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提高PICC带管患者自护能力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PICC带管患者自护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选定主题、拟定计划、设计调查表,分析影响患者自护能力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患者自护能力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 PICC 带管患者自护能力,同时增加了各项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手术治疗是一种对患者身体创伤性很强的治疗手段,患者因手术治疗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不利于身心的康复。为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医护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对患者实施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预。对实施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在手术前达到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终实现疾病的康复以及心理的健康。
-
优质护理服务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3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32例患者均实施无痛胃肠镜检查,临床上均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观察并统计护理效果。结果:132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呛咳,呼吸抑制,腹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27%(3/132);0例医院感染;132例虽均有丙泊酚的副反应(头晕、手足发软),但0例摔倒;131例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满意率为99.2%(131/132)。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低体温预防护理对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究低体温预防护理对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低体温预防护理,治疗完成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低体温发生率和手术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为6.67%,明显小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及对手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低体温预防护理,能预防患者体温低情况的出现且效果明显,此外,此方法还能提高手术效果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值得医学上的深入研究和临床上广泛推广。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4月接收的6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院时的编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肺部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经过护理之后,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达到29.4%,干预组达到11.8%,干预组要比对照组低出许多,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将围术期并发症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肺部状况,同时能够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小儿急诊抢救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小儿急诊抢救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以便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接诊的150例小儿急诊抢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统计分析150名患儿急诊抢救疾病类型可知,前五位分别是高热惊厥、过敏、新生儿窒息、创伤、中毒;进一步对临床资料分析可知,男患儿明显多于女患儿,同时显示小儿急诊抢救事件高发年龄段为0~3岁;150例患儿经过临床预防护理措施处理后,皆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家属满意度高。结论:急诊抢救在儿科比较常见,其中高热惊厥、过敏、新生儿窒息、创伤及中毒等所致急诊抢救较多,应加强重视,同时应加强患儿家属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
-
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手术室治疗期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不良医患事件发生,造成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影响了医院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为了进一步落实医疗改革工作,我国要求医院强化护理管理力度,从安全角度落实手术室管理服务,确保各项护理服务达到预定指标。结合手术室护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了手术室安全护理的实质性意义,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以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
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认知度及疾病控制的优质护理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并患者治疗认知度及疾病控制的优质护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认知度,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疾病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认知度与疾病控制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明显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认知度和疾病控制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优质护理模式在脑梗塞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在脑梗塞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6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满意率为80.65%,观察组满意率为96.77%,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具有推广价值。
-
老年脑卒中陪护人员防误吸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卒中陪护人员实施防误吸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老年脑卒中陪护人员予常规防误吸健康教育,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规范化防误吸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的防误吸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护理行为发生率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脑卒中陪护人员进行规范化防误吸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病人进食安全性,降低病人误吸,防止肺炎、窒息发生。
-
手术室开展人性化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分析
目的: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所造成的影响。方法:从我院随机抽取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展开研究,按照平均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98%和(84.7±8.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更加全面地照顾到了患者的感受,因此让护理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通过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