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混沌学和医学研究应用
介绍了混沌理论的概念、特征量、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在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
-
混沌内部的隐秩序——经络内涵的另一种解读
以混沌理论分析人体,并基于分形理论和现有的国内外分形、生物全息医学实践成果探讨经络的实质与其演变过程,类比大脑中神经元间的连接模式,淡化经穴之间被放大的关联性,提出具有四维分形结构的经络,重新发掘经络的内涵,以期对未来经络研究的方向有借鉴价值.
-
醉酒者脑电和正常脑电非线性特性的比较评估
为了刻画醉酒者脑电和正常人脑电之间的多种非线性特征并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的排列熵(PE)、奇异值分解(SVD)熵、近似熵(ApEn)和基于混沌理论的相关维(CD)、大Lyapunov指数(LLE)、Hurst指数,分别对35个醉酒者和35个正常人的脑电时间序列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对选用的6种非线性特征分析方法在这两组数据的分析结果上,运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的比较评估分析.结果 表明,ApEn、CD和LLE这三种方法能够显著区分这两组数据,但由于算法时间复杂度较高,不宜用于实时分析;而PE和Hurst指数方法相对简单、算法复杂度较低、分析结果有效,可以应用于对正确性和实时性要求均较高的EEG数据分析处理中.
-
混沌理论与误诊学的崛起
从宏观表面的事物现象看是无序的,而其内在实质是有序的,运用这种理论来探讨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称为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提出并应用于科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混沌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特别是某些过去认为是复杂的缺乏规律的疑难问题,经过运用混沌理论的再认识,会使其获得迎刃而解的神奇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我们把混沌理论方法运用到误诊规律的研究,导致临床医学一个新学科--误诊学的崛起.
-
脓毒症研究的新策略--非线性观点
一、非线性系统的定义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线性是指各反应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如在忽略空气摩擦的前提下计算铅球的抛物线运动轨迹时,重力、下落及前进速度是3个独立的变量,它们构成了一个线性方程,研究者通过这个方程即可知道铅球的运动轨道.牛顿著名的4个运动方程式即是建立在线性理论上,并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家们对物理世界的研究工作. 但是到了19世纪,生命科学的进展使人们意识到线性理论的局限性,生物学领域的问题通常要借助非线性方程来解决.非线性系统理论又可称之为复杂系统理论、动力系统理论或混沌理论.它研究的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而整体由许多活跃的可变因素构成.这些可变因素高度相关,彼此互相影响,并恰恰因此使整体具有稳定运动和协调变化的特点.
-
混沌理论与癫癎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在模拟气候的研究中发现了混沌运动.自此以后有关混沌理论的研究日益增多并逐渐受到重视.混沌理论的突飞猛进为相关科学的交叉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尤为突出.
-
混沌理论
1 混沌理论产生的背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从那时开始,这一理论就已经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占据了显著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据了显著地位[1].
-
混沌理论与内科学临床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混沌理论引入内科学临床教学设计,通过蝴蝶效应、分形与奇异吸引子3个基本概念在临床教学设计中的启示,提出教学过程设计要弹性灵活;要重视元认知的设计与培养;以及采用正负反馈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以适应信息时代以人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
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价
目的探讨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在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然后对其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预后和转归.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8±10)个月,12例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混沌度参数(Hrd、Hle、Hfd、Hcc)显著降低(P<0.01);在功率频谱指标中,Pvv、Pvr、Pvh显著升高(P<0.01),Phv、Phr和Tfp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动周期信号混沌特征分析是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项有用指标,有助于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分析及其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病房住院的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2~3级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同期本院体检者113例(男57例,女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参考杓状曲线和散点图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中的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SBP)、24 h舒张压平均值(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夜间血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进行分析,观察两组变化.结果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组24 h SBP、24 h DBP、24 hSBPSD、24 h DBPS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 h SBP(mm Hg,1 mm Hg=0.133 kPa):145.50±9.90比110.60±8.20,24 h DBP(mm Hg):85.62±11.08比66.68±6.78,24 h SBPSD(mm Hg):15.66±4.52比11.95±3.14,24 h DBPSD(mm Hg):11.32±2.89比9.28±2.03,均P<0.053,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2%(5/120)比96.5%(109/113),P<0.05],且男性、女性患者与相应健康人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4 h SBPCV、24 h DBPCV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痰浊内阻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混沌理论存在相关性.
