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营养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浩;吴国豪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物质及营养支持途径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后各营养支持组.实验结束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检测. 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发生明显损伤,普通肠外营养(PN)组D-乳酸、血浆内毒素水平、细菌移位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EN)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谷氨酰胺肠外营养(G-PN)组(P<0.05),EN和免疫肠内营养(IEN)组细菌移位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①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②谷氨酰胺对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显著作用,但无法取代肠内营养的作用.③免疫增强型营养与普通肠内营养相比,对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并不大.

  • 不同营养方式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浩;吴国豪;周昭彦;刘佳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以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及支持途径对肠屏障功能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将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只,从术后第一天起行7天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第一组为普通肠外营养(PN)组,第二组给予富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G-PN)组,第三组为普通肠内营养(EN)组,第四组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IEN)组,各组营养液的热量及含氮量均相同.营养支持7天后取材,行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肠道形态学和肠壁淋巴细胞分布检测,用循环D-乳酸法测定肠道通透性. 结果:PN组大鼠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隐窝深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EN组肠粘膜形态学明显好于G-PN组(P<0.01).PN组D-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N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EN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G-PN组(P<0.05),EN和IEN组无显著差异(P=0.161).PN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EN组与IEN组无显著差异(P=0.682).PN组肠壁CD4+ T淋巴细胞、IgA+浆细胞分布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IEN组CD4+ T淋巴细胞、IgA+浆细胞分布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肠内营养在维护肠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谷氨酰胺对改善肠屏障功能有显著作用,但无法取代肠内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作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改善肠道免疫功能有显著作用,但对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并不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