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皮肤电极的ERG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视觉电生理已有国际电生理临床检查标准.其中,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ERG)检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为了减轻传统ERG采集方法对人眼造成的危害以及克服该方法的一些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皮肤电极的ERG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视网膜刺激器、模拟滤波和放大电路、24位模数转换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并选择了10名志愿者来接受视网膜电图检测.后将得到的视网膜电图与标准的视网膜电图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外表皮肤电极采集到的ERG信号和临床实践的角膜ERG电极采集到的ERG信号有着基本相同的特征信息.
-
圆偏振光液晶电视对视疲劳的影响
为研究圆偏振光液晶显示对人体视疲劳的影响,以保护长时间使用电视、电脑人群的视力,减少视疲劳.采用如下方法试验:①按两个年龄段(儿童154人、成人86人),分别测量各年龄段受检者在随机分组观看普通液晶电视或圆偏振光电视过程中分级视力的变化趋势;②应用普通液晶显示或圆偏振光显示,来进行观看电视节目实验(70人)以及玩电脑游戏实验(96人),用眼电图(EOG)记录随机分组的受检者在每个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的眨眼频率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①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圆偏振液晶电视组的分级视力下降在各测量时间点均比普通液晶电视组的要小,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针对看电视节目和玩电脑游戏两个实验,普通液晶显示组试验前后眨眼频率的增加值明显大于圆偏振光液晶显示组,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偏振光能有效地减轻长时间观看液晶显示而产生的视觉疲劳.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二维人眼位置信息提取
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是一种常用的眼球运动记录技术,但一直缺乏从EOG扫视信号中提取二维人眼位置信息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二维人眼位置信息进行提取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提取方法是准确、有效的,构筑EOG-SVR系统是可行的.
-
基于眼电的智能输入系统研究
为了帮助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与外界交流,设计一套基于眨眼眼电的便携式智能输入系统,使用者仅通过眨眼便能控制人机交互界面上的虚拟键盘进行字符输入.该系统中的信号采集模块先对眼电信号经行预处理,然后将其转换为数宁信号传输至微处理.微处理首先通过数字形态学方法滤除信号中的尖峰噪声,然后通过动态阈值和归一化、微分算法识别主动眨眼信号,并完成对虚拟键盘的控制,实现中文、英文或数字的输入.选择12名受试者分别在常规实验室、电磁干扰较大的磁共振设备室和户外的运动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上述3个不同的环境中能够准确识别眨眼信号并实现中文、英文及数字的输入,而且输入字符的平均准确率不低于98%,中文、英文字符和数字的平均输入速度分别为(2.8±0.3)、(6.6±0.35)、(9.7±0.38)个/min.因此,该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够帮助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现与外界交流.
-
扫视运动检查在斜视诊疗中的应用
扫视运动是眼球的一种快速运动,能体现眼外肌的肌力等机能状态.通过眼电图测量扫视运动的速度及幅度,可以了解眼外肌的肌力及运动状态,对斜视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帮助.本文介绍扫视运动的检查方法及其在斜视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电图检测及其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电图变化及其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YD-1型眼电图仪对97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47例志愿受试者的眼电图各参数进行检测。根据临床表现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对不同证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电图检测主要参数均低于对照组。不同证型患者之间参数有明显不同(P<0.05)。眼电图检测参数的主要特点是光峰电位下降(55.67%)。结论眼电图检测可用于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病变程度评估和辨证分型。
-
成人黄斑中心凹卵黄样变性
患者男性,35岁.自觉视力下降1年,于2008年11月4日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无遗传病家族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8(无法矫正);双眼眼电图检查,光峰和暗谷电位值均降低,双眼Arden比值为1.1.
-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三项视功能检测指标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明显异常,与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第一级光感受器细胞受损有关.由于本病逐渐累及黄斑区的视锥细胞,常导致患者的视力显著下降,中央视野检测所记录到图形视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可反映出黄斑区视网膜受累的程度.夜盲患者的暗视功能严重受损,采用眼电图(electrooculography,EOG)测定患者明、暗适应机能具有临床意义.我们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并结合视力与视野测定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眼动辅助脑电假手动作识别方法研究
目的 解决采用单纯运动想象方式难于获得具有明显特征的脑电信号(EEG)进而导致假手动作识别困难的问题.方法 利用伴随大脑思维过程的自然眼部运动所引发的眼电信号增强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获得便于识别的眼动辅助运动想象脑电信号.通过对类内样本集及类间样本集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来选取模式识别的特征变量;再提取待识别信号集与各模式样本信号集间作为特征变量的典型变量,依据其相关性强弱进行分类识别.结果 应用所提出方法进行假手6种动作识别所获得的平均识别率为87.6%,远高于基于单纯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进行对比实验所获得的识别率.结论 眼动辅助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较之单纯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具有更大的类间差异,更强的类内相似度,应用本文方法能显著提高脑电假手的动作识别率.
