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参总酮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处方工艺优化
目的:制备丹参总酮缓释微丸并优选其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固体分散体增溶技术及流化床上药技术制备载药丸芯,选取丙烯酸树脂NE30D(Eudragit NE30D)对载药丸芯进行包衣,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包衣增重、致孔剂种类和用量、抗黏剂、熟化时间和温度对包衣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包衣工艺为Eudragit NE30D包衣增重5%,以20%乳糖为致孔剂,50%滑石粉为抗黏剂,熟化时间12 h,熟化温度40℃,包衣微丸呈良好缓释效果,体外释药过程基本符合一级释药模型.结论:流化床上药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可用于制备丹参总酮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缓慢、平衡.
关键词: 丹参总酮 缓释微丸 Eudragit NE30D 致孔剂 -
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微波辐射后H9c2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微波辐射后H9c2心肌细胞活性氧及心肌酶谱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辐射对照组(R)、1mg/l给药组(L)、3 mg/L给药组(M)和9 mg/L给药组(H).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采用1 mg/L,3 mg/L,9 mg/L 3个剂量预处理48 h后,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30 mW/cm2的微波辐射H9c2心肌细胞,于辐射后30 min检测细胞中ROS含量、培养基中CK及LDH活性.结果 辐射对照组心肌细胞中ROS含量和培养基中CK及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和丹参总酮组对上述指标改变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中ROS含量,黄芪总苷3个剂量给药组、赤芍总苷低剂量、丹参总酮低和高剂量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 <0.05或P<0.01);CK及LDH活性于黄芪总苷中、高剂量组及丹参总酮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30 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CK、LDH活性及ROS含量升高;黄芪总苷、赤芍总苷及丹参总酮对上述指标改变的改善效果良好,其中黄芪总苷改善效果佳,佳有效剂量为3 mg/L.
-
丹参不同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 PPARαmRNA 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丹参的不同组分(丹参总酮和总酚酸)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喂食高脂饲料复制NAFLD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东宝肝泰对照组、丹参总酮组和丹参总酚酸组。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C、 TG、 ALT、 AST和肝组织中TC、TG的含量或活性变化,用RT-PCR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PPARαmRNA的表达变化,并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丹参两种组分都能降低实验动物血清中TC、 TG、 ALT、 AST的含量或活性,降低和肝组织中TC、 TG的含量,促进肝脏PPARαmRNA 的表达,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论:丹参总酮和总酚酸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组织中PPARαmRNA的表达,进而促进脂肪酸代谢有关。
关键词: 丹参总酮 丹参总酚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 大鼠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
丹参不同组分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不同组分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喂饲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东宝肝泰对照组、丹参总酮组和丹参总酚酸组.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C、TG、ALT、AST和肝组织中TC、TG、FFA、SOD、MDA的含量或活性改变,并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丹参总酮和总酚酸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C、TG、FFA、MDA的含量,降低血清ALT、AST的活性,增加肝组织SOD活性,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且总体疗效以丹参总酚酸为佳.结论:丹参总酮和总酚酸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丹参总酮对体外模拟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及深度烧伤后常见的病理性愈合现象.寻求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是创伤修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历史悠久[1],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轻微,但机制不明.丹参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胶原代谢疾病等领域,也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有文献报道其疗效显著[2].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丹参总酮为研究用药,将其用于体外人增生性瘢痕三维模型,观察其抑制瘢痕增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