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被动牵张对运动后腓肠肌疲劳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腾飞;商鑫飞

    目的:探讨被动牵张对运动过后腓肠肌疲劳恢复是否有明显的效果.方法:让20名健康人双足站立快速进行踮脚运动,尽快活动到关节的大范围,充分的运动腓肠肌,待受试者主观感到疲劳,并且右侧下肢踮起时记录右侧腓肠肌的肌电信号,之后其中一组进行静态休息、另一组进行被动牵张后,再次记录肌电信号,记录的肌电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结果:疲劳的腓肠肌在静态休息和被动牵张后疲劳都有一定消除(P<0.05),但被动牵张组在肌电指标的变化上更为明显,疲劳恢复得更快(P<0.05).结论:被动牵张更加有效地改善了腓肠肌的疲劳状态,缩短了疲劳恢复的时间.

  • 表面肌电图对腰肌劳损病人竖脊肌功能的评价

    作者:蔚二文;陈维毅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研究腰肌劳损病人竖脊肌在不同运动角速度、屈曲角度时肌肉的功能状况,竖脊肌MPF、MPFslope以及RMS值的变化和影响因数.方法:有下腰痛病史的患者10例.患者固定在Cybex 6000等速仪上,表面肌电图在双侧L3L4、L5S1水平竖脊肌采样.(1)选择等长运动模式;(2)选择等速运动仪等速运动模式.结果:(1)等长运动L3L4水平右侧竖脊肌的MPF值与用力程度(n%MVC)显著性相关;(2)等长运动所测部位RMS值受用力程度的影响;(3)角速度90、60、30、12度/秒时,MPF、MPF slope与运动角速度不相关,与L3L4水平竖脊肌的RMS值不相关,但是与L5S1水平竖脊肌的RMS值正相关,运动速度越快,RMS值越大.结论:(1)表面肌电图的参数MPF和RMS受用力程度、屈曲角度的影响不同;(2)急性下腰痛者在等长运动早期中竖脊肌的MPF值较正常时上升,而RMS下降;(3)竖脊肌的功能变化与下腰痛密切相关.

  • 表面肌电图观察多针浅刺对面瘫疗效临床研究

    作者:于爽;徐立光;李秋凤;耿双;郑熙圆;张敏

    目的 观察多针浅刺疗法超早期介入治疗早期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为面瘫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而提供依据,从而丰富和发展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和理论.方法 在常规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早期多针浅刺和静止期多针浅刺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和SA7550型表面肌电系统评估结果,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2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3<0.5),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效果佳.结论 多针浅刺法对于面瘫的治疗具有显著性疗效,且超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比在静止期针刺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 经穴诱发中风患者下肢 Bechterev 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

    作者:廖燕锬;刘凤彬;林茜;杨珊莉;邱丽芳;陈岚榕;蔡素芳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点按穴位法、常规方法诱发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的患者,每个患者先后随机用点穴方法及常规方法诱发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同时使用表面肌电图检测,分析和探讨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结果点穴方法和常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比较: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胫前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点穴手法比常规手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肌肉收缩效应;两种手法诱发Bechterev屈曲反射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胫前肌-腓肠肌的协同收缩影响无明显差别。

  •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张见平;赵刚;陈健;黄伟;王景叶;方捷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康复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偏瘫运动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各疗程结束后进行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采用表面肌电图仪检测偏瘫侧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大等长收缩肌电图波形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和中位频率值(median frequency,MDF).结果 治疗后1、2、3个月,联合治疗组FMA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组(t值分别为2.702、4.595、4.444,P值均<0.01).治疗后2、3个月,联合治疗组RMS值(t值分别为7.188、5.405,P值均<0.01)与MDF值(t值分别为3.336、4.584,P值均<0.01)均高于康复治疗组.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肌张力.