-
Stargardt病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测评价
目的探讨视觉电生理检测在临床诊断Stargardt病时的作用以及评价视网膜功能的意义.方法对一组14例28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变性的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测,各参数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Stargardt病患者的眼电图Arden比值显著下降;局部视网膜电图的平均振幅显著下降,平均峰时明显延长;暗适应视网膜电图a波、b波振幅和峰时和正常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临床上联合运用眼电图、局部视网膜电图、暗适应视网膜电图检测Stargardt病患者可以较全面评估视网膜功能,反应病变的层次和范围.
关键词: Stargardt病 眼电图 局部视网膜电图 暗适应视网膜电图 -
服用羟氯喹者的视觉电生理检查
目的 对服用羟氯喹者进行视网膜电图和眼电图检查,评价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择正在服用羟氯喹的180例自身免疫病患者,行视力、眼压、眼前节及散瞳眼底检查,其中55例患者行视网膜电图和眼电图检查.每6个月复诊1次.结果 180例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底均正常,55例患者按用药时间分组,各用药时段组Arden比、a波、b波峰时和a波平均振幅及30 Hz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用药13~24月组,-15dB光刺激强度下的b波平均振幅较未用药组和用药3~12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低剂的羟氯喹具有良好的眼部安全性.
-
灯盏花素注射粉剂合色变一号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原发性RP)是一种进行性视网膜营养不良的退行性眼病,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视力减退和眼电图异常为特征性改变,属眼科疑难病之一,目前尚元特别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将2001-01~2003-06我科病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75例本病病人情况进行归纳,以期寻找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
视觉电生理系统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检测人眼静止和诱发电位特征的变化来完成视觉功能的检测,对眼科多种疾病均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可进行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包括震荡电位OPS),视诱发电位(VEP)的检测及频谱分析.我科自1999年5月~10月开展此项新技术以来,已检查患者121例.
-
眼球运动相关EOG信号的波形分析与特征提取
人-计算机交互系统(HCI)是当前计算机与人自然交流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眼眶周围记录的眼电图信号(EOG)可以转化为坐标去控制计算机.本文讨论了与眼球扫视运动相关的EOG波形在时域、频域内的分析及特征的提取,并应用简单贝斯分类算法建立原型系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初步验证了将眼电图信号转化为坐标点的可行性.
-
视觉电生理结果的解读
视觉电生理是一种客观性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评价视神经及视网膜功能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本文通过对临床上常用电生理检查项目结果的解读,阐述其临床意义并对其应用选择给出建议.
-
用瞬目频率评价液晶电视机的偏振光特性对视疲劳的影响
目的 比较液晶电视射出的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对视疲劳的影响程度.方法 64例正常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观看出射光为线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的液晶电视机播放的故事片125min.用眼电图(EOG)记录观看故事片前后及观看故事片过程中的瞬目频率,分析比较瞬目频率的变化特性.结果 线偏振光组观看故事片后的瞬目频率比观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圆偏振光组观看故事片前后的瞬目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时间观看出射光为线偏振光的液晶电视机较出射光为圆偏振光时易引起视疲劳.
-
垂直扫视运动检查在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不同年龄正常人垂直扫视运动峰速的参数;了解该检查的可重复性;研究上斜肌麻痹患者垂直扫视运动的峰速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运动EOG法检查22例正常人(青年组12例和中老年组10例)及18例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垂直扫视运动峰速,正常人中10例在1周至1个月内重复本检查.结果 正常人4个方位的平均峰速均较对称,各方位向上与向下运动、左右眼各相对应方向、中老年组与青年组相对应方向、重复性试验者前后两次检查相对应方向平均峰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斜肌麻痹眼内下方向下运动平均峰速较向上运动平均峰速降低大约20%,而其余方位无明显差异.结论 垂直扫视运动检查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作上斜肌麻痹的定量检查.
-
视觉电生理检测术的护理配合
视觉电生理检查是应用电生理仪测定视网膜被光照射或图像刺激时,在视觉系统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1].它是客观的、无创伤的、定量的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估计预后及疗效鉴定有很大的帮助.较有代表性的检查方法包括: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视觉电生理检查现已成为眼科常用检查项目之一.我院1997年8月至1998年10月,检测1 233例,现介绍如下.
-
视觉电生理技术在中医眼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对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和眼电图在内的视觉电生理技术及相关进展做了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回顾本技术在中医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同时,对本技术应用前景持乐观肯定信念.
-
临床视觉电生理标准化进展
为满足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规范化需要,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近十余年来陆续颁布了系列标准化方案,目前国内实验室规范化状况有很大改进,但距新方案的要求还有差距.本文综述了新方案的主要内容,以便国内实验室提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