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峰值鼻呼吸流量在鼻腔手术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峰值鼻呼吸流量的影响,以确定峰值鼻呼吸流量在慢性鼻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微型峰值鼻呼吸流量仪分别测定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峰值鼻呼吸流量.结果:正常成人的峰值鼻呼吸流量基本保持稳定,4周前后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矫正术明显改善患者峰值鼻呼吸流量,手术后4周增加到近正常范围,和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亦显著增加患者峰值鼻呼吸流量,手术后4周和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峰值鼻呼吸流量,改善患者的鼻通气功能.
-
真菌性鼻窦炎4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鼻窦炎46例的临床资料.11例行改良上颌窦根治术,35例行鼻内镜手术.结果:46例临床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随访3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大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CT有明确的特征性,手术彻底清除病窦内病变组织,建立通畅的长期引流通道是治疗关键.
-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128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51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1%.手术并发症为眶内淤血4例,术后并发症为鼻腔粘连6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临床疗效.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熟练准确,术后定期随访,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64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行内镜下术腔护理,鼻窦冲洗,总结并发症.结果:眶周瘀斑3例,术后出血1例,鼻腔粘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无一例失明、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详熟颅脑、鼻及鼻窦解剖,详细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避免并发症的重要条件.
-
前鼻孔缩窄术治疗萎缩性鼻炎2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鼻孔缩窄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20例该病患者用缝线将前鼻孔缩窄,术后用鼻内镜观察疗效,1年后部分开放缩窄的前鼻孔.结果:20例术后随访1.6年以上,各临床症状有效率均达91.7%以上,无1例复发.结论:前鼻孔缩窄术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较好方法,它保留患者自前鼻孔通气的自然渠道,操作简单,复发率少.
-
鼻窦镜术中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鼻窦镜手术时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期间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20例全麻鼻窦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Ⅰ组10例)和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组(Ⅱ组10例),术中将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值的70%(不低于49.5 mmHg),连续观察两组患者降压期间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MAP均降至60~79.5 mmHg,而Ⅰ组、Ⅱ组硝酸甘油的平均需要量分别为7.33±1.56 μg*kg-1*min-1和2.1±1.8 μg*kg-1*min-1.Ⅰ组心率(HR)和心脏指数(CI)分别增加17.1%~20.1%和20%~40%,而Ⅱ组降压期间HR下降12.1%~14.2%,CI无明显变化,且复压时间缩短.两组均无反跳性高血压.结论:鼻窦镜手术用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可明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并防止降压过程心率增快.
-
上颌窦未分化癌1例
上颌窦癌以鳞状细胞癌为常见,偶有腺源性上皮癌[1-2].在临床上可见鼻咽腔、鼻窦未分化癌的报道,但是病例数量少[3].
-
双蒂粘-软骨(骨)膜瓣移位加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
鼻中隔穿孔修补方法颇多,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双蒂粘-软骨(骨)膜瓣移位加颞肌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鼻内窥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ESS)对病变中鼻甲处理方法与慢性鼻窦炎II型2、3期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214例慢性鼻窦炎II型2、3期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中鼻甲病变包括肥厚、泡性、反向弯曲等解剖变异及息肉样变.依中鼻甲病变程度行中鼻甲下缘激光烧灼, 中鼻甲外侧部矢状切除及外侧部加下部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3~6个月中鼻甲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无鼻腔粘连发生,慢性鼻窦炎II型2、3期的治愈好转率86.4 %(185/214),无效率13.6 %(29/214).结论:对慢性鼻窦炎II型2、3期患者,在术中酌情处理病变中鼻甲,既防止鼻腔粘连的发生,形成一个开放的窦口-鼻道通气引流系统,缩短换药时间,提高治愈好转率,又符合人体鼻腔生理、解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