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检验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ticine,EBM)是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医学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EBM的兴起,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经验医学向EBM转变是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变革,是J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带动和推进了医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
血清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Access化学发光仪对60例胰腺癌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CA19-9、CA242、CEA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胰腺癌患者组血清中CA19-9、CA242、CE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A19-9、CA242、CEA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1.7%、76.7%、48.3%,三项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5.0%.经手术治疗后CA19-9、CA242、CEA的检测水平较手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同时也是胰腺癌患者术后疗效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优越性的探讨
目的 建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5项指标的方法,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分析.评价TRFIA的性能,以期提高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29份血清标本,用TRFI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并与ELISA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结果一致率较好[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99.4%,乙肝表面抗体(HBsAb)为98.8%,乙肝E抗原(HBeAg)为99.1%,乙肝E抗体(HBeAb)为98.2%,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为97.6%];TRFIA阳性检出率大于ELISA(HBsAg:90比88,HBsAb:115比111,HBeAg:45比42,HBeAb:211比205,HBcAb:246比238,P均<0.05).TRFI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ELISA(敏感度:97.80%比91.21%,特异度:99.58%比97.89%,P均<0.05);TRFIA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均优于ELISA(批内CV:3.19%比5.99%,批间CV:4.68%比7.55%,P均<0.05).结论 TRFIA作为一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生物技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效能高于ELISA.
关键词: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不同无偿献血人群血液初筛异常情况的分析
目的 分析南昌市无偿献血人群初筛不合格情况并提出对策,探讨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学生与非学生人群、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人群以及全血与成分献血人群血液初筛总不合格率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血红蛋白(Hb)不合格率.结果 学生人群总不合格率较非学生人群明显升高(3.6%比2.6%),其中学生人群HBsAg不合格率明显高于非学生人群(2.5%比2.0%),ALT不合格率明显低于非学生人群(0.04%比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是学生人群与非学生人群Hb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8%比0.10%,P>0.05).初次献血者总不合格率(2.6%比1.4%)和HBsAg不合格率(3.4%比0.04%)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明显低于重复献血者(0.91%比1.09%,P均<0.05).成分献血者总不合格率(1.19%比3.50%)和HBsAg不合格率(0.28%比2.54%)明显低于全血献血者(P均<0.01);而成分献血与全血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比0.86%,P>0.05).结论 对于不同献血人群,制定合适的筛查模式,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重复献血者在进行团体献血时,可考虑取消HBsAg金标法,学生团体献血时,可考虑取消ALT的初筛检测.
-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分布特征及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属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选用VITEK 2药敏试验卡AST-GN13进行鲍曼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在627株不动杆菌属临床分离株中的分离率为86.3%(541/627),该菌主要分布于50岁以上年龄组,占84.1%(455/541),痰液标本分离率高为85.2%(461/541),主要分布于ICU(35.7%,193/541)和呼吸内科病区(25.5%,138/541);临床常用的17种抗菌药物中,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28.8%,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64.5%(349/541)。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为不动杆菌属主要临床分离菌,主要引起老年患者、ICU患者呼吸道感染。该菌呈现高耐药率,多重耐药现象严峻。
-
hs-cTnⅠ和H-FAB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及危险分层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Ⅰ (hs-cTnⅠ)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ACS患者152例,根据ACS的诊断标准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1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72例(47%)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6例(37%).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CC)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积分分段评价标准,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患者冠脉血管的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和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按照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分为低危组(74例)、中危组(64例)和高危组(14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FABP和hs-cTnⅠ水平,比较并分析两者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分层.结果 STEMI组、NSTEMI组和UAP组H-FABP检测结果差异间存在显著性(μg/L:42.9±21.9、16.9±10.2、9.8±4.6,均P< 0.05);STEMI组和NSTEMI组hs-cTnⅠ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UAP组[μg/L:5.25 (0.06~ 32.6)、3.25 (0.01 ~ 18.6)比0.02 (0.01~ 0.3),均P<0.05].在STEMI+NSTEMI组中,随着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增加,H-FABP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高危组H-FABP、hs-cTnⅠ结果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H-FABP(μg/L):32.7±13.3比22.3±8.1、7.1±5.3;hs-cTnⅠ(μg/L):12.4(4.13~20.90)比1.28 (0.06~6.25)、0.02 (0.01~0.41)],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FABP、hs-cTnⅠ与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临床判断病变程度、评估危险分层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具有一定意义.
