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穴规律的文献研究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2007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系统聚类统计方法分析取穴的频次、归经及配穴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285篇,涉及针灸处方285首、腧穴78个.取穴频次较高的前五位腧穴为廉泉、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取穴部位以头颈项为主,累计频次1315次(83.91%),腧穴关联分析中,关联度高的一组穴位是金津、玉液、廉泉.结论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以局部取穴为基础,结合辨证配穴.
-
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除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埋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分评定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3种状态下(放松、干吞咽、咽水)舌骨肌群的sEMG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埋针配合NMES、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
-
穴位注射结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神经电刺激与单纯行穴位注射、神经电刺激及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差异,为治疗本病选择适宜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18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2例、穴位注射组44例、神经电刺激组49例、吞咽训练组48例,分别予以穴位注射结合神经电刺激、穴位注射、神经电刺激、吞咽训练治疗,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并与47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空白对照,所有患者予以基础康复治疗.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天后、治疗30天后对各组进行疗效评价,比较各组临床疗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洼田饮水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经10天治疗,各组有效率、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30天治疗,综合治疗组有效率(94.29%,33/35)明显优于穴位注射组(68.75%,22/32)、神经电刺激组(80.00%,32/40)、吞咽训练组(67.50%,27/40)、空白组(42.86%,12/28),且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其他各组(1.37±0.60 vs 2.03±1.00、1.90±0.90、2.20±0.72、2.71±0.90,均P<0.05).而穴位注射组、神经电刺激组、吞咽训练组三组在有效率、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综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其他组(均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神经电刺激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更好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
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组、针刺组.耳穴组以刺激耳穴皮质下、脑干、口、面颊、舌、咽喉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3天更换磁贴1次;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水沟、通里为主,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4种不同性状食物的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主要指标为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口腔期滞留评分、咽喉期滞留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治疗21天后,耳穴组1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51±0.69)、口腔期滞留评分(1.17±0.38)、咽喉期滞留评分(1.30±0.66)均低于针刺组(2.51±0.67、1.63±0.72、1.67±0.75);10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27±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6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49±0.51)均低于针刺组(4.19±0.73,2.30±0.51,2.41±0.50);10mL糊状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68±0.81)、口腔期滞留评分(1.11±0.31)、咽喉期滞留评分(1.10±0.31)均低于针刺组(3.91±0.68,1.63±0.76,1.60±0.76);1/4块碘氟醇蛋糕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60±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4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74±0.49),均低于针刺组(4.14±1.10,2.40±0.73,2.30±0.83),耳穴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耳穴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4.9%(7/47),低于针刺组的55.0%(22/40,P<0.01);耳穴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5%(4/47),低于针刺组的50.0%(20/40,P<0.01);治疗21天后,耳穴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指标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有明确的疗效,同时能减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关键词: 卒中后吞咽障碍 耳穴磁贴疗法 针刺疗法 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 随机对照试验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目的 观察咽部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经水吞咽测试(WST)[1]进行吞咽功能评分确诊的3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组12例;电刺激治疗组12例;冰刺激治疗组12例.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吞咽功能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3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而电刺激组高于单纯冰刺激组.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明显效果;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冰刺激治疗优于单一的康复治疗.
-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在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 ,而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下降,而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对其吞咽功能有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结合针刺及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结合针刺及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方法 将93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 组,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并结合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1 仅接受电刺并结合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2 仅接受针刺并结合心理护理治疗,采用洼田实验和VFSS 评定对3 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1 个疗程治疗3 组患者吞咽障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 和对照组2.结论 应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刺及心理护理能更好的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
针药结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30例疗效观察
卒中又称中风,主要是由于多脏腑功能紊乱,引起清窍闭塞、痰瘀互阻、血脉不畅等诸多证候;而吞咽障碍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运用针药结合配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
耳穴贴压治疗卒中后亚急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价耳穴贴压对卒中后亚急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卒中后亚急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耳穴贴压组)、对照组(针刺组)。观察21天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饮水试验、摄食-吞咽障碍等级评定、VFG评分)及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结果:住院21天,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饮水试验、摄食-吞咽障碍等级评定、VGF疗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2.98%,对照组总有效率57.50%,两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P<0.05)。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贴压治疗卒中后亚急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有效、安全。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4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吞咽训练和低频电刺激疗法,研究组患者则给予推拿方法结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天。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研究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862,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86,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值得推广。
-
肖伟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经验
总结肖伟教授应用“通督治郁、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经验,提出“郁”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虚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可辨证为心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气郁化火证、肝肾亏虚证,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配合“通督治郁”针法,着重督脉取穴,取得良好疗效.
-
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本文通过对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医治疗文献分析,认为中药、针灸、中医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吞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64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不同障碍程度的影响。方法:经饮水试验和吞咽功能评分,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VitalStim)和吞咽器官运动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64例,每天二次,疗程14天。结果:治疗前后比较,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初步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器官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吞咽障碍,但对重度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
早期规范吞咽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早期规范吞咽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我院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后吞咽障碍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规范吞咽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在康复干预前与干预后4周的SSA评分.结果:康复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SSA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SSA评分显著优化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规范吞咽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规范吞咽康复训练 卒中后吞咽障碍 康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