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体位整复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整复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采用侧卧位,对照组采用仰卧位,两组整复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各39例,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二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次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剔去手术例数后,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侧卧位整复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仰卧位更易成功,且肘关节功能更好.
-
颈椎术后患者个性化侧卧位枕的研制与应用
针对颈椎术后绝对卧床患者侧卧的角度为30~45°,垫枕不舒适难以达到颈部制动维持颈脊柱中立住的效果这一问题,研制了一种头枕和靠枕两部分相连的侧卧位颈枕,其靠枕支撑悬空的枕部,头枕高度可根据个性化需求灵活调整,既达到颈部制动的目的,又提高了舒适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侧卧位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
侧卧位是肾、输尿管手术常用的体位.侧卧位时,腹腔脏器因体位的改变向上压迫膈肌,且硬膜外阻滞对呼吸肌产生明显的松弛作用,因此侧卧位会对呼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合理的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安置体位时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又不能影响正常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笔者将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侧卧位手术73例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
术中压疮护理干预对侧卧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术中压疮护理干预对侧卧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94例接受侧卧位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干预不同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术中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其基础上采取压疮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中压疮形成与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0.5h及术后24h压疮出现率分别为2.13%、4.26%、6.38%,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2.77%、17.02%、21.28%,且各时刻压疮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肢体麻木、紧张情绪、腰肌疼痛以及颈肩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长时间侧卧患者予以术中压疮护理干预对策,能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
痔的术后体位对其恢复的影响
目的 比较痔的术后仰卧位与侧卧位对其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6对情况相似的患者分为侧卧观察组和仰卧观察组,比较两组渗血、疼痛、水肿恢复时间.结果 侧卧组渗血、疼痛、水肿恢复时间均短于仰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3.45、2.61,P<0.05.)结论 侧卧位对于痔术后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佳.
-
头位难产中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头位难产中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6例分娩过程中出现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产妇宫口的扩张程度分别 A、B、C三组,观察胎位矫正成功率。结果:本次研究的66例产妇中,51例产妇转位成功,所占比例为77.27%。其中 A组14例全部转位成功,所占比例为82.35%;B组24例转位成功,所占比例为85.71%,C组13例转位成功,所占比例为61.90%。其中 A组与B组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C组与 A组以及B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同科并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同时不会对产妇和婴儿造成损伤,母婴健康更有保障,值得推广。
-
腰麻术后去枕平卧与去枕侧卧的对比观察
近年来腰硬联合麻醉(CSEA)已经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尤其是在剖宫产的手术中应用为广泛[1]。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特点,即起效快,阻滞完善,肌松良好,且麻醉时间不受限制,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麻醉的成功率[2]。教科书中要求按手术及麻醉方式决定患者的术后体位。蛛网膜下腔麻醉者,去枕平卧12 h;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 h;腰麻者术后宜多平卧一段时间,以防头痛[3]。本院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常规中规定,腰麻手术后必须去枕平卧6~8 h,以预防麻醉后头痛。但长时间去枕平卧会增加患者术后腰痛的发生率,部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为了解术后去枕平卧或侧卧位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头痛及腰痛发生率的影响,作者对本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400例手术患者采取2种卧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
侧卧位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
目的:介绍侧卧位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针对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特殊要求,结合传统的侧卧位的摆放原则,对我院整理出的一套操作要求进行介绍.结果:患者采用此法摆放,手术者视野开阔,操作灵活,对体位摆放满意度高;患者术中舒适,无压疮、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操作者按照操作规程学习摆放原则,提供统一的护理服务,使体位摆放简单而有效,护理水平整体提升.
-
活跃期朝胎腹侧卧与胎方位不正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朝胎腹方向侧卧影响分娩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于活跃期胎方位不正的单胎足月初产妇2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产妇采用朝胎腹方向侧卧+腹式深呼吸法,对照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腹式深呼吸法,观察两组在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中用药、新生儿窒息、分娩期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在自然转为枕前位、使用缩宫素、安定、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阴道分娩中顺产、阴道分娩和产后出血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朝胎腹方向侧卧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
不同侧卧护理对重症肺炎伴糖尿病患者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侧卧护理对重症肺炎(SP)伴糖尿病(DM)患者呼吸频率(BR)和氧合指数(P(O2)/FiO2)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来我院急诊重症医学科诊治的120例SP伴DM患者,使用计算机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40例,患者均进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其中,观察A组在SP伴DM的常规护理上,采取左45°半坐卧位一右45°卧位,观察B组在SP伴DM的常规护理上,采用左60°半坐卧位一右60°卧位,对照组行SP伴DM的常规护理,采取左30°半坐卧位一右30°卧位,比较患者上机前、上机后2h不同侧卧位对呼吸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BR均降低;与观察A组相比,观察B组的BR低于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P(O2)/FiO2均显著增加(P<0.01);与观察A组相比,观察B组的P(O2)/FiO2高于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SP伴DM患者,中高角度的侧卧位护理可明显改善呼吸短促症状,显著提高肺的氧合功能,从而改善SP患者的呼吸指标.
-
不同翻身角度对老年卧床患者皮肤受压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目的 比较侧卧30°与90°皮肤压红面积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找出适合老年卧床患者翻身的方法.方法 选择10例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分别观察侧卧30°和90°的卧位2 h后皮肤发红部位、面积及侧卧前、侧卧10 min、30 min、60 min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侧卧90°皮肤受压发红部位数及发红平均面积数均大于侧卧30°(P<0.05).侧卧前与侧卧后10 min、30 min比较,心率、血压均有所升高(P<0.05),但侧卧前与其它侧卧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脉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侧卧30°对皮肤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效果优于侧卧90°.应加强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改变体位时生命体征的观察.
-
扶助病人翻身侧卧方法的探讨
扶助病人翻身侧卧,适用于昏迷、瘫痪及各种原因不能起床的病人.通过翻身以减轻病人局部组织受压、预防褥疮、减少并发症,是适应护理治疗的需要.过去,护理教课书强调扶助病人翻身时,需先将病人双手放于腹部,再行翻身 [1].在临床应用时笔者发现此种方法不能收到满意效果.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其进行改进,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