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李志道教授用分经辨证和气至病所针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作者:李兰媛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辨证包括辨病性和辨病位两个方面,针灸治病,往往更侧重于辨病位.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以大腿及小腿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适合保守治疗的病例中,针灸治疗一般多有肯定疗效.李志道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小腿疼痛部位不同,采用分经辨证,施以气至病所针刺法,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分经辨证是基础,气至病所是关键.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作者:郭冠华;燕平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

  • 第二掌骨侧穴位治疗胆囊结石诱发“气至病所”探析

    作者:田舜莲

    目前不少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耳穴与体穴并用是针灸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有效方法[1].但对第二掌骨侧穴位在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的作用的研究较少.笔者2001年在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实习期间观察了1例针刺第二掌骨侧穴位诱发"气至病所"的胆石症患者,报道如下.

  • 电针镇痛时“气至病所”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熳;陈文玲;欧阳兴飚;施静;刘晓春;关新民

    目的建立电针镇痛时"气至病所"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作为局部炎症痛病灶,观察电针胆经阳陵泉、外丘穴对支配病灶诱发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注射福尔马林后0~80min腓肠神经放电频率显著增加;电针能降低注射侧腓肠神经放电频率。结论循经电针大鼠阳陵泉、外丘穴可通过外周神经机制促使针刺信息传导至福尔马林试验所致足底病灶局部区域,改善反映病理性感觉传入的有关指标,从而建立电针镇痛时"气至病所"的动物模型。

  • 李志道教授“分经得气”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作者:尹伯阳;李志道

    “分经得气”法是李志道教授提出的一套针刺方法,此法善治由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一类病症.李志道教授重视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将坐骨神经痛分成阳明少阳型、太阳少阴型和阳明少阳、太阳少阴混合型3型.运用“分经得气”法治疗时,依据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和疼痛位置选穴,针刺时强调对针感传导路径的控制和把握,使针感传导方向与疼痛位置保持一致,再于疼痛神经分布区域排刺,以提高疗效.

  • “得气”含义及客观化研究

    作者:张玲;申松希;朱世鹏;许咏思;任晓暄;郭盂玮;赵雅芳;李晓泓;嵇波

    得气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内经》中以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客观指标,并始终描述为针刺过程中医者的客观感应.清代后,至现代针灸学定义中多将得气等同于针感,尤以患者的感觉为重.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得气与痛感的区分及其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多.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国际上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仍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因而其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其生物学机制成为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可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疗效,探索客观界定得气的标准.

  • 声电鍉针治疗对甲亢病人白细胞影响的观察

    作者:温福生

    甲亢病人可以出现白细胞减少;在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亦可出现白细胞减少[1.2].本文应用电()针气至病所治疗甲亢疾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浅议灸法

    作者:张国贤;张缙;李璇

    纵观近几十年来针灸的发展,灸法在文献研究、灸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灸法临床应用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灸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从《十一脉灸经》、《内经·灵枢》到黑龙江关于"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探讨经气向心而行的循行规律,结合当代针灸临床经验,指导我们灸法临床,验证向心而行的经气循行规律,从而探索灸法的未来发展,为中医外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段彩琴

    "气至痫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床中"气至病所"常有事半功倍之功.

  • 浅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理论对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春刚;康千红

    通过分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两种理论,使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依据得以充实.结合文献和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单纯运用“气至病所”或“针至病所”理论,对如何通过针刺得气来改善病症进行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双方的优点彼此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弥补单一理论的缺失.

  • "气至病所"针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耀

    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 气至病所对冠心病R-R间期复常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敏;贾丽梅;齐建华

    研究证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拟就治疗冠心病前后1482幅心电图R-R间期的变化,分析气至病所治疗对心动周期的作用.

