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黑龙江口岸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状况初探

    作者:孙秀峰;丁淑丽;呼满霞;郭晓明;赵刚

    [目的]对黑龙江口岸蜱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进行调查,为口岸病媒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黑龙江10个口岸蜱类进行采集,并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在黑龙江口岸采集的蜱类样本中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全沟硬蜱的感染率高.[结论]中俄边境口岸蜱类携带病原体具有复杂性.本次研究为控制中俄边境口岸发生蜱传斑点热疫情提供了预防控制依据.

  • 内蒙古奇乾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调查

    作者:周磊;汤芳;栾进;刘玮

    目的 了解内蒙古奇乾地区媒介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4月,在内蒙古奇乾地区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媒介蜱样本中SFGR的感染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 共采集媒介蜱320只,其中全沟硬蜱293只(91.56%)、森林革蜱22只(6.88%)、嗜群血蜱5只(1.56%).媒介蜱SFGR总阳性率为47.50%,其中全沟硬蜱阳性率为46.42%,携带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CRT)、拉欧蒂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R.raoultii)和黑龙江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ii,R.hei)3种基因型;森林革蜱阳性率为59.09%,携带CRT和R.raoultii 2种基因型,嗜群血蜱阳性率60.00%,携带R.hei基因型.结论 内蒙古奇乾地区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媒介蜱中携带SFGR基因型存在多样性,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 广东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作者:何剑峰;郑夔;黎薇;罗会明;李灵辉;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目的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广东省人群、宿主动物感染状况;用聚合酶链反应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用血清学试验、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860份自然人群及321份鼠类血清标本,发现健康人群平均阳性率为3.84%,各调查点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2.39,df=8,P<0.01),山区和平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32,df=1,P>0.05);鼠类阳性率为4.67%,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的阳性率分别为11.59%、12.90%和3.13%;在针毛鼠、白腹巨鼠、板齿鼠发现斑点热自然感染抗体是国内首次报道;采集鼠脾标本321份,未分离出菌株;自鼠体表采集到蜱394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采集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对GDFK58-2000和GDFK59-2000的OmpA基因起始部位533 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核苷酸进行比较,GDFK58-2000、GDFK59-2000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00%,推断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宿主动物、媒介及病原学上证实广东省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

  •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作者:郝永建;曹务春;高淑萍;张泮河;赵秋敏;杨红;张习坦

    目的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Mr)190×103]外膜蛋白A(R.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6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3.81%和7.41%;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100.00%,与DnS 2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0%;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90、HⅡJ-054的同源性分别为88.00%和86.00%.结论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 基于ompB基因序列的立克次体精河株的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

    作者:张军;焦艳梅;陈梅玲;温博海;杨晓

    用PCR方法扩增新疆分离的斑点热立克次体精河株(Rickettsia sp.Jinghe)的外膜蛋白B基因(ompB)并测定其序列,将精河株ompB基因序列与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ompB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精河株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有近的亲缘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水平可将精河株列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一个新种.

  • 东北林区啮齿动物中蜱媒立克次体检测及复合感染研究

    作者:王卓;王茸;周德壮;杨义军;于淼;王峰;冯立;吴益民

    目的 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感染多种蜱媒立克次体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采集的野鼠标本进行无形体、埃立克体16S rRNA和斑点热立克次体(SFGR) ompA基因片段检测.结果PCR检测鼠脾标本共132份,埃立克体、无形体、SFGR阳性率分别为14.39%、6.06%和10.61%.其中,集安66份,埃立克体、无形体、SFGR的阳性率均为7.58%;宽甸66份,埃立克体、无形体和SFGR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4.55%和13.64%,埃立克体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形体和SFGR(x2=8.058,P=0.018).宽甸野鼠以埃立克体感染为主,阳性率明显高于集安(x2=3.935,P.=0.047).不同鼠种埃立克体、无形体和SFGR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黑线姬鼠13.79%、6.90%和13.79%,林姬鼠20.00%、4.00%和8.00%.132份野鼠标本中,埃立克体与无形体复合感染标本2份(1.52%),埃立克体与SFGR复合感染标本3份(2.27%),复合感染率为3.79%.结论 调查地区野鼠中无形体、埃立克体、SFGR感染普遍,且存在复合感染,说明可能存在三者混合自然疫源地.

  • 浙江省在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片段

    作者:姜理平;莫世华;郑寿贵;孟真;程苏云;谢淑云;叶晓东

    目的 了解蜱、鼠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DNA片段.结果 在金华市金东区捕获社鼠2只,黄毛鼠10只,黑线姬鼠4只,用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PCR检测49只中华硬蜱,阳性8只,阳性率16.33%.结论 初步认定浙江省存在斑点热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

  • 二连浩特口岸羊寄生蜱种类及蜱媒病原调查

    作者:曹晓梅;柳文进;乔舜;房魏;杨鹏飞;魏怀波;田丽;姚李四;郭天宇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羊寄生蜱种类及蜱携带病原情况.方法 对蜱进行形态学种类鉴定,然后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使用PCR技术对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羊寄生蜱439只,包括亚东璃眼蜱、森林革蜱、草原血蜱.从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例,检出率为0.227 8%,其他病原未检出.结论 在二连浩特口岸地区蜱种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

    作者:熊小路;焦俊;温博海

    研究证明黑龙江立克次体能够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和BALB/c小鼠,引起小鼠菌血症和器官损伤;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黑龙江立克次体毒力相关基因.表面蛋白质组分析鉴定了黑龙江立克次体和立氏立克次体的表面蛋白,用表面蛋白免疫C3H/HeN小鼠,发现某些表面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并揭示这些保护性抗原均能够诱导抗原特异CD4+和CD8+T细胞增殖并产生和分泌IFN-γ和/或TNF-α,以及诱导高水平特异性IgG2a产生,在这些免疫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使小鼠有效抵抗立克次体感染.用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Tim-3高表达或低表达人血管内皮细胞以及Tim-3高表达转基因小鼠,结果有力证明Tim-3高表达能够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小鼠抵抗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

  • 黑龙江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斑点热立克次体 DNA的检测

    作者:冯立;王卓;杨军;于淼;王立强;邱广斌;翟如波;吴益民

    目的: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 基因特异的PCR ,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 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 .JL-02同源性为99.30%,与 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 Rickettsia sp .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 广东省首次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作者:何剑峰;黎薇;郑夔;罗会明;李灵辉;董新民;毕德增;张远富;常炳功

    目的从宿主动物及蜱中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了解广东省是否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方法从广东省封开县七星自然保护区采用笼日法捕活鼠,采集鼠脾及鼠表的蜱,用PCR进行初筛,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分离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采集鼠脾103份,鼠表的蜱38匹;从2只针毛鼠体表捉获的蜱中分离到2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命名为GDFK58-2000株、GDFK59-2000株立克次体,经血清学鉴定为西伯利亚种.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广东省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