  • 穴位封闭结合头穴丛刺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障碍的影响

    作者:仇爱珍;李新剑;杨忠秀;李之林;马冬梅;王雨晴;李素珍

    目的:探讨穴位封闭结合头穴丛刺治疗脑瘫(CP)患儿的疗效,以改善患儿头部控制障碍。方法将84例 CP 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物理疗法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百会、风池等穴位注入黄芪注射液0.15~1 ml,日1次;同时取额区、顶前区、顶区进行头穴丛刺,日1次。治疗前后采用 Gesell 发育量表评价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评价患儿肌肉电生理变化,同时行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变化。结果观察组Gesell 粗大运动发育龄、发育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表面肌电图波幅均值高于对照组,而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MCA 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平均血流速度(Vm)均大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RI)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 CP 患儿进行穴位封闭结合头穴丛刺可改善脑循环,提高肌肉电活动,改善其运动能力。

  • 天麻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邵越峰;马守战;贾思明

    目的:探讨天麻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70例纳入研究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磁振热、腰背肌功能锻炼及口服中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天麻注射液穴位注射阿是穴,2 mL/穴,注射1次/3 d.2组均接以10次为1个疗程,均接受为期2疗程的治疗,疗程中间间隔3 d.观察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10 d后JOA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腰肌表面肌电图信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1)2组治疗前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2组JOA评分均有所增加,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有所减少,但此时2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治疗10 d后观察组JOA明显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治疗前竖脊肌、多裂肌AEMG、MF、MP 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后观察组竖脊肌、多裂肌AEMG值均大于对照组,MF、MPF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治疗10 d时观察组改善的幅度进一步扩大.3)2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数值相仿(P>0.05),治疗3 d后2组HAMA和HAMD负面情绪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活血止痛胶囊可明显改善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症状及腰肌功能,该法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 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陈勤;曾雪莲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 步态分析技术在膝骨关节炎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丹;唐占英;杨强玲;林婕;胡志俊

    国际上,针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并没有形成共识的佳方法。尽管缺乏这些方面的标准化,这始终表明,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骨关节炎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参数。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汇总了相关文献,总结并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衡量骨关节炎特征的研究,以及步态参数的变异性对于发病率的高低的影响。文献检索结果包含七项关于对照运动学参数研究,九项针对动力学参数以及四项针对 EMG 分析方面的研究、六项针对步态分析治疗效果的研究。

  • 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孙丹;徐纬;陈娜;李世民;付甜

    目的:观察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除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埋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分评定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3种状态下(放松、干吞咽、咽水)舌骨肌群的sEMG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埋针配合NMES、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

  • 表面肌电图在中医脊柱平衡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中的应用

    作者:杜红根;叶树良;徐金元;蒋忠;宋鸿权;郁继伟

    目的:评价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在非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采用中医脊柱平衡法治疗的3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15.40±3.01)岁,Cobb角13°~40°,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X线检查:“C”形侧弯21例,“S”形侧弯9例.观察指标为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Cobb角、平均肌电值(AEMG)比值和治疗的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完成全部的治疗和检测,完成率为90.9%(30/33).整个临床治疗和检测过程中,未发现对生命体征产生不良影响,无骨折、脱位、晕厥、针口感染及病情加重情况发生.AEMG比值与Cobb角呈正相关(P=0.003).有效治疗后,患者AEMG比值减小(P<0.01),表明肌力的差异性改善.结论:侧凸椎旁肌sEMG检测可以作为评定AIS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异的客观检查之一,通过动态检测,可以作为疗效评价和进展风险评估的客观指标,初步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脊柱平衡疗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及表面平均肌电比值的影响

    作者:杜红根;徐金元;蒋忠;魏晖;郁继伟;叶树良;宋鸿权;宁喜涛;王焕明

    目的:评价中医脊柱平衡综合疗法(导引、推拿、小针刀)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IS)肺功能和侧凸两侧表面平均肌电(AEMG)比值的影响.方法: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收集的AIS门诊病例140例,男40例,女83例;年龄9~12岁.随机分为中医组(中医综合疗法65例)和对照组(支具法58例).治疗组采用导引2次/d,40 min/次;脊柱平衡推拿正骨2次/周,25 min/次,12个月;脊柱平衡针刀松解1次/周,共10次.对照组应用Mil-waukee支具治疗,至少22 h/d,连续佩戴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个月的肺功能,治疗后6、12、18、24个月时的侧凸两侧表面平均肌电(AEMG)比值,其中肺功能的观察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 1/FVC)、每分钟大通气量(MVV).结果:治疗组VC、FEV1/FVC、MVV各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各指标下降(P<0.05);AEMG比值的动态观测,治疗组表现为持续降低并趋向于1,表明侧凸两侧肌张力的不平衡改善;对照组比值增大,表明侧凸两侧肌张力不平衡加剧,侧凸进展.结论:遵循中医“筋骨并治”“动静结合”原则的中医脊柱平衡法能显著改善侧凸脊柱肌力不平衡,阻止侧凸进展,并能提高肺功能;动态观测侧凸脊柱两侧的AEMG比值是评价疗效和评估侧凸进展的有效方法,可替代定期、频繁X线摄片,避免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潜在危害.

