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未病”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治未病”理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护理中采用“治未病”理论,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80例患者采用“治未病”理论实施护理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质量效果令人满意,统计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满意率为98.1%.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治未病”理论,可增强患者疾病防范意识,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治未病”理念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防治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但随着其病程的延长,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西医对其无明确的治疗方案.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它奠定了预防医学的基础,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大特色.可根据辨证从情志、饮食、劳逸、药物等方面入手,以扶住正气、调和阴阳为原则,积极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防治中,对患者有预防、延缓和减轻其发作的作用.
-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腰痹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腰痹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住院治疗的70例腰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35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结果: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全部掌握比例高于对照组,其止痛时间、肌力恢复时间、正常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腰痹患者健康教育中,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加快机体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
“和”文化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哲学思想处于主流地位.对于“和”的解释,《说文解字》释为相应也,从口禾声,古唱和字,不读去声[1].即“和”的本义是指歌唱时的相互应合,引申而指不同事物间相互和谐一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和”既是宇宙和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对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及其中的“治未病”思想的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
-
“治未病”理论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介绍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优势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将治未病理论作为循证依据引入护理领域中,丰富中医护理内涵,拓展中医护理思路,终建立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本文旨在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以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及推广.
-
浅谈针灸“治未病”
针灸“治未病”可概括为:在机体未发病时,顺四时之气用针灸养生防病来“治其未生”,发病后要“先安未受邪之地”,“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初愈后要“防其复发”,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强壮要穴来固护人体正气,准确把握疾病转归和治疗时机,方法上要“影神兼治”,使机体“阴平阳秘”,终达到“以治为防”的目的.
-
中医“治未病”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原发性肝癌防治全过程,可概括为“3个阶段5个原则”.在无病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肝癌发病率”,在有病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防止肝癌发作、加重、转移”,在病愈阶段的指导原则为“防止肝癌复发”.“治未病”理论可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帮助中医制定治疗目标,与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医疗各方沟通交流.
-
“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和分析“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护理分析主要选取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研究。将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的心理症状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治未病”理论在冠心病护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冠心病护理的质量和效果,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冠心病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