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飞秒激光和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和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屈光不正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角膜刀制瓣LASIK治疗,研究组给予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比较两组制瓣成功率、制瓣厚度及剩余角膜厚度,同时比较治疗前后屈光、总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制瓣过程均成功,术后研究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制瓣厚度更小、剩余角膜厚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屈光、总高阶像差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疗效均较为满意,但相对而言,飞秒激光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佳,更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
浅层挑切联合微型拉钩取出深层角膜异物34例
2005年6月-2011年10月,我们采用浅层挑切联合自制微型拉钩牵开角膜显露异物的方法,治疗深层角膜异物34例(35眼),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34例(35眼)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55岁,平均32岁.异物种类:砂石9例,植物刺7例,木质5例,铁屑6例,玻璃3例,玻璃纤维2例,铅笔芯1例,睫毛1例.位于角膜中央区10例10眼,角膜周边区22例23眼,角膜缘区2例2眼;位于角膜基质前1/3浅层3例3眼,角膜基质后2/3深层31例32眼,其中,已突破后弹力层9例.受伤时间12 h~7天,平均1.2天.
-
应用Moria M2角膜刀行LASIK手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手术矫治近视有效的方法.成功的LASIK手术依赖于一个完美的角膜瓣和准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基质层的切削.
-
LASIK治疗近视行飞秒激光与角膜刀制瓣术后视觉效果Meta分析
目的 对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中应用飞秒激光与角膜刀制瓣两种方式的术后屈光度、视力、波前像差进行Meta分析.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另检索百度文库、Google学术搜索网页及ASCRS资源库.检索时间(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14日),检索语种为中、英文,手工检索1篇韩语文献.纳入LASIK行飞秒激光与角膜刀两种制瓣方式治疗近视的对照试验,依据Cochorane系统评价方法选择实验,文献的质量评估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连续性变量应用加权均数差(WMD) (95%CI)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则用优势比(OR) (95%CI).结果 共纳入1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按Jadad量表评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制瓣方式分别于术后1、3个月屈光度≤±0.50D眼例数飞秒激光组稍高于角膜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9,95%CI (0.61,2.73),P =0.50,P>0.05]、[MD=1.28,95%CI (0.72,2.28),P=0.41,P>0.05];术后3、6个月裸眼视力飞秒激光组高于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4,95%CI (0.03,0.06),P<0.01]、[MD=0.03,95%CI (0.00,0.05),P=0.03,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术前佳矫正视力(BSCVA)眼例数飞秒激光组高于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70,95%CI (1.34,2.15),P<0.01];术后3、6个月总高阶像差飞秒激光组低于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1,95%CI(-0.17,-0.04),P=0.0008,P<0.05]、[MD=-0.08,95%CI(-0.13,-0.03),P =0.002],术后3个月球差飞秒激光组低于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5,95% CI(-0.09,-0.00),P=0.04],术后3、6个月慧差飞秒激光组低于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4,95% CI(-0.08,-0.01),P=0.01,P<0.05]、[MD=-0.08,95%CI(-0.14,-0.01),P =0.02].结论 LASIK术中应用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患者视觉效果稍优于角膜板层刀制瓣组.
-
飞秒激光制瓣与Moria one-use-plus刀制瓣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估和比较飞秒与Moria one-use-plus刀所制角膜瓣的预测性和均匀性.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飞秒组20例(40只眼),one-use-plus(OUP)组20例(40只眼);采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分别于术后第一天、第10天、第一个月测量角膜瓣的厚度,采集角膜中心、旁中心及周边共25个点的角膜瓣厚度.结果 术后1个月,飞秒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0.56±9.51)μm,与术前预设值1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05),周边部(半径3.5mm)角膜瓣厚度为(100.77±10.11)μm,与预设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P>0.05);OUP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2.85±15.80)μm,而Moria one-use-plus角膜板层刀的理论厚度为100 μm,二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141,P>0.05),周边部(半径3.5mm)角膜瓣厚度为(115.38±16.21)μm,与预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1,P<0.01).飞秒组平均角膜瓣直径为(8.5±0.1)mm;OUP组平均角膜瓣直径为(9.4±0.5)mm,二组所制角膜瓣直径的离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与Moria one-use-plus刀所制角膜瓣在中央部的预测性和均匀性相近,而在角膜瓣的周边部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角膜瓣直径的稳定性,二者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上,飞秒激光制瓣比Moria one-use-plus刀制瓣在预测性和均匀性方面更具优势.
