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胞凋亡、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液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细胞凋亡基因及细胞基质中透明质酸与蛋白聚糖的表达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洲大蠊提取液实验组、贝复济阳性组(n=15),造模成功后使用相应试剂换药,各组于第3天、第8天、第15天、第20天随机取3只大鼠麻醉后取造模区创面组织,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凋亡基因bcl-2/bax、Caspase-3 mRNA的2-△△CT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灰度值.结果:bax、caspase3mRNA中,模型组表达高于阳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低(P<0.01),实验组与阳性组比较统计差异不明显;Bcl-2 mRNA中,对照组表达高于模型组、阳性组及实验组,模型组表达较低,阳性组及实验组两者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实验组的透明质酸与蛋白聚糖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可优化细胞凋亡机制,有效调控蛋白聚糖及透明质酸的表达,从而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
美洲大蠊提取液治疗糖尿病慢性溃疡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糖尿病慢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41例糖尿病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予内科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体表溃疡给予美洲大蠊提取液局部换药;对照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体表溃疡给予普通纱布局部换药,对比两组在总体疗效,溃疡愈合率、溃疡肉芽生长情况,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溃疡愈合率及肉芽情况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运用美洲大蠊提取液换药过程及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促进糖尿病慢性溃疡愈合临床疗效肯定,能提高愈合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UC大鼠模型IL-1β,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 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对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产生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与TNBS组(26只).TNBS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建模,造模第3天,随机处死TNBS组大鼠6只观察造模效果.将TNBS组剩余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ACE组,每组10只,ACE组给予ACE干预治疗10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和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鼠结肠黏膜IL-1β,TGF-β1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结肠黏膜IL-1β及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组DAI、结肠大体形态、组织学损伤显著改善(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组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E组和模型对照组TGF-β1表达显著增高,而ACE组TGF-β1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E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疗效;TGF-β1参与了UC炎症损伤及转归过程,ACE通过降低IL-1β和TGF-β1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黏膜MUC2,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灌肠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对肠黏膜MUC2,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设为对照组,其余22只用TNBS建立UC模型后,随机处死6只,镜下观察结肠变化,确定造模成功,剩余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实验组给予ACA 5ml/kg保留灌肠,模型组、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d,连续10d.灌肠10d后计算疾病活动指数、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实时荧光RT-PCR、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IGF-1,TGF-β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DAI、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改善,结肠组织中MUC2 mRNA的表达上升,而IL-6 mRNA表达降低(P<0.05).MUC2,IL-6阳性率比较,P<0.05.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TNBS诱导的UC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能机制之一是上调结肠黏膜MUC2并下调IL-6的表达.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4,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ACE)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IL-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从抗炎及黏膜修复方面阐明ACE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UC模型.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TNBS组26只.造模第3天随机处死TNBS组大鼠6只,观察造模效果.将TNBS组剩余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于第3天起给予ACE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第13天,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大鼠,收集标本,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大鼠结肠黏膜中IL-4,bFG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均升高,而实验组比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与模型组IL-4表达显著降低,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实验组bFGF表达显著升高,而实验组又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ACE对UC大鼠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结肠黏膜IL-4,bFGF的表达来抗炎及促进黏膜的修复.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美洲大蠊提取液 白细胞介素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EGF,IGF-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 ACE )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 UC )的治疗效果及对大鼠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并与地塞米松作比较。方法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作大鼠UC模型,取4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均分为ACE组、地塞米松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4组,每组10只。造模并干预性治疗10d后观察每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及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CMDI),并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EGF及IGF-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CE及地塞米松组DAI评分及CMDI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地塞米松组相比,ACE组DAI评分较高(P<0.05),而CMDI评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ACE组及地塞米松组的EGF表达水平升高(P<0.05), ACE组与地塞米松组IGF-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ACE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治疗作用,其作用较地塞米松弱,上调EGF及下调IGF-1的表达,可能为其治疗机制之一。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大鼠 美洲大蠊提取液 表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难愈合创面TGF-β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创面组织中TGF-[β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中12只制备急性全层皮肤缺损(急性组)模型,36只制备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慢性难愈合创面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贝复济)及实验组(美洲大蠊提取液),药物干预5、7、11、14d后,留取创面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TGF-β的表达.结果:第5~7天,各组TGF-β表达逐渐上升,第7天达到高,第7~14天表达逐渐下降;第5、11、14天,急性组TGF-β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阳性组(P<0.01),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急性组TGF-β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第5、7、11天,实验组TGF-β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及阳性组(P<0.01);第14天,实验组TGF-β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能有效提高大鼠难愈合创面中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
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治疗不确定性肠炎 并发肛瘘术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治疗不确定性肠炎并发肛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不确定性肠炎并发肛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入院后行外科肛瘘切扩挂线术,术后行常规静脉抗炎、肠外营养、口服常规治疗药物等内科治疗,治疗组外用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阳性对照组外用结肠宁保留灌肠,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安慰灌肠,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观察3组患者肛瘘术后创面面积、肠镜下结直肠黏膜水肿及溃疡情况,比较3组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 肛瘘术后创面面积比较,治疗组术后创面明显缩小,阳性对照组次之,空白对照组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下治疗组患者肠道黏膜水肿及溃疡数量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60.0%,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的30.0%及空白对照组的10.0%(P<0.05).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保留灌肠治疗不确定性肠炎并发肛瘘术后疗效显著,能缩小肛瘘创面,加速结肠炎症吸收,促进溃疡面愈合,为临床经济、高效的外用辅助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慢性难愈合创面I/Ⅲ型胶原蛋白调控研究
目的 观察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I/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 将48只SPF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创面对照组,慢性创面模型组、贝复济阳性组及美洲大蠊实验组,药物干预5、7、11 d后分批留取创面组织并处死,运用PCR方法测定创面组织中I/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I、Ⅲ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趋势曲线一致,第5天,对照组表达高,模型组低,从第5天开始,美洲大蠊实验组中I、Ⅲ型胶原中表达呈上升趋势并高于阳性组,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稳定下降,第11天略低于阳性组(P<0.01).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液能有效提高大鼠难愈合创面前中期I/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并在后期能有效降低胶原蛋白的过度表达而减少瘢痕形成.
-
美洲大蠊提取液调控大鼠难愈合创面微丝、 桥粒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创面新生细胞中微丝与桥粒的变化.方法:应用日立H7700透射电镜(10000倍)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不同组别伤口愈合部位细胞的微丝与桥粒的差异.结果: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的创面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在数量、 形态及结构上有差异.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作用下的创面细胞超微结构显微形态较其他组更趋正常化.
-
美洲大蠊提取液对大鼠难愈合创面VEGF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外用单味动物药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分为急性创面组、模型组、贝复济组、美洲大蠊提取液组,用RT-PCR实验方法,观察大鼠皮肤修复组织VEGFmRNA的表达。结果:VEGFmRNA的表达在第5、7、11天,急性愈合创面组 VEGFmRNA 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美洲大蠊提取液组、贝复济组及模型组(P<0.01);在第5、7、11天,美洲大蠊提取液组、贝复济组VEGF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在第5、11天,美洲大蠊提取液组与贝复济组VEGFmRNA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肉芽组织生长期,美洲大蠊提取液组与贝复济组VEGFmRNA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美洲大蠊提取液通过提高VEGFmRNA的表达来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