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중화정형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3/R
- 国内刊号: 崔政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半侧下颌骨缺损
目的 探讨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在半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对14例因肿瘤切除所致的半侧下颌骨缺损进行修复.手术分2组同时进行,一组切除肿瘤并准备受区血管,一组切取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将制备好的组织瓣修整塑形固定后吻合血管.结果 14例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均存活,1例受区伤口局部感染,经换药后痊愈.切取髂骨小6 cm×3 cm,大9 cm×3 cm,腹内斜肌瓣小5 cm×4 cm,大7 cm×5 cm.术后随访6~ 26个月,平均13个月,颌面部外形满意、双侧对称,供区未见并发症.下颌曲面断层片显示移植髂骨断端新骨形成良好、下颌骨连续,骨纹理清晰.结论 腹内斜肌-髂骨复合组织瓣具有骨量充足、重建下颌骨高度足够、外形功能恢复好、软硬组织同期重建等优点,是修复半侧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
基于3D数字化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以3D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颞下颌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精确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行CT扫描,根据三维CT数据,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真实大小的上下颌骨模型;根据3D数字化测量结果,订制颞下颌关节(TMJ Concepts)假体;于患者的颌骨模型上,模拟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按模拟手术设计行全颞下颌关节置换术2例(双侧置换术1例,单侧置换术1例),人工髁状突(半关节)置换术4例.结果 ①个体化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后,术区均无疼痛,无张口受限.术后3个月颌骨曲面断层片显示: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窝与人工髁状突的相对位置正常.②个体化半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移植骨均成活,局部无明显肿胀,影像学检查均显示下颌骨外形得以保留.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面部左右基本对称,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外形满意.结论 在3D数字化技术辅助下,采用双侧个体化颞下颌全关节同期置换和个体化半颞下颌关节置换均是治疗颞下颌关节损伤的理想方法.
-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在提高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获取患者CT扫描数据并输入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导航工作站,通过镜面成像和差值图像融合法等进行术前手术设计.术中匹配患者和虚拟图像,通过术中导航系统实时定位手术进程并与术前设计相比较.获取患者术后CT扫描数据并与术前设计比较,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3例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数据收集完整,图像质量好,足以评估手术结果.在实时导航的指引下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 术中导航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颅底骨组织切除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大腿外侧正中为轴心线,股骨外上髁以近4 cm处为皮支入皮点,髌骨外侧缘向近端延长线为皮瓣的前缘,股二头肌后缘为皮瓣后缘,下界为髌骨上缘水平线,据创面需求设计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并分别应用其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8例,跟腱缺损11例,四肢骨不连接16例.结果 2002年3月至2013年9月,应用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45例,皮瓣大面积为17 cm ×9cm,小为6 cm×3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虽有2例术后12h内发生血管危象,但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存活.术后随访1~2.5年,组织修复外形良好,修复的跟腱功能恢复良好,骨缺损、骨不连均已骨性愈合,效果满意.供区愈合良好,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评估术后8个月的膝关节功能均为优良.结论 采用膝上外侧复合组织瓣,可一期修复皮肤软组织、骨和跟腱缺损.
-
眶距过小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眶距过小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例额缝早闭伴眶距过小症、2例前脑发育不良引起的眶距过小,以及1例唇裂合并有眶距过小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治疗时采用2种方法:①骨瓣法,直接在眶中间插入1块骨板,增加眶间距;②外spring延长法,把骨瓣缓慢拉开、延长来矫正眶距过小症.结果 6例中2例采用骨瓣法,4例采用外spring牵引法,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外形得到改善,均无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4例获得2年随访,测两眶额轴线的夹角为(50 ±8)°.结论 眶距过小症可以通过矫正眶额桥和微创的spring延长进行治疗,而且效果比较肯定.
-
SurgiCase CMF软件对下颌偏斜畸形手术模拟与预测的研究
目的 通过三维计算机模拟、测量评价SurgiCase CMF软件对下颌偏斜畸形正颌手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CMF根据27例下颌偏斜患者锥形束CT(CBCT)的资料,模拟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伴或不伴水平截骨颏成形术,预测患者术后的软组织情况.选择代表软组织对称性的标志点建立定点体系,并建立水平面、冠状面和正中矢状面3个定位平面,选取测量参数,分析结果.同时观测模拟与术后软组织重叠对比彩色等级图.结果 口角点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Ch-Ch-FH),软组织模拟和术后分别为(2.35±1.81)°和(1.44±1.13)°,鼻下点到上唇切迹点连线与上下唇切迹点连线的夹角(Sn-UL-LL),模拟和术后分别为(4.02±3.05)°和(2.59±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即口角倾斜度和上、下唇垂直向倾斜度预测较差.下颌角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Go’-MS)、下颌角点到颏前点距离(Go’-Pog’)、鼻下点到颏下点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Sn-Me’-MS),模拟和术后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下颌角及颏部预测准确性较高.重叠对比彩色等级图的观测表明,颊侧软组织预测的准确性较差,且偏斜侧准确性较偏斜对侧差.结论 CMF系统对于下颌偏斜患者的手术预测准确性较高,但在唇颊部预测上略有偏差,软件尚有改进空间.
