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孕妇潜伏期时实施椎管内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以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两组分别在活跃期和潜伏期给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结果 观察组的第一、二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疼痛情况及Apga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潜伏期时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可缩短孕妇产程,有效缓解孕妇分娩时的疼痛,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
研究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研究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12月1236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常规助产,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组予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比较两组满意率;新生儿出生24h血红蛋白、Apgar评分;新生儿贫血发生率.结果: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组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7.70%,P<0.05.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24h血红蛋白、Apgar评分184.24±21.41g/L、9.91±0.03分优于对照组155.45±12.17g/L、9.21±0.37分,P<0.05.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组新生儿贫血发生率12(1.94)低于对照组36(5.83),P<0.05.结论:阴道分娩者实施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效果好,减少新生儿贫血发生率.
-
血清甘胆酸水平在ICP产妇新生儿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CG)水平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妇新生儿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95例ICP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分娩的95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行血清CG检测,比较两组血清CG水平并分析CG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产妇血清C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产妇CG水平的升高,新生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升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P<0.05).结论 ICP产妇的血清CG水平将直接影响新生儿预后,且血清CG水平越高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越大,因此临床应加强对ICP产妇CG水平的检测,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关键词: 血清CG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 新生儿预后 Apgar评分 -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的孕妇孕期系统监测、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对新生儿预后的重要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ICP病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60例ICP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期确诊 ICP 后进行系统监测、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者30例(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 Apgar 1分钟评分4~7分1例, Apgar 1分钟评分≤3分1例,无新生儿死亡;未进行系统孕期检查、监测及治疗的ICP3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 1分钟评分4~7分8例,Apgar 1分钟评分≤3分2例,无新生儿死亡。结论:孕期系统监测及定期检查能尽早发现ICP并进行干预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对新生儿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 系统监测 适时终止妊娠 新生儿预后 -
产时胎心监护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电子监护对分娩方式、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分娩的孕妇1500例,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在分娩方式、新生儿预后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响结果.结果:两组分娩方式无明显差异,新生儿预后差异显著.结论:产时胎心监护可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指导临床正确处理产程,从而改善新生儿预后,并不增加剖宫产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大.
-
足月妊娠羊水过少10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羊水过少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103例羊水过少(观察组)和100例羊水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分娩情况及新生儿的预后.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胎儿宫内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月妊娠孕产妇羊水过少可使剖宫产率增加,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增加,对围产结局有不利的影响.
-
脐带绕颈患者产程及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脐带绕颈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方法 分析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46例胎儿脐带绕颈产妇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无胎儿脐带绕颈的正常分娩产妇2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产程分别为9.12 h及7.06 h,第二产程分别为2.2 h及1.6 h,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分别为60.2%与85.0%(P< 0.005),2组阴道助产胎吸率分别为7.7%与3.2%(P<0.05),产钳助产分别为2.0%及0.9%(P>0.05),剖宫产2组分别为30.1%与1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0.2%与3.2,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2.0%与1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带绕颈虽然是孕期常见的一种现象,会导致产程延长,增加阴道胎吸及剖宫产率,导致胎儿预后不良,需密切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分娩异常.
-
138例头位分娩羊水粪染胎心监护与新生儿预后分析
本文笔者对我院2009年2~11月138例头位分娩羊水粪染胎心监护与新生儿预后进行分析,分析羊水粪染者胎心电子监护、新生儿预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羊水粪染的临床意义.
-
急诊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的影响因素与新生儿预后
目的 分析急诊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的影响因素与新生儿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的患者共计472例;根据Lucas分类法将472例分为两组:急诊剖宫产组(291例)与非急诊剖宫产组(181例);将DDI可分为≤30min与>30min组;以及DDI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和影响.结果 急诊剖宫产组DDI为35.5±11.6min,≤30min 210例(92.2%);非急诊剖宫产组DDI为49.3±22.8min≤30min 86例(47.5%),DDI≤30min可明显改善新生儿脐动脉PH值以及1分钟的Apgar评分(P<0.05);DDI>30min的主要原因为孕妇由产科送至手术室耗时太长,急诊剖宫产DDI>30min 81例中占56例(69.1%).结论 并非所有急诊剖宫产手术均能达到DDI≤30min标准,然而尽量缩短DDI时间才能使新生儿预后得以改善.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初探
目的 评估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128例,分成两组.治疗组72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和熊去氧胆酸[15 mg/(kg·d),分3次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血清生化指标[甘胆酸(C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变化及分娩后比较两组围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由3.6分降至1..4分,对照组由3.4分降至1.6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起效时间治疗组(4~6天)较对照组(8~10天)更快;两组血清CG、TBiL、ALT及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生儿体重治疗组[(3 108±236)g]大于对照组[(2 681±26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优于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者.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复方丹参注射液 熊去氧胆酸 新生儿预后 -
第二产程时限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时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16例单胎、足月、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初产妇按照第二产程持续时间(t)分为4组,比较4组间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 手术产率、脐动脉酸血症发生率及新生儿转入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的发生率在t>90 min组明显高于t≤30min组、30<t≥60 min组及60<t≤90 min组(χ2=15.607,25.029,16.892;P=0.003,0.000, 0.005);新生儿窒息率在4组间无明显差别(χ2=2.825,P=0.419).结论 第二产程持续时间>90 min,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增加,故应重视和积极处理第二产程.
