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沟肠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40株阴沟肠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在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从解放军第98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40株阴沟肠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5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和rmtD)和9种AMEs基因[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 b、aac(6')-Ⅱ、ant(3'')-Ⅰ、ant(2'')-Ⅰ和aph(3')-Ⅵ].结果 40株阴沟肠杆菌中,6种基因rmtB、aac(3)-Ⅱ、aac(6')-Ⅰ b、ant(3'')-Ⅰ、ant(2'')-Ⅰ和aph(3')-Ⅵ的阳性株数分别为5株(12.5%)、11株(27.5%)、29株(72.5%)、13株(32.5%)、2株(5.0%)和2株(5.0%);其余8种基因均阴性;AMEs基因总阳性率为85.0%(34/40).对29株aac(6')-Ⅰ b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证实有7株(24.1%)单独携带aac(6')-Ⅰ b-cr双功能酶基因(GenBank:EF375620、EU159121),18株(62.1%)单独携带aac(6')-Ⅰ b-Snzhou(苏州型,EU085533),3株(10.3%)同时携带aac(6')-Ⅰ b-Suzhou及aac(6')-Ⅰ b-cr 2种亚型,仅1株(3.4%)为aac(6')-Ⅰ b经典型.结论 临床分离的40株阴沟肠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较低而AMEs基因阳性率很高,至少存在5种AMEs基因.
-
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及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PCR扩增、序列分析确定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ESBLs基因,Etest 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等方法对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447株产ESBLs菌株中筛选到1株产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的产酸克雷伯菌(ZJ157),并在该菌株中同时检出CTX-M-15型ESBLs和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试验传递给受体菌,且PCR扩增证实接合子的armA、CTX-M-15及TEM-1基因均为阳性.质粒抽提发现原始菌和接合子均有1个约55 kb的质粒.结论 在产酸克雷伯菌中检出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的armA基因可以与CTX-M-15及TEM-1基因同时经质粒传递,协同介导菌株的多药耐药.
-
大肠埃希菌ICU分离株发现aadA4/5、aph(3')-Ⅰ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目的 了解分离于ICU的大肠埃希菌(ECO)氨基糖苷类药物各种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探讨ECO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6月20株分离自医院ICU患者临床标本的ECO,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armA、rmtB、npmA、aac(3)-Ⅰ、aac(3)-Ⅱ、aac(6')-Ⅰ b、aac(6')-Ⅱ、ant(3")-Ⅰ、ant(2")-Ⅰ、ant(4')-Ⅰ a/b、aadA4/5,aadA6/16、aph(3')-Ⅰ、aph(3')-Ⅱb、aph(3')-Ⅵa、3种16S rRNA甲基化酶与12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20株ECO中检出aac(3)-Ⅱ8株(40%)、aac(6')-Ⅰ b 3株(15%)、ant(3")-Ⅰ 3株(15%)、aph(3')-Ⅰ 1株(10%)、aadA4/5 13株(65%)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ECO中发现aadA4/5和aph(3')-Ⅰ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均为国内首次.结论 ECO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机制复杂,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为主要原因之一.
-
一种新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决定因子: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引起的危重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抗生素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基的16S rRNA的A位点结合而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耐该类抗生素的机制主要包括产氨基糖苷修饰酶、作用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和外排系统导致的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耐药决定因子,可导致4,6-二取代基-脱氧链霉胺类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该类甲基化酶编码基因常位于细菌特异性重组系统中(如转座子),使得其可在细菌不同种属间广泛传播.在致病性革兰阴性菌中发现的甲基化酶基因的G+C含量与其推测的起源菌--放线菌中的G+C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真正的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16S rRNA甲基化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为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本文就其耐药机制、分类、基因背景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质粒介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新耐药机制:16S rRNA甲基化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其蛋白质合成,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完整性而杀灭细菌.由于这类药物具杀菌作用,抗菌谱广,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与其他抗菌药物有协同作用,目前是治疗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感染,尤其是耐多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常用的联合治疗药物.
-
16S rRNA甲基化酶RmtF、RmtG、RmtH的研究进展
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类高效、广谱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的作用、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产生协同作用、细菌耐药率低、抗生素后效应较长等优点,一直是临床上治疗革兰阴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近年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率也在不断上升.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①氨基糖苷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乙酰基转移酶、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出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作用,这种机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但是这三种酶单独一种的出现并不能导致所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底物范围非常小.例如,庆大霉素钝化酶对阿米卡星并没有多大作用,这是因为阿米卡星来源于卡那霉素,同时阻挡了庆大霉素钝化酶的结合靶位[1];②通过改变外膜的通透性、减少细胞内膜的运输能力或主动外排机制导致药物细胞内浓度的降低;③核糖体蛋白或16S rRNA的突变作用.
-
宁波地区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研究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3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株.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检测ar-mA、rmtA、rmtB 3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对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全部耐药的20株菌株中,17株检出armA基因;未发现rmtA、rmtB基因阳性菌株.armA基因阳性菌株PFGE分型以A型为主.结论:宁波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菌株以克隆播散形式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