-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法选择
目的 探讨眼睑分裂痣的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27例27只眼睑分裂痣,2例采用分次切除,20例采用全厚皮片移植,3例采用额部及面部扩张皮瓣修复,另2例因面积较大采用扩张皮瓣联合皮片移植.结果 除1例患者因色素痣面积较大遗留0.5 cm×0.5 cm的病变外,其他病例痣全部切除,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7.4个月,1例患者在皮片移植术后由于对瘢痕不满意而进行了面部扩张器治疗,其他病例对手术效果满意,且未复发,眼睑外形自然,功能正常.结论 分次切除及全厚皮片移植是治疗眼睑分裂痣简单有效的方法,面积较大时采取扩张皮瓣或联合全厚皮片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与骨关节表现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根据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X线片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表现差异进行分析、分型,以确定拟切除的多趾以及足趾畸形的矫正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54例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患儿,对其足趾外观、X线片表现以及术中所见骨关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及分型,并确定拟切除的多趾,同时分离并趾,矫正第6趾偏斜及短趾畸形.结果 根据骨关节分型,本组17侧足第5趾为肉赘型,48侧足第5趾为骨关节连接型,虽有骨关节与第6趾相连,但与近端骨关节对位对线差,故本组病例均确定第5趾为需切除的多趾.术后随访1个月至4年,保留的第6趾偏斜畸形完全矫正,短趾畸形得以改善.结论 根据伴第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的外观与骨关节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分型,并由此制定拟切除的多趾(通常是第5趾)和不同的足趾畸形矫正方案,既可以恢复正常的骨关节,又能改善足趾外形.
-
颜面部吸脂术与脂肪移植术在改善面部轮廓中的综合应用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颜面部吸脂术与脂肪移植术改善面部轮廓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4年3月,对49例求美者进行面部皮下部位肿胀技术吸脂术+颏部脂肪移植术,其中7例同时进行了颊脂垫脂肪切除术,9例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25例颞部脂肪移植术,15例额部脂肪转移术.结果 所有求美者面部轮廓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6~ 24个月,效果稳定.术后并发面部轮廓不对称4例、皮肤凹凸不平4例、面部臃肿2例,经过后期处理,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 通过吸脂术与脂肪移植术的综合应用改善面部轮廓,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轻、康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
-
眶隔脂肪瓣移位矫正上睑凹陷
目的 探讨在上睑手术中应用眶隔脂肪瓣移位矫正上睑内侧凹陷的方法及特点.方法 采用常规重睑切口,暴露眶隔,利用上睑眶隔脂肪的中央脂肪垫与中央脂肪垫的外侧延伸部相连的解剖学特点,将中央脂肪垫的外侧延伸部完全游离,形成以中间脂肪团为蒂的脂肪条,于眶隔内从中间至内侧形成隧道,将脂肪条通过隧道移位至内侧眶隔内,并缝合固定,余行重睑术.结果 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于临床应用51例,手术成功,重睑效果满意.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7.5个月,脂肪无吸收,效果稳定.结论 采用眶隔脂肪瓣移位可以有效地矫正上睑凹陷,应该成为上睑成形术中重要的一个常规附加术式.
-
吻合浅静脉的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通过吻合皮瓣浅静脉改善穿支螺旋桨皮瓣静脉回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对收治的11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慢性溃疡创面,采用邻近穿支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其中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外踝上穿支皮瓣3例,尺动脉腕上穿支皮瓣2例,骨间后侧穿支皮瓣1例;创面大小3.0 cm ×2.5 cm~11.0 cm×4.0 cm,皮瓣面积6 cm×3 cm~ 21 cm×5 cm,术中均将皮瓣远端的1支浅静脉与受区皮下浅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评价肿胀度,1~3个月行彩色超声检查静脉吻合口的通畅情况,6~12个月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结果 术后9例皮瓣完全存活,伤口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各有长2.5、3.0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均在2个月内愈合,9例获得12~ 19个月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良好,所有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均较高.皮瓣平均存活面积为(98.6±9.7)%;皮瓣早期肿胀程度:Ⅰ度0例,Ⅱ度8例,Ⅲ度3例,Ⅳ度0例;皮瓣后期肿胀程度:Ⅰ度7例,Ⅱ度4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穿支螺旋桨皮瓣,可以减轻皮瓣的静脉回流阻力,有利于皮瓣的存活,是一种有效改善皮瓣静脉问题的超引流方法.