  • 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卫杰;赵平;周卫;邢华雄

    目的:探讨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flexion-extension ratio, FER)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方法:根据诊断性研究方案,选择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73例和对照者86例,测量屈伸运动时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用SPSS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佳临界值,计算屈曲伸直比诊断慢性腰背痛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FER≥0.68为慢性腰背痛,FER<0.68为无慢性腰背痛标准,屈曲伸直比对慢性腰背痛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1%,95.3%,87.4%.结论: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可靠性强,可作为慢性腰背痛诊断的客观指标.

  • 表面肌电图在腰背痛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卫杰;赵平;周卫

    腰背痛发病率高,与肌肉骨关节功能紊乱等病变有关系,目前应用的影像学检查,不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情况,临床诊治过程中缺乏客观评价指标.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动态检测手段,可以动态定量检测椎旁肌生理病理状态.对腰背痛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70%~80%,诊断效能在0.5以上.椎旁肌表面肌电测量是客观评价腰背痛椎旁肌功能的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 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状态及肌电积分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志强;赵宁;苏昭元;苏稼夫;吴强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 根据表面肌电图选穴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作者:刘立安;孙佰君

    目的:观察根据表面肌电图(sEMG)选穴电针与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病程前15天两组均进行常规电针治疗,穴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太阳、颧髎、合谷,每日1次.病程15天之后,观察组根据表面肌电图检测面肌的情况,在原针刺穴位的基础上,重新选取相应穴位连接电针;对照组仍采用常规电针治疗,隔日1次至病程第35天.分别于病程第5、15、35天对两组患者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记录、分析患者患健侧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平均值比值.结果:两组组内病程第15天较第5天、第35天较第15天患健侧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鼻肌群RMS比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第35天与第15天患健侧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辅助电针选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且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 柔筋补脾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健;吕发明;胡飞

    目的 探讨柔筋补脾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析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60例患者,随机分为柔筋补脾丸组和鲁南贝特组,运用表面肌电图测定的积分肌电数值做为客观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率90%,其中柔筋补脾丸组,肘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症状及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数值变化较鲁南贝特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柔筋补脾丸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鲁南贝特组疗效显著、可靠,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远期效果满意.

  •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湖;刘立安

    目的:本研究对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探讨表面肌电图是否可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评价及与H-B量表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在7天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分别在针灸治疗前后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与H-B量表评分,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面肌电图与H-B量表对面瘫程度评价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二者相关性高,呈负相关.结论:表面肌电图检测可作为评价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方法.

  • 椎枕肌-椎动脉疼痛反射弧在颈性眩晕中意义及临床应用

    作者:黄素芳;王朝亮;刘翠翠;张绪翠;葛庆玲;李靖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与椎枕肌痉挛、椎动脉血流变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1岁,平均29.57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19~52岁,平均30.82岁.治疗组患者使用SDS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使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椎枕肌厚度、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颈椎动脉第3段口径及血流指数和症状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椎枕肌厚度为(15.11±0.11)mm、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均值为(23.12±3.15)μV、波幅峰值为(22.79±4.12)μV、颈椎动脉第3段口径为(2.72±0.15)mm,血流速度为(34.25±9.15)cm/s,治疗前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枕肌厚度为(9.02±0.13)mm、椎枕肌表面电位波幅均值为(10.52±1.09)μV、波幅峰值为(15.56±3.45)μV、颈椎动脉第三段口径为(3.81±0.27)mm,血流速度为(49.07±8.79)cm/s,治疗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颈性眩晕与椎枕肌痉挛关系密切且予肌肉解痉或镇痛治疗后眩晕症状缓解明显.

  • 表面肌电图在亨特面瘫急性期中的应用

    作者:江雪;张滢;赵萍

    目的:本研究应用表面肌电图(SEMG)亨特面瘫急性期(<7 d)的患者进行检测,探讨SEMG是否可以用于评价亨特面瘫急性期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亨特面瘫急性期患者行SEMG检测与House-Brackman分级量表(H-B量表)评分,之后对患者行电针治疗,并再次行SEMG及H-B量表评分,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差异,并对电针治疗亨特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结果:sEMG与H-B量表对亨特面瘫急性期严重程度及电针治疗后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说明sEMG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结论:sEMG是可以作为评价亨特面瘫急性期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一种客观方法。

241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