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岭南针灸名医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学术探析
[目的]探讨岭南针灸名医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的学术成就。[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认真研读原文,对全书进行总结、概括。[结果]《科学针灸治疗学》的学术思想可概括为:针灸治疗具有科学性;确定穴位正确位置的标准;分析各病证的治疗原理;中西汇通治疗疾病;针灸治疗成功的内外因素。[结论]本书汇通中西医学,开中西医学汇通之先河;其丰富的针灸学知识,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在一定意义上推广了针灸医学的发展。曾氏的治学经历及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西医学教育的简要评述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西医学教育主要存在有教会、政府和私人三种办学主体.在此期间,西医教育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我国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体系.该段时期积累的办学经验对当今高等教育有着如下启示:兼容并包,多元办学模式并存;联合办学,平衡教育资源;完善立法,加强监督引导等.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逐步走向辉煌.
-
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教育思想探析
江苏籍中医医家在民国时期为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克服重重阻碍,先后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学校.办学宗旨秉承"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医德教育倡导"精益求精,仁义博爱",教材编写主张"中体西用,中西汇通",教学坚持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学术研究与交流.其教育理念与思想为当今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是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人才辈出.近代中医学校所做的各种探索可指导现代中医学校体制的完善,同时也为现代中医学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素材.民国时期中医学校以学校教育为主,师带徒为辅;主张中西汇通,崇尚经典;重视临床,加强实践.这些特点可以为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特点评介
在搜集整理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将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民国时期旅沪的福建医家浅析
近代上海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桥梁,更是中西医药交流的中心.吸引着各地中医汇聚上海,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福建医家,本文试对民国时期旅沪福建医家的生平、旅沪经历对他们学术、医术上的影响进行探讨.
-
清末民初粤省的麻风救济活动
麻风又称癞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我国古代曾称为"疠风"、"大风"、"癞"、"恶疾大风"、"天刑病"等.据民国时期相关统计表明,中国的麻风病患者多,约占全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广东、云南麻风之多为全国之冠,而尤以广东为"<'1>.本文试结合有关史料,对清末民初时期广东省麻风院的分布情况以及粤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麻风病人的救济情况做一论述.
-
民国名人的养生之道
民国时期堪称乱世,军阀混战,枭雄称霸,外患不断.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不少名士在养生方面还是颇有研究的,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被誉为"中国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享年95岁,是民国名士中的老寿星.让人惊奇的是,少年时的梁漱溟并不喜欢运动,体质孱弱,到6岁时还不会自己穿裤子.中年之后的梁漱溟开始研究养生之道,并将自己的养生心得以诗联的形式写在书房里:"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他一生待人随和,淡泊明志,真正做到了"欲养生,先养心".
-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
民国广东针灸医籍考
民国时期的广东针灸医学在摸索中前行.本期广东针灸医家医籍有周仲房的<针灸学讲义>、梁湘岩的<针灸科讲义>、曾天治的<科学针灸治疗学>等等,对这部分内容的挖掘整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的发展,并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66年孝义路
“七位亲人我都养老送终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66年来,他没放弃任何一位亲人,七位老人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直至黄发鲐背,无疾而终.他就是河北廊坊文安县口上村的八旬“仁义孝子”王百根.2014年8月,王百根荣登“中国好人榜”.王百根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他的高祖是民国时期被当地政府授予“济世活人”的名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
-
珍蔬青菜
霜打后的矮脚青菜,是田园珍蔬.用猪油清炒,肥糯香甜.碧绿的菜叶,金黄的油星,盛在青花大碗里,赏心悦目.讲究一点,去掉老叶,只吃中间的菜心,再加若干鲜菇共同煸炒,也是一道上品.据说,民国时期,湖南某军阀喜食菜心,做一盘“清炒菜胆”要两担青菜方可做成,原因是每棵青菜只取中间半寸长的嫩心.
-
袍哥开年会
晚清、民国时期,袍哥与青帮、洪门被称为中国三大帮派.其中袍哥比较特殊,主要集中在西南一带,特别是四川地区.袍哥一说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头彩难逃我手心
民国时期,以中彩为诱饵的骗局,屡见不鲜.当时,上海有一家书局,老板姓沈.为了招徕顾客,他想了个以彩票售书的妙法,把一个小木箱放在柜台上,内藏纸卷几百个,均写明号码.一号为头彩,中彩者,得双凤牌风琴一架;二号为二等奖,可得留声机一部.以下各奖,或铅笔,或练习簿不等.凡购买书款满一元者,即可摸彩一次.门口的黑牌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头彩尚在,号号有奖.”
-
民国男人三件衣
西装说民国,绕不过梅兰芳.说民国时尚,更是不得不提梅兰芳.照片中的梅兰芳通常有两种形象,一种是舞台形象,一种便是西装革履.民国时期以西化为时髦,当时的西装基本是靠裁缝来缝制.
-
郎中与县官对对子
民国时期,有个县太爷自以为是天下奇才,喜欢与人比咏诗作对.有一天下雨,县太爷硬要一个看病的郎中与他对对子.郎中无奈,只好硬着头皮,等着县太爷出题.县太爷以郎中打着的雨伞为题,道出一联:黑柄双雨伞;郎中不会对对子,只好顺口打哇哇:银翘八宝盘.
-
张锡纯妙用三七消肿
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师、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开山鼻祖张锡纯一生痴迷于对药性的研究.一次,张锡纯在睡觉前把窗子打开一条小缝,然后就一觉睡到天亮,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边脸肿了起来.张锡纯分析,自己一定是受了风寒而患上了“风肿”,于是想用发汗疏风的方法进行调理.由于熟悉西医,所以张锡纯先用了一点阿司匹林,汗倒是出了不少,可脸上的肿却没见消.
-
老舍怎样申请加薪
加薪,是一件令职场中人感到兴奋的事.但是,申请加薪却成了一个十分敏感、难以把握的事情,需要考虑该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很好地实现加薪这个美好愿望.现代职场中存在加薪的问题,其实民国时期也有.民国旧刊<越国春秋>上就有一则讲述老舍申请加薪的小文.
-
民国三部中医法规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进入法制社会,医患关系的主要内涵也是法律关系.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对中医实施严格管理.1912-1949年,中央政府颁布了18部中医法规,以其中三部法规为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医法规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资格认证,民国中医法规的宗旨是强制养成合格中医,以期从根本上杜绝庸医的形成.1949年,中医必须通过资格认证才能执业,充分体现民国时期中医法规引导中医发展方向的作用.
关键词: 中医法规 民国时期 《中医条例》 《管理医士暂行规则》 《医师法》 -
民国内衣的束放之争
西风东渐给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变迁带来巨变,面对内衣影响大的莫过于观念的更新.小马甲流行一时在民国初年,女性即使睡觉,也要穿着长过膝盖的长背心,减少身体的裸露,出门时在旗袍、大褂里面,必须穿上马甲、胸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