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肝脾失调及治法
肝脾失调是中医脏腑辨证中的病名,肝属木性喜条达,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间木疏土、土养木;木克土、土生金制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功能协调,称为肝脾调和,若肝脾任何一脏的偏盛偏衰,出现木乘土,土侮木等各种乘侮表现,统称为肝脾失调.
-
论"少阳枢机不利"
少阳为枢,主开合,它既是病邪由表及里,病情转变的一道门户,也是病变由重转轻出入的枢纽,也是调节情志的场所.1 少阳舒展外邪六淫为病,若病邪向里传变,必然客于少阳.仲师主以"口苦、咽干、目眩"论之.若单纯的本经邪侵,其经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治以小柴胡汤;若兼里实,其腑证以"按之心下满痛者"或"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主,治以大柴胡汤.
-
唐宗海一脉相承"阳化气,阴成形"重视气化意义辨析
近代唐容川老先生曾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论证中医并非不科学.其虽未强调两者在认识论上的优弱,但在"术"的层面上提出了关键点在于西医不识中医学"气化"的玄妙."气化"学说,当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立足点及与西医抗衡与沟通的关键点.
-
采用聚类分析法评价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机、治法和方药
目的:对ICH急性期的病机、治法和治疗药物进行总结.方法:采用聚类分析和从药测证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来中药治疗ICH急性期的RCT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H急性期的常见病机依次为瘀、风、热、痰;主要治法依次为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大黄使用的频次高.结论:根据中医学"三因制宜"的理论,泉州地区ICH急性期的常见病机和治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在确立治法后,可以根据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选择药物进行组方.
-
中医体质学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浅析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至今原因不明,是临床上较为棘首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本文对该病的非特异性反复发作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体质学理论,依据个体体质现象,按时相展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预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属,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饮食起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内在信息组合,依据个体的差异性,研究个体的差异规律,从而指导临床的有效治疗,降底复发率,提高治愈率.
-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探究
"围绝经期"是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通过讨论而用以代替"妇女更年期"的.目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西医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学者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上,接受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学说.而中医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也是各家众说纷纭,但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涉及心、肝、脾各脏器功能失调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近年来,中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分别从中、西医发病机制对本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从痰瘀角度探析肝癌的发病与防治思路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国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1,2].由于其发病隐匿,患者确诊时大多已经属于中晚期,故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极差.祖国医学无肝癌这一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癖"、"臌胀"、"胁痛"、"黄疸"、"癥瘕"、"积聚"等范畴.中医对肝癌的认识有许多独到之处,但如何从中医病机学的角度来认识肝癌的发病机制各家持不同论述,笔者在本文将从痰瘀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