-
早产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 分析早产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所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147例早产病例,按孕周分为28~34+6周与35~36+6周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胎膜早破、双胎、臀位、妊娠高血压疾病及胎盘因素占早产原因前五位.两组比较,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首要原因,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率增高主要因素.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对预防早产,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重要意义.
-
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74例观察
目的:观察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梅毒妊娠期患者74例,将其中接受规范抗梅毒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抗梅毒治疗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发生早产、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8.3%)显著低于对照组(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新生儿存活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而新生儿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和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35.4%、54.2%和4.2%)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100.0%和22.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梅毒妊娠期患者进行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在妊娠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妊娠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以硫酸镁治疗,观察组32例以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与对照组的78.6%相比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随访,观察组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可促使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改善,对于新生儿预后有积极影响.
-
分娩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分娩时脐动脉血气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产妇810例,临床诊断胎儿窘迫401例,无胎儿窘迫409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并追踪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①胎儿窘迫组中脐血pH值<7.2者49例,占12.2%,而无胎儿窘迫组pH值<7.2者26例,占6.4%.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胎儿窘迫组脐血pH均值(7.25±0.24),无胎儿窘迫组脐血pH均值(7.28±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② 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者中脐血pH值<7.2占8.3%,而Apgar评分≤7分者中高达3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 本研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共18例,Apgar评分≤7分对HIE诊断的敏感性为38.9%,特异性为97.2%,阳性预测值24.1%,阴性预测值98.6%;脐血pH值<7.2对HIE诊断的敏感性55.6%,特异性91.8%,阳性预测值13.3%,阴性预测值98.9%;Apgar评分≤7分和pH值<7.2联合预测HIE的发生,特异性能增加至99.4%,阳性预测值增加至50%,阴性预测值98.4%.结论 临床诊断胎儿窘迫者大多数出生时脐血气正常,可能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现象;血气分析是Apgar评分的补充,二者结合能增加对HIE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应结合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来共同评价新生儿预后.
-
孕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8,P =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28,P =0.003);治疗组新生儿 RPR 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8,P =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
浅析产妇情况对产程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产妇一般情况对产程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妇产科择期分娩的初产妇240例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120例顺产78例;干预组120例顺产92例;经干预处理的顺产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P<0.05).产妇产程时间比较,两组产妇第1产程、第2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什学意义(P<0.01);第3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的一般情况影响产程及新生儿预后,临床医师需给予充分重视.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新生儿预后分析
目的 对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新生儿预后情况予以分析.方法 120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予以详细分析,观察不同孕周患者(孕周28~33周、孕周34~37周)及采用不同分娩方式患者(剖宫产、阴道分娩)分娩的新生儿预后.结果 孕周28~33周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中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8%(16/62)、17.7%(11/62)、14.5%(9/62),孕周34~37周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中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9%(4/58)、5.2%(3/58)、3.4%(2/58),不同孕周患者分娩的新生儿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剖宫产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中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1%(7/63)、9.5%(6/63)、6.3%(4/63),采用阴道分娩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中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5%(6/57)、8.8%(5/57)、7.0%(4/57),不同分娩方式患者分娩的新生儿RDS、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与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的孕周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但分娩方式的不同并不会对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造成太多影响.
-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预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为3082例,其中诊断为胎儿窘迫的病例168例,发生率为5.45%.
-
脐带帆状附着并前置血管破裂3例临床分析
脐带帆状附着是指脐带附着于胎膜上,脐血管在未进入胎盘时已发生分支,经过羊膜与绒毛膜之间进入胎盘,也称为帆状胎盘.在血管周围缺乏华通胶的支持,仅有一层羊膜形成的皱褶.当附着于胎膜上的血管通过子宫下段或跨越宫颈内口,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时,称为前置血管.有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026%<'[1]>.因其发生率低,临床易被忽视或误诊,短时间内致围产儿窒息死亡.故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减轻围产儿窒息程度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例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患者的临床经过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产科临床医师对前置血管破裂的症状、体征的认识,以便作出及时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