-
强脉冲光脱毛在大容量扩张器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强脉冲光对扩张的带毛发的头皮进行脱毛的操作方法和相关参数,以及其在大容量扩张器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3年9月,对126例采用大容量的扩张器(100 ml或150 ml)进行耳廓再造的患者,在扩张器埋置术后注水期及扩张静止期采用强脉冲光进行头皮部分的毛发脱除,记录脱毛参数、操作方法、时间间隔和脱毛的效果及其并发症.二期取自体肋软骨行全扩张法耳廓再造.结果 强脉冲光脱毛参数:能量20 ~ 35J/cm2,平均25.3 J/cm2,脉宽26~ 30 ms,平均27.9 ms,间隔4周行下一次脱毛.并发症:皮肤红斑5例,皮肤水泡1例,皮肤色素沉着7例,未发生因脱毛致皮肤坏死及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二期手术前脱毛治愈率为76.2% (96/126),总有效率达96.8%(122/126).术后6~12个月三期耳修整时,脱毛治愈率为73.0%(92/126),总有效率达92.9% (117/126).结论 在扩张器注水期及静止期采用强脉冲光对扩张皮肤的毛发脱除,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可为耳廓再造提供足够的无毛发区域,再造耳外观明显改善.
-
自体肋软骨移植在短鼻矫形中的应用
短鼻畸形常伴有鼻背、鼻根部塌陷、鼻尖上翘、鼻唇角过大、鼻孔外露等.短鼻的矫正方法较多,在西方常以鼻中隔软骨作为移植材料[1-2],但是大多数亚洲人鼻中隔软骨较薄,鼻软骨支撑力较白种人弱[3-4],特别是本身鼻软骨缺失较大者,由于可利用中隔软骨量的不足,往往术后效果不佳.而肋软骨可提供充足的组织量,形成较稳定的支架[5],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肋软骨移植矫正短鼻畸形39例,术后效果满意.
关键词: -
应用自体耳软骨综合矫正唇裂继发鼻畸形
临床上一期唇裂整复后,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鼻唇部会出现继发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降低患者的自信心.鼻畸形的整复效果欠佳,这是目前影响唇腭裂序贯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1].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们通过耳软骨移植手术矫正28例唇裂继发鼻畸形,疗效满意.
关键词: -
封闭负压吸引配合清创术治疗颌面部感染
颌面部感染在颌面外科是一种常见并且棘手的问题[1],清创术及术后换药治疗颌面部感染,周期长,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又增加了临床医生的负担.目前,封闭负压吸引术(VSD)已广泛应用于外伤伤口的处理,疗效颇佳[2],2007年5月至2013年3月,我们对16例颌面部感染者,应用VSD封闭负压吸引配合清创术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
顶骨巨大纤维结构不良一例
2013年10月我们收治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病变虽然巨大,但所幸位于顶部,予以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并一期钛网修复缺损,取得较好效果.一、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因头外伤后顶骨隆起逐渐增大26年入院.检查:顶部可扪及大小约10 cm×9 cm的骨性隆起,质硬、无法推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皮温不高,未闻及血管杂音.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关键词: -
右侧腹股沟巨大皮脂腺癌并肝转移一例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64岁.2012年初无意间发现右腹股沟处皮下一包块,约鸽子蛋大小,于当地医院行腹股沟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恶性上皮性肿瘤,考虑皮肤附件来源(以皮脂腺癌可能性大).术后2个月始手术切口处再次有肿块生长且速度加快,部分瘤体逐渐突破表皮并伴破溃不愈,偶有摩擦后新鲜出血,创面较多坏死组织,合并感染,伴恶臭,于2013年11月26日入院.检查:右腹股沟处皮肤肿块,约17cm×13 cm大小,高出皮肤约5 cm,其中约10 cm × 8 cm瘤体呈火山样溃疡,基底见白色坏死组织及红色肉芽样组织,大量黄色液体渗出,触诊瘤体质硬,无触痛、压痛,边界尚清,活动度差(图1).瘤体旁腹股沟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下肢活动正常.右下肢CTA可见旋股外侧动脉分支供血,该肿块位于右侧股动脉和股浅动脉表面.全腹部CT示: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包块,结合病史考虑复发.两侧腹股沟区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肝右叶多发病灶,考虑转移,肛门左下结节,转移瘤不能除外.
