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辛热药药性表达研究

    作者:刘欣;胡燕;崔一然;张冰;刘小青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通道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药效成分与钙通道相关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拟合适配度均较高蛋白作为潜在靶蛋白;并与苦寒药黄柏药效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相关潜在靶蛋白,后借助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和钙调蛋白可能为辛热药药性表达的潜在靶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给药组均能够纠正阳虚状态下大鼠肝中的钙调蛋白表达,而苦寒药黄柏对其作用不明显.结论:钙调蛋白与辛热药药性表达密切相关.

  • 辛热示例药对正常大鼠基础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作者:李连珍;刘小青;崔一然;张冰

    目的 以附子、肉桂、干姜为辛热示例药,观察三药合剂对正常大鼠基础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综合评价辛热药性的表达特征.方法 正常大鼠灌服附子、肉桂、干姜(1:1:1)配伍200%水煎液,4 mL/只,连续给药9周,2%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腹主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物质能量代谢指标A(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醉(TC)、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酸(UA)、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放免法检测血清内分泌系统指标[皮质醉(COR)、三碘甲腺原氨酸(T2)、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雌二醇(E2)、睾酮(T)).结果 中药组血清中TG、TC、TP、LAC、LDH 明显升高,而COR、E2、T、T3含量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示例辛热药给予正常大鼠9周后,基础代谢加快,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可能与辛热药性表达特征相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调蛋白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欣;胡燕;崔一然;刘小青;唐炳华;张冰

    目的:在观察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和苦寒药黄柏对阳虚状态大鼠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调节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研究其对钙调蛋白的作用,以期阐释辛热药药性表达的实质.方法: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粉针剂肌肉注射复制阳虚大鼠模型,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和苦寒药黄柏对其干预7d后,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4(T4)、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皮质醇(COR)、睾酮(T)、雌二醇(E2)等相关指标及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肝脏和体外培养的L02细胞中钙调蛋白的表达.结果: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对阳虚状态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指标、钙调蛋白均有明显的纠正作用,而苦寒药黄柏对其作用不明显.结论:初步确定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调蛋白密切相关.

  •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作者:金锐;张冰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的反映药物及其作用性质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从发生学上看,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物本体及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深受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药性的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其早期的确定途径不唯一,其对应的功效作用不唯一;第二,药性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其表征指标多样,其实际表达的影响因素多样.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应关注这些复杂性特征,注意药性与功效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 附子影响阳虚证大鼠的相关指标研究

    作者:刘欣;张冰;刘小青;崔一然;金锐;吴丽丽

    目的 初步筛选出与辛热药附子药性表达的相关指标.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阳虚组、附子给药组、黄柏给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肌注氢化可的松粉针剂,正常组肌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造模14 d后,除附子组和黄柏组外均进行眼眶取血,取血后各组继续进行注射造模,给药组开始予以相应浓度的药物灌胃,正常组和阳虚组灌服蒸馏水,灌胃7 d后于腹股静脉取血,测定相关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比,阳虚组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皮质醇(COR)、总胆固醇(TC)、乳酸脱氢酶(LDH)、三碘甲腺原氨酸(T3)、睾酮(T)、睾酮/雌二醇(T/E2)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TG)、雌二醇(E2)显著升高(P<0.05);给药后,附子以及黄柏给药组LDH显著升高,TG显著减低(P<0.05);附子给药组17-OHCS、TC、T3、T、T/E2升高,E2降低,而黄柏给药组未有纠正作用或变化方向相反(P<0.05).结论 通过黄柏反证,揭示辛热药附子药性表达的相关指标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方面.

  •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作者:金锐;张冰;刘小青;薛春苗;张倩;李连珍;赵茜;李康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表达的多样性

    作者:金锐;张冰

    中药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中药干预机体后的作用倾向.中药药性表达即中药药性的生物学表达,描述了将药性所蕴含的作用及功能信息表现在生物载体上的过程.由于药性表达涉及中药与机体两大复杂系统,故其具有复杂性特征.第一,药性表达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炮制加工等,以及机体的体质、证候等,均可影响实际的药性表达结果;第二,鉴于药物个性特征,相同药性的不同中药会通过不同的药效作用(指标)表达药性,其药性表达方式多样.中药药性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药性实质研究应密切关注影响药性表达的各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