-
中医药混沌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体会
湿热疫毒蕴伏肝脏血分是慢性乙肝的初始条件和启动因素,是慢性乙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湿热疫毒蕴伏肝脏血分,继困于脾,终伤及心肾,形成湿、热、毒、痰、瘀、虚相互错杂的病机规律,符合随机性中蕴涵着确定性机制的混沌特点.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治疗慢性乙肝的中医药混沌疗法.
-
试探使用分形理论实现经络数字化方法与意义
目的:以混沌理论分析人体,基于分形理论和现有国内外分形研究、生物医学实践成果研究经络与穴位的联系,创建数字经络,为传统理论的数字化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传统经络腧穴学,引入混沌理论,应用分形几何学,提出数字经络的概念;以临床常用的心经、脾经等经络穴位为基本单元,遵循自相似法则构建数学公式,以C++语言编写程序,绘制6条经络主干的分形化经络循行线,创建数字经络;并提出检验的实验方法.结果:部分传统经络的体表循行路径可用数学方法表达,基于这种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了6条经络的数字化,数字化的经络呈现出传统经络未表达的细节.结论:混沌及相关理论技术是构建数字经络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经络理论可实现数字化.
-
混沌理论的医学渗透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混沌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医学中的复杂现象无处不在,因此,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除了深入钻研各自的专业领域外,具备系统分析的能力尤其是掌握一定的混沌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
混沌理论及其在脑电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混沌理论已渗透到神经科学及脑电学,以下简述其基本理论及其在脑电学研究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
在威布斯特大字典中,混沌有三层意思:第一,无形的物质与无穷的空间之无序,这乃是有序的宇宙存在之前的状态;第二,极端的混乱与无序;第三,深渊、无底洞与大裂口,而它的同义字便是混乱“Confusion”。我国古有混沌这个词。2007年国内出版的《脑诱发电位学》(第2版)下的定义:混沌即无序,但混沌理论所研究的却是这种无序或随机性中的有序或规律性。 -
从混沌理论看心电现象
混沌理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被誉为20世纪的三大发现.混沌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正式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真正被发展和运用还是在80年代.混沌理论的出现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因为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以来,人们一直用线性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而自然界中90%以上的现象是非线性的,人体和其他生命系统是为典型的具有混沌特征的非线性系统,这就要求要用非线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
让你的脑筋更灵活
有氧运动什么活动对脑部健康有益?下棋?钻研微积分?研究混沌理论?都不是!能令脑筋变灵活的佳工具是有氧运动.对!有氧运动是保持脑部灵活及年轻的佳良方.研究显示,兼做有氧运动与重量训练这两种锻炼的人,脑筋灵活.
-
中医理论中的混沌理论探析
系统医学“混沌”是指对宇宙起源和万物产生等本源问题的集体想象与解释[1],是先民的一种宇宙起源观。混沌学是一门对杂乱无章的整体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在人们所能看到随机性、不稳定性和非周期性的地方。事物在时间空间领域内汇集的方式,无不暗含着某种规律性。混沌理论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2],这门学科提供了一种发现秩序和结构的新思路。整体思想、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思想,不难看出中医学是一门典型的整体性复杂学科。运用混沌理论研究方式探讨中医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发展中医,同时也促进了混沌学的发展。
-
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异性中混沌特性研究
目的 研究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异性与混沌理论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120例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观察组)和113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中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P<0.05).结论 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与混沌理论有相关性.
-
痰浊内阻型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血压分析以及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痰浊内阻型冠心病心率、血压变化与混沌理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技术,比较观察126例痰浊内阻型冠心病患者及129例健康人群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痰浊内阻型冠心病组动态心率及动态血压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痰浊内阻型冠心病与混沌理论存在相关性.
-
混沌理论与心电学的结合
1 初识混沌混沌是数学王国中一位年轻的家族成员,自理论创立,在科学界广泛被认同,至今只有几十年时间.但由于这一理论对传统科学观提出的挑战和它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普适性,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其中生命科学被认为是混沌理论应用前景为美好的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