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生血"辨析
主血脉是心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后世对心主血脉的理解分为两部分,即心主血与心主脉,而对心主血的理解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层含义为"心生血",即心有生血的作用,主司一身血液的生成.
-
补血的中药有哪些?
中医认为,血是水谷经过气的作用转化而成的,其生成与心、脾、胃、肾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成后的血与心、脾、肝分别主宰其运行和储藏,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血与气的关系密切,不仅血的生成与气有关,而且血的运行也需要靠气的推动.因此,气虚常常会导致血虚,血虚亦有气虚存在;补血时要兼顾到补气.
-
"心脾相关"理论源流探讨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
浅论血虚证从"心生血"论治
通过探讨血虚证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心气虚、阳虚致血虚证,强调运用"心生血"理论治疗血虚证,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及应用探讨
<内经>中记载的"心生血,血生脾"是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理论来源的主要依据和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观念,既有普遍指导意义,更有实际应用价值.<难经>把这种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心为脾之母,或脾为心之子,心脾为母子关系,母子相生,火为主导,血为用,经络维系.即心阳温煦,助脾运化;赤化生血,血能生脾;外合脉管,经气互通.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内经>"心生血、血生脾"理论的临床运用.
-
心肾主病论
人身坎水实根于离之真阴,故人不能节欲则肾水亏,肾水亏必至心阴亦亏,心阴亏则水失其主而无以镇阳光。由是火炎烁金而成咳嗽之症。且心生血者也,真阴亏而不能制火,则所生之血不随心阴下降,反随炎火上升之性,由吐咳而出矣。且心之真阴不特为肾水之根,而渚脏之阴皆根于此。此处一亏,则相火无不俱动,在肝则无水以滋木而火炽,在肺则无水以四布而金烁,在胃则无水以存津而土燥。诸脏亦无不有血,既为邪火煎熬,则津液之未化血者熏蒸而为痰涎,已化血者亦随火动而上逆妄行,此咳血吐血之所必至也。人身离火实根于坎之真阳,故人或思虑劳倦则离火不足,离火不足,必至肾阳亦不足,肾阳不足则火失其原而无以消阴翳,由是水泛土湿而成中满泻痢之证。且肾纳气者也,真阳亏而不能制水,则水谷所化之精气不得随坎阳上升,皆从顺下之性,随地道而去矣。且肾之真阳亦不特为离火之原,而诸经之阳悉原于此。此处一亏,则癸水尽足为患,在肝则无火以达之而木郁,在肺则无火以温之而金寒,在胃则无火以化之而土滞,诸经亦无不有气,一为阴寒凝涩,非至便闭中满而气不能通。即至下利不禁而气不能收,此又中满泄泻之所必至也。
-
《内经》心生血理论浅析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津液入心,奉心化赤为血,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古今文献对心生血理论的认识,分析《内经》中心生血理论的真实内涵.并进一步阐析了中医理论中血的概念.
-
调心方剂影响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IL-6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调心方剂参附汤、生脉饮,加减复方丹参汤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IL-6的影响的研究,试图为中医"心生血"理论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方法将家兔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分为自然生长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参附注射液组、生脉注射液组加减复方丹参注射液组.除自然生长组不加药物外,其余4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并测定其IL-6的含量.结果调心方3组模型其IL-6含量均高于自然生长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加减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调心方剂均能提高兔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模型的IL-6的含量,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中医"心生血"理论,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