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器结合直丝弓固定正畸双期矫治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黄根生;康小明

    目的 分析Twin-block矫治器结合直丝弓固定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双期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5例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给对照组给予单纯的直丝弓固定治疗,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Twin-block矫治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侧貌均恢复正常,并且牙齿排列比较整齐.在治疗效果方面,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正畸双期矫治时,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结合直丝弓固定治疗,效果显著,此种治疗方式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 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亚梅;雷勇华;邹双双;刘璐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Invivo5软件研究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在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结构及其髁状突相对关节窝位置的变化,了解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于Twin-block矫治前后拍摄CBCT,利用Invivo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进行各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双侧髁突前后径及髁突高度均增加,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关于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关节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能刺激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髁突的改建,使其髁突前后径及高度增加,但对其关节窝的改建及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的影响尚不明确.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

    作者:于彦君;杨陆一;曹阳;朱宪春;徐春子;陈远萍

    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 (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 mm (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 mm (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 mm (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 mm (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 (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 (P<0.05),颏突度(Pos TVL)增加2.89 mm (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

  •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15例

    作者:宋洁

    目的:观察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AngleⅡ1)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Angle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亚历山大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定位,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少,UI-SN角减少,UI-LI角、鼻唇角增大,上唇厚度增加而突度减少,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拔牙间隙减少上前牙唇倾度,矫治过程中有效控制支抗,对面部骨骼无影响,面部侧貌明显改善.

  • T4K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及稳定性研究

    作者:张晓洁;梁芮;林楚如

    目的:研究T4K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并评估疗效的稳定性.方法:选择9名患者(男3名,女6名,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6岁),临床检查为磨牙Ⅱ类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对9名患者采用T4K矫治器治疗12个月.矫正结束后5年回访,进行矫正前(T1)、矫正结束后(T2)以及矫正结束后5年(T3)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探讨T4K矫正器治疗疗效的稳定性.结果:T2、T3,与T1相比,磨牙关系改善,患者SNA角、ANB角、<U1-SN角、覆盖(mm)均显著减小(P<0.01),SNB角、<L1-MP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mm)、下面高(mm)、下面高比例(%)均显著增大(P<0.01).T3与T2相比,磨牙中性关系稳定,患者ANB角、<L1 MP角均显著减小(P<0.01),SNB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mm)、下面高(mm)、下面高比例(%)、覆盖(mm)均显著增大(P<0.01).结论:T4K矫正器作为一种预成的肌功能矫正器,能有效治疗替牙期及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且获得稳定疗效.

  • 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陈克;胡亚军;陈睿;牛玉明

    目的:系统评价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颌骨及牙齿的矫治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殆)畸形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对纳入文献中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自然生长对照组相比,经过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的患者ANB、SNA、OJ、OB、U1-Max和U1-S verti-cal减小,SNB、Co-Pg、Go-Me、Ar-Go、LFH、L1-Man、L1-S vertical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A、Co-Pg、OJ、OB、U1-Max、U1-S vertical、L1-Man、L1-S vertical存在发表偏倚和异质性.GRADE系统质量评估显示SNB、Go-Me、Ar-Go、ANB、LFH为中等证据,OJ、U1-Max、U1-S vertical、L1-Mand、L1-S vertical为低等级证据,SNA、OB、Co-Pg为极低等级证据.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的矫正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完成,颌骨只发生了轻度的改变.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

  • 微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应用于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

    作者:欧阳仲夫;杜熹

    目的 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 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 ±0.69) 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 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 mm(P <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 8例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二次矫治

    作者:姜世同;许崇开;刘洪杰;焦广军;安忠军;姜良

    目的 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第一次矫治失败的原因,寻求第二次矫治成功的方法 与措施.方法 利用口外弓及种植支抗使已前移的磨牙向远中移位,并行磨牙控根和磨牙正轴等方法 ,对矫治失败的8例成年患者进行第二次矫治.结果 8例患者经第二次矫治均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对磨牙支抗控制不利是第一次矫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口外弓及种植支抗的灵活运用,可使丧失的磨牙支抗重新恢复.

  • Frog磨牙远移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司新芹;李湘琳;张彩娣;卢蓁

    目的:评价Frog磨牙远移器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牙源性错牙畸形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用Frog磨牙远移器推磨牙向远中,并配合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不拔牙矫治,结合X线头影测量,评价Frog磨牙远移器的治疗效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U6-Ptm(mm)、U6-PTV(mm)分别平均减少2.20mm(P<0.01),2.81mm(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上颌第一磨牙明显向远中移动,同时U6-SN(°)减少2.53°(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上颌第一磨牙无远中向倾斜.即上颌第一磨牙发生了远中向的整体移动.结论:Frog磨牙远移器可实现磨牙整体远移,是不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有效方法之一,简便、有效且不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