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留置导管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防护研究进展
重症监护病人往往病情复杂、多变,在诊治过程中经常反复采集血液以此来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临床上为了避免对病人反复穿刺,同时能动态地观察病情,常安放动脉留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对病人穿刺处血管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直至出现了并发症才进行对症护理.为探究机械性刺激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和防护方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
动脉留置导管推注药物治疗脑梗死及护理
脑梗死患者发病3~6 h内接受动脉溶栓可达到佳治疗效果,而临床工作中病人来就诊时往往超过这个佳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此时只能接受单纯的静脉用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目前已发现,脑梗死发病6~72 h的患者,缺血半暗带仍然存在.因此,我科开展了发病6~72 h的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留置导管按疗程推注药物治疗的新方法,即经动脉留置导管推注药物治疗脑梗死.
-
动脉留置导管连续给药时间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82例,年龄44~68岁,平均57.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入选标准:①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经CT或MRI除外脑出血和颅内占位;②年龄≤70岁;③发病时间12~72 h,无意识障碍;④治疗前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⑤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明显神经功能缺损;⑥无出血倾向,1年内无出血性疾病病史;⑦病人或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护人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处理组28例、处理组26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
循证护理在危重症患者动脉留置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危重症患者动脉留置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6~7月入住某医院ICU、CCU、神经科加护病房内有动脉留置导管的患者22例作为基线组,并于2016年3~5月另外采用循证护理的患者37例作为干预组.观察比较循证护理应用前后动脉留置导管堵管的发生率及护士对每条标准的执行情况.结果:实施后,在动脉留置导管维护质量审查的14个标准中,10条标准的完成率得到极大提高(P<0.05).干预后重症监护患者动脉导管的堵管发生率均较基线阶段明显降低(P=0.016),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在动脉留置导管维护中应用循证护理,可规范护士维护动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行为,并降低患者动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动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动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差错原因、并制定相关对策.方法 在ICU置入动脉导管1 800人次中,对发生护理差错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对应护理要点和基本流程.结果 导致动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差错原因主要在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这种设备的原理,尚未制定合理的护理流程.结论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各个相关环节处提炼出护理和监测的要点,并制定相应的原则和程序,可望显著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
动脉留置导管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早期防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早期外敷联合康惠尔敷贴防护动脉留置导管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效果.方法 采用抽签法随机将40只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各10只,双耳均进入实验.将24G动脉留置导管穿刺并留置于兔耳背中央动脉处,每组每2小时动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L,然后采用125 U/mL的肝素液5 mL脉冲式推注封管;A组采用3L敷贴固定;B组采用bFGF凝胶外敷+3L敷贴固定;C组采用康惠尔敷贴固定;D组采用bFGF凝胶外敷+康惠尔敷贴固定,置管96 h取活体标本检测.结果 动脉血管壁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动脉管腔充血、动脉血管循环障碍(血栓)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其他三组比较,D组动脉血管损伤程度轻(均P<0.05);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动脉内皮细胞增生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三组(均P<0.05).结论 早期联合运用康惠尔透明贴及bFGF凝胶,能对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
-
动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综述了动脉留置导管主要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脱落、血管痉挛、感染、局部出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重视对动脉导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达到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
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胫后动脉置管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胫后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收治NICU行动态血压监测的6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对照组30例采用桡动脉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置管留置时间、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堵管、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胫后动脉置管对新生儿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可延长置管留置时间,降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动脉置管提供了新的途径.
-
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联合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胃底-贲门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化疗联合胃左/胃右动脉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胃底-贲门癌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9例中晚期胃底-贲门癌,男48例,女31例.经股动脉穿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置于腹腔动脉超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动脉内留置导管微量泵灌注化疗药物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OXA)、5-氟尿嘧啶(5-FU),再使用超液化碘(UFL)与表阿霉素(EADM)混合成碘油乳剂+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术.结果:近期有效率显著提高,复查病例中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有不同程度减小,临床症状减轻,全组未发生严重副作用及并发症.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47例、稳定(SD)22例、病灶进展(PD)4例.结论:动脉内留置导管持续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胃底-贲门癌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是治疗中晚期胃底-贲门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