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控制能力与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关系

    作者:傅涛;王静;苏庆;郗平;李育

    背景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 Δ~40Δ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Δ和(38.25±14.83)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rs=-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 =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一.

  • 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李岩;石晓庆;张璐;李明武;黎晓新;王凯

    背景 近距离使用电子平板设备是造成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此类设备对人眼调节系统的影响可能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观察短时间进行平板电脑游戏前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以及瞳孔直径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患者平均年龄(11.6±2.6)岁,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R)为(-2.38±1.08)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游戏时间组,分别进行3、5和10 min iPAD电脑平板游戏,采用开放视野红外验光仪记录受试者游戏前后的瞳孔直径和调节数据,将采集的调节数据减去理论调节反应值计算为实际调节反应值,以实际调节反应值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法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以及瞳孔直径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各组游戏前后调节反应曲线的高频信号占总信号功率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 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的调节反应值为(0.74±0.27)D,明显低于游戏前的(0.81±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幅度(RMS)为(0.31±0.08)D,较游戏前的(0.27±0.09)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9,P=0.036),而3 min组和5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调节微波动高频信号均高于游戏前,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高频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3、-2.016,均P<0.05).3个组受试者游戏后瞳孔直径较游戏前均缩小,其中5 min组和10 min组受试者游戏前后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8,P=0.026;t=2.515,P=0.021). 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短时间平板电脑游戏并不加重调节滞后,但是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加及调节反应曲线高频信号成分的增加均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对控制近视进展不利.

  • 青少年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及其与波前像差的关系

    作者:乐融融;郑志利;宋佳丽;吕帆

    背景 人眼在观察外界的物体时,调节反应呈现出持续波动状态.青少年阶段是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这一人群的调节微波动的特点及眼球像差的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目的 研究持续阅读情况下青少年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及其与眼球像差之间的关系,探讨产生微波动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0-2011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定期眼科常规检查的12~15岁青少年54人,包括正视者19人和近视者35例,受试者均进行扩瞳后客观和主觉验光,然后根据受试者近2年来近视屈光度的变化情况将近视眼分为初发性近视组18例和进展性近视组17例.受试者分别在25、33和50 cm距离处阅读计算机显示屏上的文字,使用WAM-5500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 min.将测得的调节反应值经频谱傅里叶分析后将微波动能量按频率划分为低频段组分(LFC) (0 ~0.6 Hz)、中频段组分(MFC)(0.6~0.9 Hz)和高频段组分(HFC)(1.0~1.4 Hz)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受试者全眼像差,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视眼组、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受试眼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和波前像差的差异,对受试者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25 cm和33 cm的阅读距离下,正视眼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2.78±0.35)D和(2.19±0.27)D,明显高于进展性近视组的(2.44±0.33)D和(1.89±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受试者的LFC、MFC及HFC随阅读距离的缩短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阅读距离=8.480、14.270、21.400,均P<0.01),但仅LFC值在3个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115,P<0.05),其中进展性近视眼组LFC能量高于正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 cm:P=0.044;33 cm:P=0.038;50 cm:P=0.032),3个组间MFC以及HF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859、0.682,均P>0.05).在25 cm和33 cm阅读距离下,LFC值与角膜彗差、眼内彗差、全眼总高阶像差和眼内总高阶像差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MFC和HFC与像差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正视眼的调节反应强于进展性近视眼,而正视眼和初发性近视眼调节微波动能量小于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阅读下,调节微波动中仅LFC能量与人眼的高阶像差相关.

  • 附加三棱镜对正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王凯;李岩;石晓庆;吴夕;赵明威;黎晓新

    背景 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进展是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学者采用附加底朝内(BI)三棱镜的方法控制近视的进展,然而由于改变眼的集合会影响调节反应,因此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讨论. 目的 观察正视眼附加不同性质的三棱镜后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正常受试者22人,年龄21~27岁,受试眼均无屈光不正.受试者分别自愿接受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BI和3△底朝外(BO)三棱镜的干预,各种干预过程间隔3 min,测量间隔期间嘱患者眺望远处.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在不同干预情况下记录瞳孔直径和调节反应曲线,采集的屈光度数据减去-3.0D即为调节反应,以调节反应的均方根(RMS)作为调节微波动幅度.采用一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调节反应曲线的频谱特征.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干预下调节反应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瞳孔直径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BI三棱镜和附加3△BO三棱镜后受试眼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0.31±0.78)、(+0.51±0.75)和(+0.18±0.72)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8,P=0.000),其中与未附加三棱镜比较,附加3△BI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增加,而附加3△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滞后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BI三棱镜和附加3△ BO三棱镜后受试眼调节微波动幅度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062,P=0.879).未附加三棱镜、附加3△BI三棱镜和附加3△BO三棱镜受试眼调节反应频谱低频信号功率(0~0.5 Hz)分别占总功率(0~2.5 Hz)的97.5%、98.3%和91.4%.附加3△ BI的三棱镜后受试者的平均瞳孔直径为(5.37±0.69)mm,大于未附加三棱镜受试者的(5.07±0.66)mm和附加3△BO三棱镜后的(5.01±0.6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结论 与附加BI三棱镜相比,附加BO三棱镜能够改善调节滞后,缩小瞳孔,同时减少调节反应中的低频信号成分.

  • 单眼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的影响

    作者:陈茹茹;吕帆;王瑞珺;保金华;乐融融

    背景 平面画面中有多种视觉线索构成深度或距离感知信息,但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哪些深度线索对人眼的调节起主要作用,以及注视距离的不同是否使这种影响存在差异. 目的 研究不同距离的单眼空间深度感知对人眼调节反应的影响,分析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所起的作用. 方法 运用FLASH软件设计4组视标,视标1为静止环形图案;视标2包含大小知觉恒常性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的环形图案;视标3包含线性透视和大小知觉恒常性2种深度线索,动态表现从远至近及从近至远的连续变化的车行轨迹;视标4去除线性透视深度线索,仅表现视标3中车的大小的动态变化.纳入26名22~ 26岁的受试者,球镜度数平均为(-4.06±1.99)D,柱镜度数平均为(-0.38±0.41)D,在矫正视力下单眼分别注视50 cm和33.3 cm的视标,采用Grand Seiko WAM-5500近红外开放视野自动验光仪,以5次/s的调节反应记录方式,全程记录受试者在注视变化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 结果 在50 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标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值为(1.52±0.46)D,远处为(1.37±0.46)D,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值为(1.43±0.35)D,小车为(1.43 ±0.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7).在33.3 cm的注视距离下,由大小知觉恒常性和线性透视共同作用时(注视视表3),由近处的距离感知引起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40±0.53)D,远处为(2.35±0.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由大小知觉恒常性独立作用时(注视视标4),大车的调节反应均值为(2.38±0.48)D,小车为(2.39±0.5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只有线性透视深度线索(注视视标3)参与的由远近距离的心理感知所引起的总调节微波动曲线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结论 单眼的空间深度知觉在一定距离可以影响调节反应.构成空间知觉的深度线索中,线性透视提供了高层次的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起主要作用,而大小知觉恒常性依赖于线性透视等其他深度线索的辅助,其本身对调节反应水平及波动幅度的作用微小,甚至起反向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