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嗅茎切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背景:在成年大鼠的脑室下层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这些细胞持续不断沿着嘴侧迁移流不停地向嗅球迁移并分化嗅球内的中间神经元,阻断嘴侧迁移流对这些细胞的迁移以及分化是否产生影响尚不得而知.目的:探讨嘴侧迁移流阻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7-09/1999-01在徐州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嗅茎切断30 d组(n=10)和60 d组(n=15,其中5只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嗅球后切断嗅茎,手术30,60 d后将动物灌注固定处死,制作脑的连续石蜡切片,计量嗅球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的细胞密度和横截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嘴侧迁移流内的细胞进行定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嗅茎后份平面的细胞密度,横截面积和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纳入25只SD大鼠,因手术动物死亡和嗅茎切断手术失败,用于分析的动物只有13只,30 d组5只,60 d组8只(其中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3只).①嗅茎切断后嗅茎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形态学及数量变化:在Nissl染色的切片上,嘴侧迁移流细胞较密集,染色深,和周围组织区别明显.未见明显的核固缩、核碎片等细胞死亡的特征.嗅茎切断30 d组和60 d组手术侧嗅茎后份平面的细胞密度均高于对照侧(P<0.01),60 d组手术侧嘴侧迁移流在嗅茎后份平面的相对细胞密度高于30 d组手术侧的细胞密度(P<0.01).两组手术侧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侧(P<0.01),但嗅茎切断60 d组和30 d组手术侧无差异(P>0.05).②嗅茎切断手术后嘴侧迁移流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嗅茎切断60 d后,嗅茎后份平面嘴侧迁移流内积聚的细胞表现为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结论:切断嗅茎导致嘴侧迁移流内神经元前体细胞在切断平面的尾侧积聚,这些集聚的细胞可能发生分化.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鼠脑内嘴侧迁移流中的发育学表达
目的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大鼠脑的不同发育阶段,嘴侧神经干细胞迁移流中的表达模式.方法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SVZa、RMS、OB三个区域在不同发育阶段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大鼠脑内SVZa、RMS、OB这三个不同的区域BMP-2 mRNA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是显然表达量均不是很高.其时空变化趋势为:(1)在大鼠SVZa、RMS和OB三个部位,BMP-2的表达水平在胚胎14 d都明显高于出生后0 d和7 d两个时间点,在出生7 d这个时相点上,BMP-2的表达水平低.(2)在三个时相点上,BMP-2在嗅球的表达水平都相对较高,在SVZa区的表达也较高,而在RMS表达量相对较低.结论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BMP-2在SVZa、RMS、OB三个区域的具有时空表达模式的差异性,提示BMP-2可能对SVZa 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
成年大鼠嘴侧迁移流内的磷酸酪氨酸阳性细胞
目的研究大鼠嘴侧迁移流中的磷酸酪氨酸阳性细胞.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嘴侧迁移流中存在磷酸酪氨酸阳性细胞,其分布和神经元前体细胞表达的多唾液酸神经细胞粘附分子阳性部位一致.结论嘴侧迁移流中的磷酸酪氨酸阳性表达和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生有关.
-
侧脑室区的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神经系统的多数细胞在胚胎期和出生后早期形成,但Altman[1]于1965年发现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特定区域有新的神经元不断加入,这些神经元被认为源于干细胞群.后来Reynolds和Weiss[2]证实源于成年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可通过体外繁殖获得,这些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类型细胞(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1993年有人证实神经干细胞可由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室系统的管壁和海马分离获得.位于脑内侧脑室的干细胞可产生不成熟的神经元沿嘴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切线方向移至嗅脑泡,子代细胞在此分化成颗粒型和小球周围型中间神经元.
-
BMP-2在成年大鼠脑内SVZa-RMS-OB通路中的表达
目的 明确BMP-2在成年大鼠脑内,SVZa、RMS、OB 3个不同区域内的表达模式.方法 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成年大鼠SVZa、RMS、OB 3个区域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在成年大鼠脑内SVZa、RMS、OB 3个区域BMP-2的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OB区表达高;免疫组化显示BMP-2蛋白在OB区表达也高,但在SVZa区表达次之,RMS区表达低.结论 确立BMP-2在成年大鼠SVZa、RMS、OB 3个区域的表达模式,提示BMP-2可能对成年SVZa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
切除嗅球对成年大鼠嘴侧迁移流的影响
我们以前的研究观察到嗅球切除后室管膜下层(SVZ)仍能产生新细胞,但新细胞迁移的通路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建立了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利用 Nissl染色、PSA-NCAM和 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嘴侧迁移流(RMS)的形态学特征及RMS细胞的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SA-NCAM在RMS的表达.结果观察到:(1)嗅球切除后不同时间点,嗅球切除侧RMS的细胞数和面积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嗅球切除后2周和 4周有明显增加;(2)嗅球切除后两侧RMS的细胞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没有明显改变;(3)从矢状切片可见嗅球切除后RMS的形态和路径没有明显改变,但在切除断端细胞堆积明显.这些结果提示嗅球切除后仍有年轻神经元沿RMS向嘴侧迁移,SVZ的神经生发活动与嗅球的存在与否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