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斌;代艳;崔恩东;代吉寿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在3D-CTA指导下经血管内介入栓塞的71例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诊结果.结果:均经3D-CTA确诊后,采用血管内介入进行栓塞治疗,68例动脉瘤腔完全栓塞,3例患者动脉瘤遗留少许瘤颈,1例术中破裂,治疗后预后良好,经DSA随诊后发现2例动脉瘤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后治愈.无死亡病例及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动脉瘤介入栓塞前行3D-CTA检查能及时诊断和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 3 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沈旭明;舒张;邱玉发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发病急,死亡率高。加强其早期诊断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临床中常常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存在风险高,创伤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缺点[3-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时间短、层厚薄、图像清晰的优势[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魏栋;胡卫星;顾培元;李猛;幸标;张寒;陈功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3D-CTA辅助的脑深部肿瘤显微手术病例,评估术前肿瘤的3D重建效果及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肿瘤的术前3D重建图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大小、轮廓以及邻近血管、骨质,并与术中实际观察一致.27例病例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随访优良22例.结论 3D-CTA能够准确提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影像,并能够任意调整、测量及模拟手术入路,对于脑深部肿瘤选择佳手术入路、规避术中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 三维CTA及重建在颅底占位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袁哲星;陈宁;许金虎;许云;邹元杰

    目的 评估三维CTA及重建在颅底占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经CT、MRI证实为颅底占位的患者行3D-CTA检查,采用AW4.0软件进行图像重建;NNg 10 例行MRA和DSA检查.结果 3D-CTA能清晰显示颅底占位的形态及其与邻近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结论 3D-CTA提供的占位与邻近血管、颅骨的三维空间关系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风险评估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丰;王鸿伦;徐建华

    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是一项有创性并有一定并发症的检查.3D-CTA以其快速、无创、低价等优点,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价值[1],现对我院行3D-CTA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32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 CTA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李建荣;应小丰;魏雨雨;叶世泰;潘海鹏;陈铮立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7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CTA检查结果,结合DSA造影结果及手术,评价CTA在自发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7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动脉瘤27例,CTA发现25例,17例根据CTA提示直接开颅手术,4例经CTA发现动脉瘤后急诊行栓塞治疗;脑AVM19例,首次CTA检查发现14例阳性,3例首次CTA及DS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年后CTA复查发现异常血管团,经DSA检查证实后手术治疗.2例首次及2周后CTA检查阴性,但DSA检查阳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CTA不显影,MRI+增强及手术病理证实.烟雾病5例,静脉畸形2例,为CTA与DSA证实.其余15例CTA、DSA未见明确病因.结论 CTA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是一种无创、快捷有效、安全的影像学方法.

  • 640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开创;赵元元;张卫华;王卫余;雷兵

    目的:通过3D-CTA与3D-DSA的对比,评价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53例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后行开颅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诊断的价值。结果3D-DSA准确检出所有动脉瘤57个,3D-CTA准确检出56个,遗漏1个,两者的检出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将3D-CTA与3D-DSA影像上所测得的瘤颈、瘤体直径比较,检查结果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0层3D-CTA具有无创、经济、便捷的优点,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率,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部分动脉瘤可以只凭3D-CTA指导手术。

  •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急诊手术

    作者:杨岳炜;彭思民;揭芳剑;黄俏春;陈伟;俞国鑫;俞若锋

    目的 探讨CTA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脑血管3D-CTA检查,根据CTA结果行手术治疗. 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3D-CTA检查均提示脑动静脉畸形,入院后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及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术后死亡1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轻残2例,其余恢复良好.术后DSA检查12例,脑动静脉畸形全切除9例,1例行主要供血动脉阻断,未行畸形血管切除,2例有脑动静脉畸形部分残留后行伽马刀治疗. 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切除畸形血管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前3D-CTA检查对手术有重要意义.

  •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揭芳剑;杨岳炜;彭思民;黄俏春;陈伟;钱旭东

    目的 探讨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49例凝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行3D-CTA检查后30例检出动脉瘤.结论 可利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作出快速诊断.

  •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作者:范炳华;许丽;林敏;李伟;汪芳俊;徐泉珍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作者:范炳华;许丽;林敏;李伟;汪芳俊;徐泉珍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推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 幕上急性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王振忠;章卫桥;郑钧;张志杰;诸葛启钏

    目的 探讨幕上脑动静脉畸形(AVM)急性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3例幕上急性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10例急诊行血肿清除+AVM切除术治疗,其中8例术前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其余13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0例行AVM切除术,3例先行栓塞治疗后手术切除AVM,观察患者疗效.结果 2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为AVM.12例术后DSA复查,9例畸形血管团消失,3例部分残留,死亡3例,其余20例随访9个月~2年均未再次破裂出血.其中恢复良好14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3例.结论 3D-CTA用于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术前诊断价值.