  • 浮针疗法与针至病所理论之关系

    作者:许荣正;王美萍

    符仲华老师的浮针疗法的提出与应用,是对传统针灸疗法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它具有操作便利,镇痛效果确切等优点;临床上以骨伤及软组织疼痛为主病,以消除局部阳性压痛点(MTYP)为目的 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 影响气至病所的因素初探

    作者:张爱军

    众所周知,针刺临床疗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是根据经脉-腧穴、气血运行、脏腑经脉相关理论,取远道穴位,通过调气针法,使针感直达患处而实现.《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标幽赋》亦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病所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气至病所的有效性偏长于治疗激发十二经经气循行的以显性感传的形式为主(包括隐性感传),以治疗循经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脉与脏腑气机疾病为基础[1].如针刺十二皮部、络脉、十二经筋等,临床多以隐性感传或者疼痛方式发挥作用,本文仅讨论气至病所中的显性感传.

  • 合谷穴烧山火"气至病所"与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作者:徐杨青;刘建武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茎乳孔的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周围性面瘫.

  • 热敏灸配合肾着汤加减治疗寒湿型腰痛

    作者:孙小波;谢赣平;邱崇慧;杜兰翔;高雪花

    寒湿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其病情缠绵,治疗颇为棘手.热敏灸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艾灸方法,全称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全新的艾灸疗法.

  • 气至病所验案四则

    作者:代朴丁;田赟;陈哲

    气至病所是指通过针和(或)灸的方法,促使感应朝着病所的方向传导,终达到病变部位,调整阴阳,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举例如下.1 慢性肥厚性鼻炎男,35岁,2008年1月20日就诊.诉间歇性鼻塞7年余,持续加重半年.7年前在灰尘较重的砖厂工作诱发鼻塞流涕,间歇发作,症状时轻时重,昼轻夜重,遇寒加重,迁延日久.近半年来鼻塞持续加重,自觉嗅觉明显减退,夜休或鼾声连连、或鼻塞致醒、或以口呼吸,头晕头重.经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服中西药物疗效不显.素体肥胖,涕黏而稀少,舌质稍黯、苔白腻,脉滑.证属痰瘀阻(鼻)络.取治鼻穴(即蝶腭神经节,位于颧骨的下缘,相当于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合缝线隆起部后方,在下关穴前方约1.5 cm处弓形凹陷处)针刺,一次治疗仅取单侧,行快速捻转加小幅度提插手法,行针2s,患者面部产生剧烈电击样感觉,顿感鼻子通气显著改善.留针10 min,期间再行针1次.

  • 针刺“气至”及“靶向针灸”说探析

    作者:雒成林;毛忠南

    针刺临床强调得气与调气,《灵枢》中即有“气至”“得气”等术语,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出现了“气至病所”“靶向针灸”等各种说法.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关于针刺“气至”的文献,认为“气至”包含“得气”及“气调”两层含义,“得气”是针剌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气调”则是经过治疗后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而与“气至病所”相比,则“靶向针灸”在临床更实际,应用更广泛,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 热刺法针刺风池穴为主I临证举隅

    作者:李艳;沈特立

    热刺法是张缙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造的一种针刺手法,强调欲求热,须先求得良好的胀感,在胀的基础上求酸,然后用手握住针柄,使力贯于针中,或在天人地三部施以九阳数,以取热,或用三种简易取热刺法,即按针取热、刮针取热和搓针取热.无论哪一种取热刺法都要求术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控制经气和基础针感,要以指力通过毫针激发经气,再凭精确的指感来辨别经气的变化情况,形成医患之间的反馈系统来不断调整针刺方法组合和力度的变化,这样才能在行取热刺法时获得满意效果.热刺法即当针刺入穴位中施手法时,患者感到针下发热,随即热量扩散至穴位内,然后整个患部发热.该手法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沈特立老师在临床过程中,应用风池穴为主取热刺法治疗头面、五官、颈项疾病体会颇深.笔者在此记录整理之,并加以剖析,以飨同道.

  • 导气针法探讨

    作者:吴节;蔡雪梅;汪娟;赵真豪;梁静

    导气法具有取穴少、疗程短、疗效显著的特点.但要成功地做到气至病所却并非易事.作者在20余年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在深入研究古代医家对导气法论述的基础上,自创搜气手法,并结合多种得气、调气、守气手法,摸索出了一套简便易学、成功率高的"导气针法",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探讨了"导气针法"产生的源流及作者对导气法操作要领的体会,并详细介绍了作者创新后的"导气针法"的操作.

41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