关键词: -
乳房再造与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威胁女性健康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乳房切除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超过1/3的患者将接受乳房切除手术[1].乳房再造是使用自体组织或者假体重建具有乳房外形结构的外科技术,在发达国家乳房再造率已经超过20%[2],被认为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幸福感,还能通过恢复体象和性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7].但是文献中关于乳房再造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作用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些甚至相互矛盾.我们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阐明基于目前的证据所能得出的结论,并剖析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指出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
兔耳瘢痕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病理性瘢痕一直困扰人们,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重要原因是对其产生机制尚不明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种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制约了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直至人们发现兔耳创面可产生类似人类的瘢痕组织,并进一步建立了兔耳瘢痕模型,才取得一些进展.近年来,兔耳瘢痕模型已被应用于瘢痕机制的探索、瘢痕治疗方法和疗效的判定甚至基因治疗等多个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为模型的改进进行了相关探索.我们仅就兔耳瘢痕模型的建立、应用和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
TGF-β1诱导瘢痕疙瘩表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在体外应用TGF-β1诱导瘢痕疙瘩表皮细胞,探讨其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以及上皮-间质转化对表皮细胞中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 采集耳部瘢痕疙瘩标本培养表皮细胞,以培养基中终浓度为1 ng/ml的TGF-β1诱导瘢痕疙瘩表皮细胞5d作为实验组,以未诱导的瘢痕疙瘩表皮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每组样本均为3例.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问质转化相关标志和基因的表达,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表皮干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基因Snail2的mRNA表达从诱导前的0.91±0 23上升至诱导后的1.69 ±0.10,间质细胞标志波形蛋白由诱导前5.86±2.07明显增加至诱导后的24.29 ±5.39(P <0.05),而上皮标志E-钙粘蛋白的mRNA表达由诱导前的1.06 ±0.19下降为诱导后的0.65 ±0.09,表达减弱;于细胞表面标志CD29和Lgr6的mRNA表达分别由诱导前0.55±0.14和1.61±0.31增加至诱导后1.19 ±0.12和3.84±0.62,均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均证实细胞E-钙粘蛋白减少,波形蛋白增加,同时p-Smad3表达增加.结论 TGF-β1通过诱导Snail2基因上调启动瘢痕疙瘩表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此过程有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参与,而瘢痕疙瘩表皮细胞中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发生改变.
-
耳垂旷置术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一期中的应用
耳垂位于耳廓下端,无软骨组织,仅由皮肤及皮下脂肪构成,形态具有特异性,因此残耳中耳垂结构的合理应用对于再造形态逼真的耳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扩张器法是耳再造的主要方法之一[1-2],需3个手术步骤,即一期耳后乳突区扩张器植入及耳垂旷置术,二期外耳廓再造、自体肋软骨支架植入、扩张器取出、中厚植皮术,以及三期再造耳廓局部整形、耳甲腔加深、耳屏再造、耳颅角抬高或降低术.耳垂旷置术在一期手术中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二期手术的扩张皮瓣的血运,从而决定了手术的成败.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对80例单侧小耳畸形患者采用扩张器法进行耳再造,在一期中行耳后乳突区皮肤扩张器植入及耳垂旷置术.
关键词: -
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
对于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修复,局部带蒂扩张皮瓣是常见方法,包括胸三角皮瓣、锁骨上扩张皮瓣、颈部扩张皮瓣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1-2],但是对颈部,甚至胸部亦有烧伤的患者并不适用.我们采用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瘢痕23例,获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病例来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汉中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共23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4~ 47岁,平均(32.3±11.5)岁,均为烧伤后瘢痕.按面颈胸部瘢痕分度方法[3],本组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7例、Ⅳ度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个月至5年.术前及术后正侧位图片采用Photo Measures software(来自APP store)测量颈颏角、颈部后伸、颈左(右)侧偏角度.
关键词: -
乳房假体的安全性问题
安全隆乳主要取决于高级别的原材料使用、高质量的假体工艺制作、高超的手术技术的应用.因此,作为整形外科医师只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而忽略对乳房假体材料、制作、质量控制和品种选择等相关安全问题的关注显然不够.一、乳房假体历史上的安全问题早在124年前就有应用各种材料进行隆乳的记载[1-4],但1961年由Thomas Cronin及Frank Gerow博士与美国道康宁(Dow Corning)公司合作研发的贮有液态硅的硅橡胶乳房假体[5],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相对稳定的乳房假体,为现代硅橡胶假体的雏形(图1).他们将其置入第一位妇女的过小乳房皮下,取得了比较持久而满意的效果.1963年首次发表论文,至此进入了硅胶假体隆乳的新时代[6].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
1998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3 |
1996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06 |
1994 | 01 02 03 06 |
1993 | 01 02 04 05 06 |
1992 | 01 02 03 |
1991 | 01 02 03 04 |
1990 | 01 04 |
198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