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俞清翔;郑忠青;王涛;王江;何占坤;王邦茂

    目的 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 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 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肿瘤切除术在食管间叶源性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方华蓥;张开光;张明黎;王业涛;苟雅雯;吕超蓝;宋继中;叶飞;余跃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 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内镜下切除及其并发症防治

    作者:郭花;汤姗;王晓伟;赵晓军;李娜;王海红;盛剑秋

    目的 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82例SMT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以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进行肿物切除.结果 ESE切除332例,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36例(其中20例为腹腔镜为主内镜辅助腹腔镜治疗,16例为瘤体较大,与浆膜层分界不清,单独内镜下挖除瘤体困难,术中转外科腹腔镜与胃镜双镜联合治疗),STER切除10例,EFTR切除4例.术中穿孔24例,其中内镜下瘤体剥离后发生胃壁穿孔转外科腹腔镜下缝合穿孔7例、内镜下尼龙绳荷包缝合9例、内镜下钛夹缝合6例、内镜下OTSC金属夹闭合器达到严密缝合2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ESE、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STER以及EFTR是目前切除SMT微创、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大多数穿孔可在内镜下达到严密缝合.

  •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新方法的探讨

    作者:郭花;盛剑秋;金鹏;李娜;赵晓军;王海红;王昕;李爱琴;余东亮

    目的 探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肠)镜、超声内镜及病理学、免疫组化证实GIST患者86例,对其中53例患者采用ESE、29例患者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4例患者采用STER法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ESE、双镜联合及STER治疗的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术后风险评估极低危56例、低危17例、中危8例、高危5例.三种方法均无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剧烈腹痛等并发症,瘤体位于贲门者切除后患者贲门功能保持良好,术后随访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有1例中危GIST患者因术后未服用格列卫发生盆腔转移,其他患者无远处转移及复发.结论 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技术、ESE及STER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ESD及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隋新;郭长青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ESD或STER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组织学特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14例经ESD治疗,8例经STER治疗.超声内镜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固有肌层13例.CT检查阳性率27.27%.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肿瘤大小为0.2~3.0 cm,平均(1.35±0.78)cm.STER组的手术时间(51.50±7.61)min,比ESD组的(81.64±6.57)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中出血量STER组(50.00±8.66)mL,比ESD组的(81.42±7.1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MA及Desmin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CD117灶阳性率为68.18%,CD34血管阳性率为45.45%,DOG-1阳性率为 9.09%,Ki-67为<5%阳性.除1例患者STER术后出现食管脓肿,余21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2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 STER和ESD均可用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相比ESD,STER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主要方法.

  •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致皮下气肿及气胸1例报道

    作者:李彬超;宋志红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相对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手术方式,但由于操作的局限性,在术中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下面介绍一例食管平滑肌瘤STER术中发生皮下气肿及术后并发气胸的治疗体会.

  •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护理研究

    作者:王秀英;宋晓静

    目的::探究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疼痛及负面情绪改善.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36.46±20.48)min,住院时间(6.47±0.51)d,切除率为100%,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护理后疼痛评分(2.86±0.61)分,SAS评分(34.18±3.52)分,SDS评分(34.01±3.94)分.结论:经 STER 治疗黏膜下肿瘤患者行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绪.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