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抢救。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紧急实施CPR患者226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118例及常规组108例,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56例(47.5%),高于常规组24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心搏骤停期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助于将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
围心搏骤停期的意义与应对策略
患者意识消失与心肺骤停前的短暂阶段称为围心搏骤停期[1],又称为灰色区域(grey area)[2].认识到患者心肺骤停前的围心搏骤停期将有助于第一反应者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并提供有效的急救措施,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现代心肺脑复苏的进展
自从60年代心肺复苏(CPR)以来,不少患者重新获得了生存机遇,这期间,国内外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了标准化CPR,于2000年出版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不仅许多内容做了修改和补充,而且提出了围心搏骤停期的新概念.本文就现代心肺脑复苏(CPCR)介绍如下.
-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
随着现代复苏术的飞速发展,心肺复苏不仅仅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而开始注重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评估救治与护理,因此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群体的力量至关重要.
-
冠心病患者围心搏骤停期的院前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急症心搏骤停的干预措施.方法针对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诱因及冠心病类型进行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结果接诊急救49例患者,实施干预后无一例发生心搏骤停,顺利转入CCU或ICU.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围心搏骤停期进行干预,可大限度地减少心搏骤停情况的发生率.
-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抢救.方法 回顾分析2004-05-2007-05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13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及常规组,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28例(47.5%),高于常规组12(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即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这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护理人员围心搏骤停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问卷,将临床各科室318名护理人员分为A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和B组(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护理人员在掌握围心搏骤停期各方面知识技能上的差异.结果 在围心搏骤停期的判断水平及处置能力上A组优于B组,对围心搏骤停期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都表现出强烈的需要.结论 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对围心搏骤停期的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的掌握程度有差别,需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
围心搏骤停期影响心肺复苏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围心搏骤停期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术(CPR)的成功率.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期间15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现场急救措施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156例实施CPR的患者,复苏成功率达47.5%.结论 通过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管理,使用推广规范的CPR技术,有效地提高了CPR成功率.
-
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对策,以便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方法:对156例心肺复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复苏成功50例.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有助于提高CPR的成功率.
-
婴幼儿围心搏骤停期复苏时机探讨
近期我院对3例因气道严重梗阻致低氧血症、同时伴严重心动过缓的患儿,于围心搏骤停期及时施行心肺脑复苏(CPCR),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