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与MRI检查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芳

    目的 观察对比CT与MRI检查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鼻咽癌患者100例(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CT组和MRI组,每组50例,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鼻咽部及颅底部侵犯情况的检出率.结果 在患者鼻咽部检查中,CT组检出率为58.00%,MRI组检出率为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颅底部检查中,CT组和MRI组检出率分别为38.00%和60.00%,MRI组检出率显著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与MRI检查均可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进行诊断,但MRI检出率较CT检出率高.

  • 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探讨

    作者:钱秋平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者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结果 在对鼻咽部位的侵犯情况判断中,MRI检查对侵犯口咽、咽旁间隙、海绵窦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与MRI检查对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头长肌、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对侵犯颅底部位(蝶骨大翼、破裂孔、卵圆孔、斜坡)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及T分期的判断中,CT与MRI检查均有效,但MRI检查对鼻咽部位局部侵犯的总检出率更高.

  • MR对鼻咽癌局部侵犯规律及其临床靶区勾画指导意义分析

    作者:梁少波;张宁;李绍恩;卢瑞梁;赵海;张洋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评价鼻咽癌局部侵犯的规律性,探讨临床靶区(CTV)勾画.方法:连续收集具备鼻咽及颈部MR扫描的初诊鼻咽癌患者345例.由两位影像学医师独立阅片,根据受侵的发生率,将各解剖结构划分为高危组(≥35%)、中危组(≥5%~35%)和低危组(<5%)3个等级.结果:高危组解剖结构毗连于鼻咽腔,中危组和低危组解剖结构与鼻咽腔间隔解剖屏障.高危组解剖结构受侵时,毗连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发生率高达54.3%.高危组解剖结构未受侵时,毗连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的发生率<10.0%.高危组或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时,毗连低危组解剖结构受侵的发生率高达40.0%.鼻咽癌非中线结构双侧同时受侵的发生率较低(<10%),椎前肌除外(11.9%).结论:鼻咽癌遵循从近到远逐步进行局部侵犯,跳跃性扩散较为罕见,神经孔道是重要的扩散途径.鼻咽癌非中线结构双侧同时受侵的发生率较低,鼻咽周围解剖结构的选择性CTV勾画是可行的.

  • 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检测差异的对比分析

    作者:戈长征;张定富;徐炎华

    目的 比较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检测差异及其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68例,放疗前5d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和增强MRI.在CT和MRI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和T分期.结果 MRI对鼻咽癌侵及头长肌、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检出率分别为82.4%、85.3%、39.7%、48.5%、54.2%和20.6%,CT的检出率分别为58.8%、70.6%、17.6%、17.6%、29.4%和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对鼻咽癌侵犯鼻咽壁、鼻腔、口咽、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1例(30.9%)T分期发生改变.结论 与CT比较,MRI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发现咽后淋巴结、头长肌、颈动脉鞘区、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病灶.MRI可使患者T分期升级.

  • 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作者:倪晨曦

    目的 探讨比较CT与MRI诊断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结果. 结果 鼻咽部检查结果中,CT与MRI的检出率分别为35.0%和72.5%; 颅底部检查结果中,CT与MRI的检出率分别为22.5%和57.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判断中,CT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与MRI诊断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均有诊断效果,MRI的检出率相对较高,CT可查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临床上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 CT检查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素艳

    目的 分析CT检查在甲状腺肿瘤及肿瘤侵犯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6年7月~2011年7月治疗的20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术后诊断.结果甲状腺癌诊断符合率为95.7%,甲状腺腺瘤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符合率为95.3%.甲状腺癌在颈部侵犯部位包括气管、食管、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诊断率分别为83.3%、87.5%、87.5%和80.0%.结论 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不仅可以作为甲状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在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颈部侵犯中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鼻咽癌局部侵犯的MRI与CT对比分析

    作者:刘岚

    目的 探讨MRI与CT在判断鼻咽癌局部病灶侵犯范围的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部的MRI与CT资料的初诊鼻咽癌病例98例,由两名以上放射学专家分别进行读片,比较两种不同影像方法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显示率.结果 MRI和CT对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和咽后转移性淋巴结方面的显示率分别为93.9%和76.5%;在判断颅底骨质破坏和各通颅孔道侵犯显示率分别为57.1%和29.6%;对颞下窝侵犯显示率分别为26.5%和14.3%;对海绵窦侵犯显示率分别为39.8%和25.5%;对颅内侵犯显示率分别为20.4%和10.2%.结论 MRI在检测鼻咽癌软组织超腔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和各通颅孔道侵犯、颞下窝、海绵窦及颅内侵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CT.

  • 胆囊癌及其病灶局部侵犯的MRI诊断及影像学特征

    作者:刘东旭;周丹;王利峰

    目的:探讨胆囊癌及其病灶局部侵犯的MRI影像学特征及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诊胆囊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MRI与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包括胆管受侵、肝脏直接受侵、肝门淋巴结受侵、胰腺受浸润)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总结MRI诊断胆囊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70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胆囊癌60例、胆囊良性肿物10例.MRI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为96.67%(58/60),高于螺旋CT的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胆囊癌的特异性为80.00%(8/10),螺旋CT为60.00%(6/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胆管受侵与肝脏直接受侵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0/30)与94.12%(32/34),高于螺旋CT的80.00%(24/30)与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胆囊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有利于准确评估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可提高对病灶局部侵犯的检出率,较螺旋CT有更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65例喉咽癌局部侵犯的CT扫描结果分析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作者:邓雪英;苏勇;郑列;谢传淼;尹韶涵

    背景与目的:了解掌握肿瘤局部浸润扩展的特性、准确判定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合理准确地定义和勾画肿瘤放射治疗靶体积的前提和关键.但目前喉咽癌相关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喉咽癌CT增强扫描结果的分析,探讨喉咽癌局部侵犯扩展的特性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8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65例喉咽癌局部浸润侵犯的CT结果.结果:梨状窝癌(50例)容易侵犯杓会厌皱襞(98%)、喉咽后壁(80%)和同侧会厌(82%)、会厌前间隙(66%)、杓状软骨(74%)、声门旁间隙(82%)、室带(72%)、声带(62%)、甲状软骨板(58%)及口咽侧壁(52%).咽后壁癌(14例)容易侵犯梨状窝(100%)、杓会厌皱襞(92.9%)、环后区(71.4%)、椎前筋膜(71.4%)及食管(64.3%).1例环后区癌侵犯梨状窝、喉咽后壁、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声门旁间隙、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及食管.结论:喉咽癌局部浸润扩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直接蔓延侵犯为主,由近及远,与原发癌灶紧邻且局部缺乏组织屏障的组织器官更容易受到侵犯和破坏,未发现跳跃或跨越性侵犯.结果提示放射治疗时常规将鼻咽、颅底作为靶体积进行预防照射似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