  • 头颈部3D-CTA与3D-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作者: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买买提力·艾沙;麦麦提力·米吉提;周庆九;栾新平

    目的 通过颈动脉狭窄诊断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与CT血管造影(CTA)的比较研究,探讨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94例做过CTA且在2w内做过DSA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CTA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7.0%,正确指数(Youden's index)为94.1%;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2.结论 3D-CTA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同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3D-CT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守玉;修长波

    为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4例的3D-CTA资料进行了分析.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谢飞;陈志远;马青松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早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08-10-2012-10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获取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个数及其动脉瘤颈与载瘤血管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 T A图像清晰可见颅内动脉主干及分支,与DSA图像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瘤大病灶者直径16.5 mm ,小病灶者直径1.1 mm。40例患者中共检查出动脉瘤48个,其中33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3D-CTA方法检查出动脉瘤42个,DSA方法检查出动脉瘤45个,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更能清晰显示载瘤血管与动脉瘤颈形态的三维立体结构,同时,清晰显示周围颅底骨质与动脉瘤体的三维立体关系。结论3D-T C A可有效应用于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有效地评价颅内动脉瘤形态,作为影像学检查的常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CTA DSA
  • 3D-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作者:杨致远;高鹏;陈静;任向阳

    目的 探讨3D-CTA检查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中DSA检查阳性的46例病人与之前所做的CTA结合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3D-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检查顺利,无1例出现异常情况.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中所见作比较,3D-CTA能够清晰显示38个动脉瘤病灶,可以观察到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完全吻合率达到100%;5例DSA显示动静脉畸形,3D-CTA显示4例,检出率80.0%;2例在DSA检查中未发现,3D-CTA诊断为动脉瘤,检出率91.6%,其中小脑下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结论 3D-CTA具有无创伤,检测迅速,定位准确,检查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作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蒋莉莉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83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先进行脑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成像检查,再进行全脑血管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查出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83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脑3D-CTA成像技术查出颅内动脉瘤34例,38个动脉瘤.全脑血管3D-DSA成像技术查出动脉瘤53例,61个动脉瘤.结论:3D-DSA成像技术阳性率明显高于3D-CTA成像技术.特别是对微小动脉瘤检出,以及对“罪犯”动脉瘤的分析明显优于3D-CTA成像技术.

  • 28例颅前窝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李正阳;左德献;吾太华;马赞;邓少勇;苏世星;许锡镇;罗似亮

    目的 探讨颅前窝底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并评估3D-CTA的手术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显微手治疗的28例颅前窝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以3D-CTA为导航,根据脑膜瘤与颅骨及周围血管的三维立体关系设计手术入路.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Ⅰ、Ⅱ级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4例.除1例术后早期死亡外,27例术后随访10~56月,复查颅脑MRI无脑膜瘤复发;2例有癫痫,1例短暂尿崩;15例视力好转,2例术前单眼失明无恢复,1例术前单侧眼有光感术后该侧眼失明;23例恢复工作,4例生活可自理.结论 根据颅前窝底脑膜瘤发生部位和扩展范围,以3D-CTA为导航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效果良好.

  • 3D-CTA在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廖毅超;胡国庆;顾建华;金海康;李强;刘莉;李信;葛爱亮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的价值.方法 2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行3D-CTA检查,8例同时行常规DSA检查,20例行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21例共计发现25个动脉瘤,3D-CTA检查发现24个动脉瘤,在1例多发动脉瘤中3D-CTA遗漏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能显示该动脉瘤,同时发现载瘤动脉存在脑血管痉挛.20例24个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术后存活14例(恢复良好12例,差2例),死亡6例,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数目、位置、载瘤血管、瘤顶指向、瘤体及瘤顶大小与3D-CTA显示基本吻合,无假阳性.结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快捷、安全、可靠的优点,并可显示动脉瘤立体结构,可作为重症破裂动脉瘤及年老体弱患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术者可依据3D-CTA提供的信息指导手术.

  • 64排3D-CTA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王雷;马安保;李俊

    目的 探讨64排3D-CTA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脑膜瘤患者29例(嗅沟区2例,桥小脑角区2例,窦旁及镰旁区12例,凸面区2例,蝶骨嵴区10例,鞍结节区1例).以容积重建法(VR)及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结构做三维重建处理,并做出术前评估.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3D-CTA图像均可较清楚并立体地显示肿瘤与血管、颅骨及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相吻合.结论 64排3D-CTA对脑膜瘤的术前评估、手术入路的设计有独到和重要的意义.

63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