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部下颌管的定位和走行
目的:应用CT观测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和走行,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减少对下牙槽神经的损伤.方法:38例实施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术前进行颌骨CT扫描.以下颌管先形成的平面作为0平面.向下每5mm作为一个测量平面.测量下颌管内径、下颌骨的厚度、颊舌侧骨皮质的厚度和下颌管外侧壁到颊舌侧骨皮质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下颌小舌到下颌骨下缘,下颌骨厚度增加,颊舌侧骨皮质也逐渐增厚,下颌管内径变化不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是从无到有的逐渐递增趋势,而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根据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分类,绝大多数为分开类型(n=391),占总测量平面456的85.7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12.71%和1.54%.各测量值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下颌管内径(ID)值和下颌管外侧壁到颊骨皮质的距离(BP)值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01).结论:下颌管形成后,渐渐远离舌侧而向颊侧靠近,然后又渐远离,但其总体走行还是靠近舌侧.对颊侧骨髓腔缺失的病例,尤其是融合型患者,建议选用其他术式,以免造成下牙槽神经损伤.
-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厚度的CT测量
目的:应用CT描述下颌前突患者下颌小舌平面下颌支的形态,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35例实施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螺旋CT扫描,在下颌小舌平面上测量下颌支的厚度、下颌管内径、下颌管外壁到颊侧骨皮质之间骨髓腔的宽度、颊舌侧骨皮质的厚度.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独立样本f检验比较2组间各项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下颌支的厚度分别为实验组8.42mm,对照组9.65mm,下颌管外壁到颊侧骨皮质之间的宽度实验组为1.58mm,对照组为2.39mm.2组下颌支厚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4.612,P<0.001),实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颊侧下颌管外壁到颊侧骨皮质之间骨髓腔的宽度在2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t=-5.434,P<0.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厚度更薄,下颌管外壁到颊侧骨皮质之间骨髓腔的宽度更小.
-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不同固定方式对下牙槽神经结构的影响
目的:对比观察下颌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2种内固定方式术后不同时期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结构的改变,为临床SSRO手术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成年恒河猴12只,全麻下行SSRO后退双侧下颌骨,左、右侧分别行双皮质螺钉固定及单皮质微型夹板固定.术后4、12周时各随机处死6只恒河猴,制作双侧IAN半薄和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结构变化.另选取2只成年恒河猴作为正常对照.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术后4周,所有动物的IAN均出现轻中度Wallerian变性(P=0.000),但同时发现神经轴突再生.在2种固定方式中,术后4周双皮质固定组IAN的病理改变较单皮质固定组重(P=0.02),且单皮质固定组显示出更早和更快的神经再生现象.结论:SSRO结合坚强内固定术对IAN的结构形态均有一定影响,但单皮质固定较双皮质固定对IAN的影响较小,受损神经的恢复再生速度更快.
-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行径和位置关系。方法:选用带软组织50具完整的头颈标本,分别在下颌第三磨牙后缘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呈额状位锯开下颌骨,观察下颌管的解剖。结果:下颌管是下颌骨的骨松质内形成较薄的骨密质骨管。下颌管在下颌骨第三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90%,中间型占10%;在连线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84%,中间型占16%。结论: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毗邻关系,可以减少因下牙槽神经损伤造成口裂以下粘膜和皮肤的感觉障碍。
-
CBCT探讨SSRO术对髁突骨密度及体积的影响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AnglesⅢ类下颌骨性前突患者髁突,测量下颌支矢状劈开术(SSRO)术前术后髁突骨密度(亨氏单位)及体积,进一步探讨SSRO术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AnglesⅢ类双侧下颌骨性前突患者SSRO术前术后的CBCT图像,应用CBCT配套的软件观察髁突变化并计算SSRO术前术后髁突高密度及髁突体积.结果:①髁突高密度测量结果(亨氏单位):治疗前髁突高密度大值273,小值252,均数260,治疗后髁突高密度大值261,小值207,均数211.两组均数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髁突体积测量结果(mm3):治疗前髁突体积大407,小378,均数401;治疗后髁突体积大492,小444,均数465.两组均数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髁突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①CBCT能准确测量髁突密度及体积,在研究颌面部骨及附近解剖关系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②髁突骨皮质高密度术前值高于术后值,但术前髁突体积低于术后,形态变化不明显.
-
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和单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加单侧下颌支垂直劈开术)对下颌前突伴偏位的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髁突骨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以及下颌后退量与复发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3例正畸和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进入本研究.用术前(T1)、术后(T2)和戴固位器(T3)三阶段的头侧位片、后前位片来评价术后的组织变化及稳定性.结果术后的长期稳定性较好.但有术前髁突骨变化的病例,术后的水平向的复发倾向相对更明显,本研究未发现两种手术治疗后的稳定性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量与复发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正颌外科手术后长期稳定性较好.髁突骨变化可能是下颌前突伴偏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 下颌偏位 髁突骨变化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 单侧下颌支垂直劈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