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
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笔者采用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病例全部来源于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9例,女23例;年龄35~69岁;病程短1个月,长3年.全部患者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伸肌腱抗阻试验阳性,肱骨外上髁局部按压明显疼痛.排除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腕管综合征、肘关节内翻性失稳.
-
李志道教授“肌腹针刺法”治疗关节疼痛
介绍李志道教授“肌腹针刺法”及其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的临证经验.从中医学、解剖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角度阐释其理论基础,从选穴、手法方面并结合典型病例详述其操作方法.“肌腹针刺法”是作用于已产生病理性变化的肌肉,避开了对疼痛局部的再次刺激,为针灸治疗关节疼痛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
-
MRI诊断肌腹间慢性增生性滑膜炎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0岁.无意中发现左肘部包块3月余,偶有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无肢体麻木.PE:左肘部稍偏上方前外侧可触及包块,约3.0cm×3.5cm,质软可推动,皮肤表面未见血管扩张,色泽正常,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患者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T:36.5℃,HR:80bpm,BP:140/80mmHg.彩超提示淋巴管瘤可能.MRI:平扫(图1-2)左肱骨下段前外侧,肱肌与肱桡肌肌腹间区见较广泛团块状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呈周边等T1、内部夹杂短T1信号,周边长T2、内部夹杂短T2及稍长T2信号影,包块范围约2.1cm×3.2cm×6.4cm.增强扫描(图3-5)示,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渐增强,而短T1、短T2信号区未见强化.手术所见:肱二头肌及肱桡肌肌腹间新生物,沿肌间隙生长,边界不清,触之出血,包块呈囊性有大量血管迂曲包绕.
-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肌腹与神经入肌点定位
目的 按自身比例定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肌腹和神经入肌点,为临床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按自身比例定位其肌腹和肌神经入肌点的位置.结果 ①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肌腹中线均位于腓骨头前缘突起处至外踝后缘与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腓骨头前缘突起处至外踝后缘与下缘交界处之间的距离(即腓骨前外侧长)为(32.56±3.15)cm.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肌腹长分别占腓骨前外侧长的(91.21±5.46)%和(69.53±4.66)%.②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神经入肌点分别距腓骨头前缘突起处(4.94士0.86)cm和(11.00±1.31)cm.结论 在痉挛性足外翻抗肌痉挛药物注射时,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的肌腹和神经入肌点自身比例定位可为临床操作者提供形态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