-
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检测及消毒剂抗性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acEΔ1耐消毒剂基因及对3种常用消毒剂抗性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各30株,采用PCR法检测所有菌株携带qacEΔ1耐消毒剂基因情况,采用定量杀菌试验检测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对3种临床常用消毒剂抗性的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22株携带qacEΔ1基因,阳性率为73.3%(22/30)。在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8株携带qacEΔ1基因,阳性率为60.0%(18/30)。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的qacEΔ1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有效碘、有效氯及快速手消毒剂对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质控菌株的灭菌率均随时间和剂量的提高而提高,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在灭菌1 min时,除300 mg/L有效碘对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灭菌率均低于基因阴性菌株,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他浓度下有效碘对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灭菌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作用时间下不同浓度有效碘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的灭菌率均低于qacEΔ1基因阴性菌株,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的有效氯在作用5 min、7min时对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灭菌率均低于基因阴性菌株,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作用1 min时,500 mg/L有效氯对鲍曼不动杆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灭菌率均低于阴性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与阴性菌株灭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手消毒剂在作用1 min、5 min和7 min时对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灭菌率均低于基因阴性菌株,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acEΔ1耐消毒剂基因比例较高,qacEΔ1基因阳性菌株对临床常用的3种消毒剂的抗力高于阴性菌株和标准菌株。
-
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肺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3例(研究组)与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对照组),同时检测其血浆及胸腔积液中的D-D、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血浆中D-D、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吸烟量患者胸腔积液及血浆中D-D、Fi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胸腔积液中的D-D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血浆中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浆及胸腔积液中D-D、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浆和胸腔积液中D-D和Fib的检测对提高肺癌和恶性胸腔积液的检出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
重症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12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环境卫生监测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高热,4例高热伴寒战。实验室检查中,12例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PLT、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胆红素及肌酐检测结果在入院、确诊感染、治疗3 d 及1 w 四个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WBC、RBC、Hb、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检测结果在四个时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离自12例患者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目前常用的各类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治疗后,12例患者中有8例好转,其中5例应用氟康唑,2例应用卡泊芬净,1例没有使用抗真菌药物。环境卫生监测结果显示,采样的91份标本中,合格率为57.14%(52/91),检出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恶臭假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和产吲哚金黄杆菌等。结论重症患者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或不伴有寒战,我院分离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目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均表现敏感,对于重症患者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病史并进行多项有创操作及肠外静脉营养患者应注意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可能。
-
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的关联性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确定佳的用于确定高HBV DNA水平的HBsAg定量值的诊断临界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柳州市中医院确诊为CHB的患者239例,检测受试者HBV DNA、HBsAg、HBeAg及ALT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CHB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检测水平均高于HBeAg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CHB患者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03,P<0.01)。HBeAg阳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555,P=0.000), HBeAg阴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076,P=0.426)。在抗病毒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622,r=0.603,P均=0.000)。在ALT 高水平组与ALT 低水平组中,HBsAg 定量和 HBV DNA 水平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r=0.586,r=0.578,P均=0.000)。高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37,P=0.000),低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226,P=0.057)。当HBsAg定量以5.03×103 IU/mL为临界点时,判定HBV DNA高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为0.727。结论 CHB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BsAg定量值可以较好地预测高HBV DNA水平。
-
冠心病患者抗凝血酶、D-二聚体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不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platelet,PLT)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tigen pectoris,SAP)患者4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tigen pectofis,UAP)患者48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ection,MI)患者76例和正常对照者60例,分别检测AT、D-D含量及PLT相关参数.结果 SAP组A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和MI组A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P组和UAP组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I组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P组MPV、PDW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AP组和MI组MPV、P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T、D-D和PLT相关参数的改变是检测和鉴别SAP、UAP和MI发生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