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六十病方》方剂剂型考辨

刘兴隆;赵怀舟;周兴兰;和中浚

摘要: 成都老官山汉墓M3出土医简《六十病方》载有汤、散、丸、膏、酒、饼、糊与熨剂等8种剂型,均无标注剂型的专有名词,大多据其文字描述来判定,其中汤、散、丸剂内服是方剂主要用法.该书对各剂型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记述相对简略,但基本要素完备,尤其是酒作为增效与矫味、助溶剂的运用具有特色,反映出秦汉时期中医方剂剂型运用已具一定规模,但由于该时期方剂运用尚属早期阶段,与《伤寒论》时代仍有一定的差距.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近代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天癸的研究述评

    作者:张永康;赵心华

    近代中医药期刊是指1911年至1949年间出版的有关中医药的期刊,具有很高的文献、史学、医学价值,亟待整理研究.而早见于《黄帝内经》的天癸,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涵也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各家对天癸的探讨,梳理出近代各医家对天癸的认识,并总结其研究特点为:趋于“有形物质论”、注重其生理病理学认识、开始关注地域环境下的差异、逐渐具有还原论的特点及仍注重系统论的发挥;进而结合现代学者对天癸的研究,理清近代对天癸的看法与现代临床发现之间的关系.

  • 出土医学文献的误读与过度诠释——以《五十二病方》为例

    作者:张如青;于业礼;张苇航

    传世医学文献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对古籍文本误读和过度诠释的现象,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一语的解释.但对于出土医学文献来说,由于难度较大,研究方法不完备等原因,存在过度诠释的现象相比传世文献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出土医学文献中出现的过度诠释多是与文本误读有关.试举《五十二病方》中“产齐赤”与“煮茎”二例予以说明,以冀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 古代医家名、字、号中的“玉文化”

    作者:周计春;田建雄

    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玉被认为高贵品德的象征,佩之宜人、食之养生;同时玉还是祭祀的灵物,被认为能通神灵.古代人们常选用玉名作为名、字、号用字,体现人们对玉的喜爱.对古代医家取玉名作名、字、号的现象作了总结,并类分为生活用玉之名、祭祀用玉之名与其他与玉相关的字三类,揭示了古代医家名、字、号的来历及其与玉文化的关系.

  • 《四库全书》本《颅囟经》与清代藏书家

    作者:朱音

    大约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颅囟经》,未有全书留存.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复《颅囟经》,不仅使这部散佚已久的医籍得以归于整体面貌,且使宫廷藏书能够流传于世.清代藏书家李调元、陈鱣、丁丙等在传抄、刊行《颅囟经》的过程中,使得该书广为传播.通过史料梳理与版本考订,探讨《四库全书》本《颅囟经》的辑复情形及其被藏书家整理传播的过程.

  • 明《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考

    作者:薛昊;陈仁寿

    明代崇祯四年刻《重修常州府医学碑记》,碑文简要介绍了常州府医学上溯自金元时期的渊源,记载了常州府医学在明代的兴废变迁,包括成化、崇祯时两次重要的重修经过.所记内容能直观反映明末地方官设医学的状态等信息,有助于研究明代的医事制度以及具体机构的变迁,是关于明代地方医事的第一手史料,具有参考价值.

  • 廖平《伤寒古本考》述评

    作者:王丽;和中浚

    《伤寒古本考》共十五篇,廖平经多种文献比较研究,以目录为研究切入点,用治经辨伪之法考查《伤寒论》条文,考证《伤寒论》初唐本、中唐本及宋本之面貌,认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九、十卷均载仲景原文,评价了《伤寒论》多家注之得失,指出了《伤寒论》《脉经》《难经》等书中的部分伪文.其观点多以条注、按语形式呈现,常互见于各章.廖平提出的赵开美本是成无己注本的别本等观点值得商榷,对《伤寒论》初唐本内容的考证等观点则较为可信.

  • 《明堂五藏论》声训的相关研究

    作者:沈澍农

    《明堂五藏论》部分中多处使用声训之法,然研究者多未注意此点,在录写中未能根据声训的特点作出正确的释读和校勘.因此,以《明堂》中五藏名、六府名的声训以及其他声训为例,以供同道探讨.

  • 近代中医药期刊中有关妊娠脉的研究钩玄

    作者:焦文;赵心华

    近代中医药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深受学界重视.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对妊娠脉的论述,总结近代医家对妊娠脉的经验和认识,分析这些认识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中医对脉象的认识,提出正常妊娠脉以洪滑为主要特征、妊娠脉象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妊娠的判断除了脉象外还需综合其他症状等,以期供临床和教学参考.

  • 中医五色诊的思维方式探析

    作者:王颖晓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析构建中医五色诊理论的思维方式.认为病色主寒热、善恶的判断源于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五色应五脏的认识基于五行属性的推演络绎,五色应时的认识源于顺势思维的指导,诸诊合参的认识基于整体思维的指导.指出从思维方式角度,寻找五色诊理论形成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更好理解五色诊的内容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针灸文献述略

    作者:杨克卫;李芃柳;王朝辉;孙海舒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载的书籍外,尚有大量散存于民间.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进行初步普查,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6种,旨在对其进行梳理介绍,为针灸文献研究增遗补漏.

中医药文化

省级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