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
新生儿轻度窒息史对排尿次数及排尿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轻度窒息史对新生儿出生7 d后排尿次数和排尿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分娩89例新生儿按照有无出生窒息史分为观察组(轻度窒息史,n=44)和对照组(无窒息史,n=45),比较两组新生儿排尿次数及排尿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期间两组新生儿总排尿次数为685次,其中观察组447次,对照组238次。观察组新生儿平均排尿次数(8.82±2.8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清醒排尿率和膀胱排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重正常组排尿次数为291次,体重正常组为156次。低体重组平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9.61±3.12)、(20.55±7.16)ml]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残余尿量、清醒排尿率和膀胱排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轻度窒息史新生儿有可能增加排尿次数,轻度窒息低体重新生儿的平均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有可能增加。
-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到2017年2月选择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但结果正常的成年女性7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的常规检查、尿动力学检查与充盈期膀胱压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QOL)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大尿流率(Qmax)值都低于对照组,大膀胱容量(MBC)与残余尿量(PVR)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排尿压(MVP)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1、B2与逼尿肌压力(Pdet)值分别为(13.44 ±3.29)mL/cmH2O、(18.22 ±4.21)mL/cmH2O和(20.65 ±4.51)cmH2O,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3 ±4.19)mL/cmH2O、(40.20 ±5.29)mL/cmH2O 和(30.89 ±5.82)cmH2O(P <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的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与IPSS评分、PVR、MBC 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QOL评分、Qmax、B1、B2、Pdet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尿流动力学可以客观动态地观察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尿道功能,充盈期膀胱压检查可有效反映患者的膀胱顺应性,两者联合使用都可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进行疾病诊断.
-
小儿遗尿停抗利尿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小儿遗尿停对正常小鼠和肾虚大鼠的抗利尿作用,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小儿遗尿停对正常水负荷幼年小鼠排尿次数及排尿量及对肾阳虚幼年大鼠排尿次数和排尿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儿遗尿停高(71.2g/kg)、中(35.6g/kg)、低(17.8g/kg)剂量均可显著减少1-5小时各个时间段小鼠的排尿次数和排尿量(P<0.01);小儿遗尿停高(49.8g/kg)、中(24.9g/kg)、低(12.5g/kg)剂量均可显著减少1~5小时各个时同段肾阳虚大鼠的排尿次数和排尿量(P<0.01).结论:小儿遗尿停具有良好的抗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