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着肤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心得
笔者从事艾灸临床已近30年,尤偏重着肤灸法,近年来广泛用于痛风性关节炎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着肤灸治疗此病的一些临床体会和艾灸细节问题,不揣浅陋,概述如下.1 艾灸时机目前,对痛风性关节炎大多缺乏对因治疗和根治措施.若治疗失当往往病程漫长,呈反复发作,病变由急性期转化为慢性期,即由表入里,由实转虚,部分患者并发石淋及心、肾病症,则预后不良,因此选择早期治疗尤为关键.笔者根据对部分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痛风性关节炎早期及关节受累较单一者着肤灸法疗效显著,而多关节受累及病程长者大多疗效欠佳.
-
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
朱丹溪艾灸治疗热证的机理及临床运用
从艾灸治疗实热证和虚热证两方面的机理简要论述朱丹溪的热病可灸论的学术思想,阐述艾灸除有温经散寒,回阳固脱的作用外,还有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以及泄热引下的作用,以指导临床灵活运用艾灸的方法治疗某些热证.
-
“热证可灸”理论的发展
“热证可灸”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其理论思想,并形成了“热证可灸”学派,尤其以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盛.到了近现代,在重针轻灸的学术氛围下,周楣声更是提出“热症贵灸”的理论.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热证可灸”派的学术思想的发展,为灸法治疗热证提供理论依据.
-
关于古典医籍中灸法治疗热证的探讨
关于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的争论已久,存在此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认识不同.对于热证禁灸的问题,古今医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近年来,自然疗法备受重视,在了解并且深入挖掘灸法的独特之处时,对中医典籍进行系统地整理与探讨,无疑将促进灸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以下将针对古典医籍中对于热证可灸的机理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在相关方面加以举例说明.
-
针灸大师魏稼
目的:探讨针灸大师魏稼求学、临床、教学、科研经历及针灸学术经验.方法:从魏稼求学、临床、教学、科研经历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收集魏稼教授发表论文和论著,从中精选出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内容加以归纳分析.结果:魏稼教授的针灸临床特色与学术建树,即五个突出(手法调气、穴法圆机、刺络刺营、热证可灸、疗法互补),两大建树(创立“各家针灸学说“与“无创痛穴疗学”两门新兴学科).结论:魏稼教授的针灸经验特色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
热证可灸理论古今文献探析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人民对火的使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灸法有补有泻,经过历代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热证可灸理论.热证采用灸法治疗,其施灸方法众多,适应病证广泛,各代医家将其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有不同表现的热证治疗中,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热势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灸法及灸量,历代亦强调重视热证灸后的调摄护理问题.对热证可灸理论的传承及深化,拓展了灸法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现代临床服务.
-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表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致产热、散热效应器活动和体温水平之回复正常状态.上列事实表明,本项工作在揭示PR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的基点上,“系统”地阐明了灸法退热的机理,同时为“热证可灸”论从退热层面(发热是热证共有的重要征象)充实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外,亦为灸法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促进灸法的发展启示了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灸法 退热机理 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 多觉型感受器 热证可灸 -
论热证用灸法
古代医家认为灸法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引热下移,除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并可助气而补阳,使阳生而阴长.《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般认为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风解表、温中补虚、回阳固脱、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用于治疗寒证、虚证、阴证.而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自《伤寒论》以来,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但对热证宜灸还是禁灸,还是一个长期颇具争议的问题.而近年来的大量报道表明,灸治热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客观依据.据国内新研究和大量实验报道证明,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又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所证实,所以热证可灸论被广泛接受,近人用灸法治疗肺结核;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治疗高血压痛;灸涌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都是灸治热证的例证.综上所述,灸治热证既符合中医的反佐法的治疗原则,因此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只要辨证准确,手法得当,壮数足剂,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