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所属专业:
齿状-红核-丘脑束文献资料
-
弥散张量成像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前后MRI和CT等影像数据,通过软件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2例病人为单侧震颤症状仅植入一侧电极,5例病人双侧震颤植入双侧电极,每侧电极4个触点,电极触点共48个.排除刺激引起副作用的触点6个,实际有效电极触点42个.计算有效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近空间距离,分析震颤改善程度与距离的相关性.结果 在同一刺激参数程控下,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近空间距离,震颤改善率>50%组为(1.74±1.13)mm,震颤改善率≤50%组为(2.76±1.22)mm;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近空间距离与震颤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R=0.55,P<0.05).结论 DBS作用于齿状-红核-丘脑束,与震颤改善相关,未来需进一步严密设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应用价值,以实现精确靶点定位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