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R语言以当归芍药散为例探究辛润法的组方规律

    作者:陈一君;林秋珊;刘颖;熊森林;吴庆光

    目的:基于当归芍药散“辛润”的理论价值,探究该方中辛温药物当归、川芎在辛润法中的组方规律.方法:纳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当归、川芎“辛润”相关方剂,使用R语言,R-studio软件,进行数据透视,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提取、分析相关方剂的药物频次、药物组合、以及核心药组的关联用药情况.结果:纳入川芎“辛润”方剂共91首,得到22个核心组合及19条关联规则,其中15条规则置信度为1,“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当归”,“茯苓=>当归”,“川芎,茯苓=>当归”4条规则的提升度大于1;纳入当归“辛润”方剂共284首,得到25个核心组合及19条规则,置信度均为1.高频次药物主要有理血药、补气药、清热药、祛风药、理气药;核心用药组合有“川芎-当归”(74%),“川芎-甘草”(55%),“川芎-白芍”(48%),“当归-甘草”(46%),“当归-白芍”(42%),“当归-地黄”(36%);高支持度核心药组关联用药常见当归、川芎、芍药、甘草相关配伍.结论:“辛润”治燥方剂当中,当归、川芎重点与补益肝肾、疏肝理血药物同用,常配伍补气健脾、祛风解表药物,体现出“辛润”流津布液治燥法的组方规律;核心用药规律与当归芍药散的配伍特点基本一致.

  • 浅议燥胜也湿

    作者:姜寅光

    针对“燥胜也湿”的含义进行论述:燥与湿同病;燥与湿相互转化;燥因收敛致干的同时伴随湿浊的产生;燥伤脏腑,脏腑失用而致湿,即燥中有湿,温中有燥.临证应见燥及湿,见湿索燥.治燥辛润为主,辅以苦辛淡,避免滋腻;治湿证辛淡为主,辅以辛润,避免温燥.

  • 浅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作者:吕艳;刘微英;李晓君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肾燥”,是肾阳虚蒸腾气化失常,津液不得布散、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辛味(药物等)可以通达气机,宣发腠理,布津敷液,以治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之“燥”。

  • 从"肾苦燥"论治老年功能性便秘初探

    作者:陈子洁;高红芳;李宣儒

    功能性便秘常伴小便不利、口干、下肢浮肿等津液输布障碍症状",肾苦燥"之"燥"是为"肾燥",系肾阳虚气化失司所致,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外燥、内燥有根本上的差异,实非津液匮乏,而是津液不得布散的病理状态.试从"肾苦燥"论治老年功能性便秘,加用"辛"味药布散行津以润燥通便,颇见成效.附古今验案2则以佐证.

  • 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

    作者:何贤松;高祥福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种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腮腺肿和关节肿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西医尚无根治的治疗。中医将之归属于“燥痹”、“燥毒证”等范畴,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以补益肝肾,滋阴生津为主要治法。笔者认为,干燥综合征虽以滋润之法为主,但辛润一法仍当值得关注。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内涵探析

    作者:朱伟;包素珍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本文试对其内涵作一探析,以就正于同道.1 “肾燥”之内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甚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即诸如皮肤干枯皴裂、口干咽干、鼻干、小便量少、大便闭结、脉细等症状,都可属燥症表现.此因津液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而失去濡养所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津本不虚,难以润之;二者津液亏虚,无以润之.《素问·宣明五气》曰“肾恶燥”.意为燥邪太过,易伤肾精,而肾精亏虚,则燥邪更甚.《素问·举痛论》云“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即此肾燥主要由冬季寒冷,腠理闭合,阳气运行无力,不能化津引起.所以“肾燥”乃是因于受寒导致阳气运行不畅所致.就脏腑而言,肾阴是人体一身阴液的根本,而阴性本静,不喜动,需肾阳来推动其运行.若肾阳虚衰,则肾阴不行,失去正常的濡养功能.因此,“肾燥”除了如皮肤干、口干、咽干等干燥之象,还可见水停之症.清代尤怡将燥分为“阴凝之枯燥”和“阴竭之枯燥”.由上述可知,“肾燥”当属前者.

  •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经文之我见

    作者:银赟

    目的:探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相关内容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内经》原文.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一是从《内经》的原文出发,研究经文的原意;二是结合《内经》的上下文,理解经文的本意;三是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发挥经文的引申意义.结果:“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当理解为在春季,肝脏容易出现拘紧、拘急、不舒展的病理状态,此时,应该赶紧食用甘味的食物来恢复它的柔软、舒展之生理特性,或者食用甘味的食物来预防它出现这种病理状态.仿此,可以很好地理解相关原文.结论:《内经》对疾病的饮食调养十分重视,其方法符合“因时制宜”的思想,体现了《内经》重视治未病的精神.

  • 再议“辛润”

    作者:杨秀明

     辛润之说源于《内经》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从而得出辛可润肾燥之说法,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功效——辛润理论。对于辛润的理解,历来都有不同见解,归纳近代之看法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辛润是一种废弃的旧说,应弃之[1];二是提出辛润仅局限于某些特殊的燥症,如肾燥[2];三是将辛润立为治法,而不能与辛能散、能行相提并论[3]。笔者认为辛润是药性功效和治法的统一,应正确掌握其内涵并加以应用。  辛属五味之一,指辛味药物或辛味方剂,辛的功效即能行、能散。具体表现为:发散、行气、行血等。按功效辛味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散表邪、宣通表气的辛味风药,如麻黄、细辛、薄荷、苏叶等;另一类是行气、行血的辛味温药,如肉桂、当归、木香、川芎等。早把辛润与具体药物相连者是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三:“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云:“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阐明辛味药“开腠理致津液”而达到辟润的作用。张景岳《类经》对此更是作了精辟的解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辛可致润这是其一。其二,辛味药性走而不守,滋阴药则大多味厚性重滞,如无引经之药,恐难独奏其功,方中多以辛药为佐使,借辛味宣通行散,走气开腠,畅通郁滞,辅助诸滋阴药达到润的目的,此为辛可助润。正如朱霞亨所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血药凝而补肾。”《本草正义》亦记载:“惟胶艾汤、温经汤二方,归芎并重,以阿胶厚腻有余,恐其迟滞,因以血中行气者为之疏通,庶几守者走者,得互相调剂,古方之芎,其用意自可想见。”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配伍应用,《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内加肉桂,亦是此意。可见,辛可致润和辛可助润是通过辛能行散、行气、行血的功效而实现的。辛润是辛药功效的体现。其机理大致为:伤于外燥,以辛散之;阴血津亏,以辛辅之;气不化津,以辛助之;气血瘀阻失濡,以辛行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临证应用体会

    作者:郭亚平;曾小晴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首见于《黄帝内经》.此说,有些内容后世多有争议.笔者试从临证角度,着重阐述了雷根平主任医师在临床上运用辛润法治疗燥证的经验,试图说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真正含义,从而使经典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关键词: 肾苦燥 辛润 临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