(0.156±0.047)×106(P<0.05),激素吸入治疗过程中可见显著性变化,3个月降至(0.072±0.015)×106,6个月后痰中EOS计数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58,P<0.05).吸入治疗后ACT评分明显改善,从治疗前(8±5)分增加至治疗后2个月(15±6)分,治疗后3个月到(20±4)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2,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哮喘生命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哮喘组中共有12例患者(36.36%)获得完全控制.结论 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治疗哮喘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痰EOS计数,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应至少连用6个月或以上.
-
成人过敏性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难治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以及和肺功能、总免疫球蛋白E、气道反应性,总免疫球蛋白E和气道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择有过敏性哮喘病史的患者,测定肺功能及舒张试验,阳性者采用Uni CAP系统测定总免疫球蛋白E及特异性IgE,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体内维生素D主要的储存形式25羟维生素D3[25(OH)D3]含量,比较25(OH)D3水平和肺功能、总免疫球蛋白E、气道反应性的相关性以及总免疫球蛋白E和气道反应性相关性.结果 哮喘患者血清25(OH)D3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23.10±23.15),且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25(OH)D3与FEV1%pred呈明显正相关(r=0.428,P<0.01);和总免疫球蛋白E无明显相关性(r=-0.265,P>0.01);和气道反应性呈明显负相关(r=-0.559,P<0.01);总免疫球蛋白E和气道反应性呈明显正相关(r=0.578,P<0.01).结论 成人难治性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25(OH)D3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对于总免疫球蛋白E虽然无明显影响,但明显影响着患者的肺功能及气道的反应性.
-
虫草素对小鼠慢性哮喘模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评价虫草素及虫草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对慢性哮喘模型小鼠气道平滑肌收缩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慢性哮喘模型组,利用肌动描记仪比较p38蛋白激酶抑制剂SB239063(10-6M)、虫草素(10-6M)以及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6M)单独或联合孵育前、后由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诱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同时应用蛋白印迹检测支气管组织中p38蛋白激酶和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s 27,HSP27)的磷酸化状态.结果 模型组小鼠的支气管收缩较对照组加重,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模型组p38蛋白激酶抑制剂SB239063孵育1 h后对Ach介导的收缩反应较空白对照组下降(P<0.05),地塞米松单独和地塞米松联合虫草素在模型组小鼠Ach诱导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力的作用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地塞米松单独和地塞米松联合虫草素孵育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支气管组织p38蛋白激酶和HSP27磷酸化水平较Ach单纯作用组降低,而且在模型组,使用虫草素干预后p38蛋白激酶和HSP27磷酸化水平较Ach单纯作用组下降(P值均<0.05).结论 Ach诱导的离体支气管收缩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卵清白蛋白吸入可导致Ach诱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加重,糖皮质激素联合虫草素治疗较糖皮质激素单独治疗更有效抑制Ach诱导的气道平滑肌收缩,此种潜在的协同作用可能通过更大程度地抑制p38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为机制.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自我认知情况.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门诊或住院年龄≥60岁的402例CO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COPD的认知、对治疗方法及治疗目标的认知、对COPD日常生活影响的认知.结果 包头地区老年COPD患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含)以下教育的患者为84.0%,重度以上患者占53.0%,73.0%患者曾吸烟;虽然86.1%的患者做过肺功能检查,但只有18.4%患者知道肺功能结果并监测肺功能变化;83.6%患者每年有急性加重,8.5%患者对肺功能下降担心;19.9%患者气喘时应用药物,88.0%患者认同静脉用药,54.1%患者认同口服用药;77.6% 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用抗生素;12.7%患者坚持长期氧疗,28.6%患者坚持每年应用流感疫苗,20.9% 患者既往用过"偏方"治疗;55.8%患者因身体及情绪不好影响与家人、朋友或其他人的正常社交活动;文化程度是影响患者行为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偏回归系数β=-0.421,P=0.000).结论 包头地区老年COPD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及认知程度较低,应加强对患者的认知教育工作.
-
白介素17在实验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化生和黏液分泌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经鼻滴入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表达Muc5ac黏蛋白的影响,探讨IL-17与哮喘黏液分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哮喘组、IL-17组及抗IL-17组肺组织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应用AB-PAS染色观察支气管壁杯状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 Muc5ac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均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与哮喘组相比,IL-17组黏蛋白Muc5ac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抗IL-17组表达显著减少(P<0.01).AB-PAS染色结果同上.结论 IL-17具有增强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