-
反向切取角膜缘干细胞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2.2 mm角膜刀反向切取角膜缘干细胞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手术的260例(260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术中应用2.2 mm角膜刀自角膜缘内1 mm处向角膜缘方向切取角膜缘干细胞,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浸湿棉片贴敷创面120 s,观察术后创面愈合、移植片成活、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260只眼移植片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24个月,有7只眼复发,复发率2.7%.结论 应用2.2 mm角膜刀反向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切取更快速安全,移植片光滑平整愈合早且良好,应用丝裂霉素C降低复发率,无并发症,安全有效.
-
LASIK术后角膜瓣内折的观察与治疗
我院采用Hansatome旋转式自动角膜刀制作厚160μm的角膜瓣,直径8.5mm,蒂位于上方,曾出现数例术后角膜瓣向内折叠的病例,报告如下.
-
旁侧挑切法取出角膜深层异物34例临床分析
角膜异物为眼科常见的眼外伤.存留在角膜中的异物,有引发角膜感染、化学损害等风险.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时取出,至关重要.我科于2005年6月-2011年10月,应用旁侧挑切法共取出角膜深层异物34例35眼,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Moria M2 90与110刀头切削角膜瓣厚度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角膜刀切削角膜瓣的厚度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在60例LASIK手术中,分别使用Moria M2角膜刀90刀头(n=30)和110刀头(n=30)切削角膜瓣(均为双眼手术,右眼切削先于左眼).术中测量角膜床厚度.获得角膜瓣厚度后,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及术前角膜横径、曲率、厚度和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 在使用Moria M2 90刀头的患者中,右眼和左眼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28.03±12.03)μm(105~156 μm)和(123.40±12.38)μm(92~147μm),两眼角膜瓣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获得的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43,P<0.05),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6,P<0.05);与术前角膜曲率、横径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在使用Moria M2110刀头患者中,右眼和左眼的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40.53±15.14)μm(116~179 μm)和(135.23±18.03)μm(102~170μm),两眼角膜瓣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获得的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43,P<0 05),与患者年龄及术前角膜曲率、横径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使用Moria M2角膜刀切削的角膜瓣厚度变异较大,右眼厚于左眼.建议在LASIK术中常规测量角膜瓣厚度,以避免角膜床比预计薄而产生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
-
共焦显微镜观察飞秒激光和机械刀制瓣LASIK术后角膜神经再生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机械刀制瓣的LASIK术后短期再生的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40例(80眼)屈光不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飞秒激光组20例(40眼),应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制瓣;机械刀组20例(40眼),应用Moria M2 90刀头制瓣.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术后1周两组中仅少数术眼在角膜中央可见短的(<50 μm)、弯曲的、不连续的上皮下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较术后1周时长,未见交通支连接;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组18眼(45.0%)、机械刀组25眼(62.5%)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200 μm,相互间有交通支连接并见类串珠状结构.结论 飞秒激光和机械刀制瓣LASIK术后再生的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渐接近术前,术后3个月机械刀组恢复好于飞秒激光组,但与术前形态仍有差异.
-
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目的 对比观察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200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角膜刀组与飞秒激光组各50例(100眼),均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中分别采用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采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量术后第1个月时角膜瓣厚度,采用视力表检查术后第1、3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及屈光度.结果 两组术后第1、3个月时UCVA及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0°与90°经线截面上两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不同测量点厚度在组内对应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秒激光组角膜瓣平均厚度、同一测量点的厚度均薄于角膜刀组(P均<0.05);在0°与90°经线截面角膜刀组组内在5个测量点间角膜瓣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秒激光组组内在5个测量点间角膜瓣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患者时,术中以角膜刀及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别,但飞秒激光治疗的角膜瓣更薄、精确度高、形态规整、预测性更好.
关键词: 角膜刀 飞秒激光 角膜瓣 视力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激光近视手术,做还是不做
什么是激光近视矫正手术近视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过凸,光线经过眼睛屈光系统调节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如果能改变角膜的曲率,就能有效解决眼睛近视问题.目前常采用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该手术通过一种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层切割系统(简称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出一个游离的带蒂角膜瓣,然后采用193纳米的氟化氩准分子激光,根据眼睛屈光度的不同,由计算机控制切削范围和深度,在角膜瓣背面进行精确切削,使角膜曲率变平,光线能够直接聚焦到视网膜上,视力变得清晰,后再将角膜瓣缝合到角膜上.
-
国产微型角膜刀在板层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
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穿透性角膜移植成功率的提高,传统的板层角膜移植在临床上的使用有所减少,但是板层角膜移植有其自身的优点,在国内板层角膜移植仍占角膜移植的1/3左右[1,2]。我们应用国产微型角膜刀进行了6只兔眼和2只人眼的板层角膜移植,植床植片创面光滑平整,使界面瘢痕减少到低限度,且无需缝合,减少了术后散光,手术时间更是明显缩短。现将初步应用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