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胸切口与右胸腹联合切口治疗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比左胸切口手术(Sweet术式)与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下段食管癌并进行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Sweet组(43例)和Ivor-Lewis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wee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Ivor-Lewis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Ivor-Lew-is组(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eet组食管切缘阳性以中下段切缘为主,而Ivor-Lewis组以中段切缘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脓胸、乳糜胸、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Swee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高于Ivor-Lewis组(18.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1,P﹥0.05).结论 左胸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病灶视野暴露性较好,淋巴结清扫较彻底,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周期后免疫功能、骨髓瘤细胞、β2-微球蛋白、M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CD4+CD25+、IL-6、TGF-β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INF-γ/IL-10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骨髓瘤细胞、β2-微球蛋白、M蛋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皮疹、感染、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采取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属于轻度型,患者均可耐受.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3~2002年收治的13例生殖系统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MMMTs中,宫颈MMMTs 2例,子宫MMMTs 5例,输卵管MMMTs 1例,卵巢MMMTs 5例.宫颈MMMTs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子宫MMMTs可表现为长期的月经紊乱和绝经后出血;附件MMMTs表现为腹胀、腹痛、尿少等非特异性症状.6例术前CA125值大于35U/ml,肿瘤复发、未控及转移时CA125值均升高;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1~3次手术.12例术后辅助化疗,其中4例又合并放疗.宫颈MMMTs中2例均于1年内死亡;子宫MMMTs中2完全缓解,1例1年内死亡,2例两年内死亡;输卵管MMMTs1例目前带瘤生存11个月;卵巢MMMTs中2例完全缓解6及61个月,2例带瘤生存20及14个月,1例1年内死亡.结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发生率极低,可以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各个部位且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相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宫颈、输卵管及卵巢MMMTs,CA125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手术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3 (TIMP-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TIMP-3蛋白在5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67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TIMP-3蛋白表达水平减低,且胃癌组的TIMP-3表达水平更低,胃癌病理分级与T1MP-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TIMP-3表达减低可能在胃癌的早期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另外,TIMP-3有望作为恶性程度的指标用于胃癌的临床诊断.
-
导管内恶性肿瘤的乳管镜下表现分析
目的 初步总结、分析、探讨导管内恶性肿瘤的乳管镜下表现类型,以提高认识,指导临床乳管镜检查时病变性质的判定.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5年12月~2007年6月内行乳管镜检查的273例乳头溢液患者临床及镜下表现资料,诊断导管内恶性肿瘤13例(乳头状瘤恶变4例),对镜下表现分析、归类.结果 13例导管内恶性肿瘤镜下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球形、桑椹形或草莓形,与良性乳头状瘤不易鉴别,本组4例;②不规则形,伴有水泡样改变或葡萄样改变,本组5例;③管壁不规则隆起,本组4例.全组多发肿瘤7例,单发6例.结论 ①导管内癌镜下表现多样,部分肿瘤与良性病变镜下鉴别困难;②水泡样或葡萄样改变,以及不规则隆起增厚伴周围管壁僵硬在导管内癌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研究;③对乳管镜发现的导管内占位病变,应积极手术;④乳管镜发现乳管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应积极手术.
-
奥沙利铂联合表柔吡星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REAL2研究中使用奥沙利铂的EOF方案由于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中国胃癌患者对REAL2研究中的三药联合EOF方案耐受性较差,本研究使用了改良的EOF方案,将氟尿嘧啶(5-Fu)由原来的静脉输注21天改为5天,观察奥沙利铂联合5-Fu/LV、表柔吡星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晚期胃癌患者,初治19例,复治11例.表柔吡星50mg/m2静脉注射d1,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小时d1,5-Fu 375~425 mg/(m2·d)d1~5静脉持续输注120小时,每3周重复,每化疗2个疗程评价1次疗效.结果 30例患者中,总缓解率43.33%,完全缓解l例,部分缓解12例.初治病例缓解率52.63%(10/19),略高于REAL2研究中标准EOF方案的42.4%缓解率,复治病例缓解率27.33%(3/11).KPS评分提高10分以上者10例(33.33%).在治疗中,主要的Ⅲ~Ⅳ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3.3%(10/30),血小板减少10%(3/30),贫血13.33%(4/30),恶心呕吐23.33%(7/30),RE-AL2研究中标准EOF方案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9.9%,与本研究类似,标准EOF方案中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4.3%,贫血6.5%,恶心呕吐13.8%,略低于本研究,但在本研究中没有观察到Ⅲ~Ⅳ度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栓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而REAL2研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栓塞均为8.5%.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5-Fu及表柔吡星的改良EO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以很好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分析结肠癌患者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4例结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结肠癌手术治疗)各37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3年和4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吻合口瘘(2.7%)、残端肿瘤残余率(2.7%)及复发率(8.1%)均低于对照组(18.9%、16.2%、2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91.9%)、4年生存率(67.6%)高于对照组的67.6%、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可大限度切除淋巴组织以及系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术后生存时间.
-
培美曲塞加奈达铂联合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加奈达铂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方法采用培美曲塞(Pemetrexed)500 mg/m2、 iv、 d1,奈达铂(Nedaplatin)80 mg/m2、 iv、 d1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2 Gy/F,总剂量64~70 Gy治疗37例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6个月,总有效率86.4%,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3%、48.6%,中位生存时间为20.3个月,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3.4个月;不良反应以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为主,多为玉~II级。结论培美曲塞加奈达铂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肺腺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
舌鳞状细胞癌的第二原发癌
目的评价口腔舌鳞状细胞癌中第二原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2000年32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患者的短随诊时间为36个月.结果28例患者发生29个第二原发癌,其发生率为8.5%(28/329),其中包括2个同时第二原发癌(6.9%)、27个异时第二原发癌(93.1%).自舌癌确诊到异时第二原发癌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01(17~266)个月.23(79%)个第二原发癌发生于上气消化道,而食管是常见的发生部位.发生于Ⅰ期病变9(11.8%)例、Ⅱ期病变10(10.8%)例、Ⅲ期病变9(6.7%)例,无一例发生于Ⅳ期病变,在临床分期之间,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发生于T1病变11(13.4%)例、T2病变17(8.9%)例,无一例发生于T3和T4病变,在T1和T2病变间,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在随诊期间,9例患者生存,19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于第二原发癌14例.结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的第二原发癌并非不常见,食管为常见的发生部位.第二原发癌易于发生在舌癌的早期病变,其预后较差.
-
肝癌合并HAPVF患者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选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其中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58例,顽固性出血4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伴HAPVF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结果顽固性出血组患者HAPVF发生率为82.61%(38/46),高于一般性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肝癌合并HAPVF,其中29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肝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瘘口均封堵成功,术后1~2 d停止出血,1周后粪便隐血阴性,1个月后无消化道出血复发者。结论 HAPVF是肝癌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HAPVF,瘘口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食管间质瘤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食管间质瘤患者短期及长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切除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结果2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4例、肿瘤摘除术患者13例、食管切除术患者11例,其中接受食管切除术患者的肿瘤直径显著大于接受另外两种术式的患者(P<0.001);接受食管切除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另外两种手术方式(P<0.001);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01);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中位随访48个月(3~156个月),2例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出现复发和(或)转移,其中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肝转移,并死于食管间质瘤。结论手术切除为食管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